民间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

耿村民间文学特色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5 共696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耿村民间文学发展困境研究 
【第一章】耿村及其民间文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第二章】耿村民间文学特色 
【第三章】耿村民间文学的危机和转机 
【第四章】文化产业成功案例的借鉴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耿村民间文学建设路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耿村民间文学特色

  耿村民间文学内容庞杂,类型多样且数量巨大。截至目前为止,耿村已挖掘出故事约 6000 万字,书面统计主要包括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两大类。民间故事包括幻想故事、动植物故事、精怪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和新编故事,共计 1883 篇,占总内容的 61.6%;民间传说包括人物传说、宗教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和风俗传说,共计 1105 篇,占总内容的 36.2%.总的来说,耿村民间文学资源包罗万象,类型多种多样,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还不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在耿村,老故事代代相传、历经数百年得到发展演变,历久弥新。同时根据新社会、新时期、新人物改变的新故事也层出不穷。主要代表作品有《砂锅记》《三代人比美》《兰桥断》《孙清元大战孙二寡妇》《画中人指点状元》《新郎新娘入洞房的来历》《藁城宫面的来历》《泰安神州游记》《朝霞和晚霞》《抗日英雄郭大娘传奇》等等,这些故事和传说长短不一,个个精彩传神、生动形象,从不同方面展现耿村人热情友好、耿直善良、嫉恶如仇的精神思想和生活面貌,同时也是耿村生活方式、民俗习惯的一个侧面展现。耿村几千个故事、歌谣艺术地讲述了一部中华文明史。根据耿村出版的故事集和调查得来的资料,发现耿村故事上自开天辟地神话故事,历朝历代的人物传说、史事趣闻,下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形成了一条时间跨度十分大的历史长链。耿村民间故事所涵盖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

  问及每一个故事家能讲述的故事数量,他们大都哈哈一笑,说“这哪有个数!”耿村现存的 53 个大、中型故事家中,多者可以讲 200 多个,少的也能讲上二三十个。而且故事家们不断在进行新创作,新故事层出不穷,他们认为每一件生活小事都是创作新故事最好、最真实的素材。

  (一)全面展现的开放性

  耿村的民间文学就像耿村这个村庄本身一样,始终有着极大的包容力和开放性。

  而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故事类型丰富、故事来源渠道广和故事地域范围大。

  首先,从故事类型上来说,耿村民间文学主要包括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两大类型。

  民间故事包括幻想故事、动植物故事、精怪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和新编故事等,民间传说包括人物传说、宗教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和风俗传说等,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基本包含了民间文学中的每一种类型。按照大故事家张才才的说法就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河里游的,没有我不能讲的。”村中的大部分故事家都表示自己可以讲各种类型的故事,但是每个人都有所偏好。王发礼说自己最擅长讲笑话,喜欢短小精悍又有趣的段子,不仅能逗人笑,还能给人以启发;侯果果说自己能讲将近 200 个故事,这 200 个故事中,“神话、鬼神、故事、神仙、动植物,啥都能讲”;郭翠平说自己最喜欢讲“断案”的故事;故事家龚春格除了能进行故事讲述之外还能进行说唱表演,把一些故事在节奏上进行了美化,极具动感。从故事家们这些朴实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窥探,耿村民间文学类型是十分广泛的。

  再者,耿村民间文学的开放性体现在其来源渠道上,这个渠道主要包括从父辈处习得、外地人来此处经商带来的故事和本地人从外地游历归来学得的外地故事和传说。故事家从父辈处习得的故事传说大都可占其讲述数量的 70%以上,这种传承方式占绝对性优势。问得渠道来源,故事家们大都会说“从我父亲辈传下来的,小时候听得多了,自然就会讲了”,嫁到村中来的姑娘们也都会说故事是从丈夫和公公处习得的。这是故事家们习得故事的最传统也是最简易的渠道。而耿村自古就是一个商品集散地,在这里做生意的外地人也就无意中将他们家乡的故事留在了这里,这就是地缘传承。今年 86 岁的大故事家张才才老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说自己的故事都是从外地人那听来的,他说那时耿村光药铺就有五家,高瑞丰、贾建刚等从山西、邢台来的“卖药人”就给他讲外面的事情,他记性好,能说会道,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故事风格。耿村人也“活泛”,喜爱外出游历和经商,他们外出打工,将天南海北的故事带回到了家乡,成为了耿村故事的一部分。故事家张才才介绍说在自己成年之后,为了生计而外出打工,走遍了全国五六个省份,见识有了很大的增长,他曾经在砖场烧砖,于是有了故事《烧砖的来历》,他曾去山西、内蒙、天津等地打工谋生,习得故事《悬空寺》《无梁店》《蓝宝石》等等。而耿村现存故事家中年纪最大的当属 87 岁的靳言文,他年轻的时候曾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和解放石家庄,所以他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来自部队,他说其他的故事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都忘了,但是部队上的故事还都记得,还能讲。

  最后,耿村民间文学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他所包含的地域范围上。纵观耿村民间故事集,透露出浓郁的北方文化气度和中原文化烙印。作为黄河流域中民间文化的佼佼者,耿村虽然立足北方,以北方文化为基准,但却将目光辐射到了全国各地。耿村民间故事不是一个村的故事,也不是藁城的故事,更不是河北省的故事。因为耿村民间故事包含的地域非常广,除了台湾、新疆这两个地方,别的省份基本都涉及到了。这基本归功于耿村特殊的人口结构,作为一个迁入村,天南海北的人都聚集此地做买卖,耿村也因此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故事。所以说它的故事涉及到的地域是非常广大的。基本所有的故事家都会说“咱们耿村的故事才不是只有耿村的故事呢,耿村人从来不拒绝别处来的人带来的故事和文化”.

  (二)燕赵文化的特色性

  耿村民俗文化始终根植于当地特色,其发展历史也始终渗透出燕赵文化的博大精深。所谓燕赵地区大致指的是南至黄河,北至燕山山脉,东至大海,西至太行山脉这样一个四至范围。而燕赵文化自然是指在这个四至范围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主要特征表现为慷慨悲歌和任气好侠。这个地区的人民性情古朴、耿烈直爽。燕赵文化开始形成于战国时期,有着两千多年厚重的历史积淀。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来看,燕赵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平原农耕文化。耿村民间文化就处在这样一个文化圈之中,并成为了燕赵文化中平民文化的佼佼者。

  耿村文学立足于燕赵文化这个大的文化背景,借助燕赵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将自己的文化特色展现出来。在与故事家们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无论男女老少,每一个人的性格都很外向甚至豪爽,从不扭捏,说话也不拘小节,故事家们不仅故事多,而且很乐意讲述。在讲述故事过程中,他们往往“手舞足蹈”,表情十分丰富,比如侯果果在讲述故事《一个鸡蛋成家》的时候时不时就会站起来表演一番,动作滑稽可笑,语言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这些都可以看出耿村村民的豁达、开朗、健谈,很有北方人的特点,也极具燕赵特色。同时,耿村故事中 所表现出来的对豪爽、自由、坚强等人格品质的崇尚也能表现出燕赵文化特色,耿村民间文学的发现使得燕赵文化精神变得更加丰富而饱满。在内容上,耿村文化对燕赵文化,尤其是燕赵文化中的民间文化丰富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耿村故事村是中古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是北方民间故事村的佼佼者,也更是燕赵文化领域的重要一员。在精神思想上,燕赵文化由于近年来受到了些许冷落,耿村民间文化的发展对燕赵文化的再辉煌是一个有力的推动。通过耿村民间文学所折射出来的燕赵文化所崇尚的精神思想对燕赵文化在全国的一个文化地位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燕赵文化不仅包括她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思想特色,自然也包括其语言特色。在耿村,除了年轻一代的小故事家因为在外求学,讲故事时会使用普通话,大部分的故事家往往都会带有浓重的北方方言。原汁原味的讲述方式和语言特色也给故事讲述增添了一丝幽默,使得故事更具生动性。这种方言词汇丰富、多儿化音,且口音较“硬”,与南方的吴侬软语形成强烈对比。

  (三)佛道儒信仰杂糅性

  走进耿村的每家每户,基本都可以看到墙上供奉着各类神仙,这些神仙画像大小不一,每一张上面都画着至少十几位神仙,一般分为上下两层或者是上中下三层,家家户户都不同。问及这些神仙的名号,村民们的回答也纷繁复杂,但可以看出,这些神仙画像中基本上都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亦称西王母)、药王爷等道家神仙和如来佛、送子观音、孙悟空等佛家神仙。这些神仙数量很多、列为也不同。

  这些神仙看似杂乱,但基本上道家神仙在排列靠上,佛家神仙居下。侯果果说:“孙悟空就是侍奉太上老君他们的。”足见,在耿村,村民们的信仰是佛道杂糅的,且道家地位较高。这种信仰杂糅在耿村民间文学中也有很明显的表现。

  耿村地处冀中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故事村,它的民俗文化属于典型的中原文化类型,在世界上属于以黄河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类型,具有鲜明的中国北方特色,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有道家、佛家和北方农民中间自生的地方文化,几者长期共生共存。

  儒家的观念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作为学说的范围,渗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每一寸皮肤之中,也融入到了全国每一个领域。而耿村地处中原,与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很近,所以其儒家思想观念中,无论是忠孝节义、伦理纲常还是修身存养、道德理性都在民间文学中显现的淋漓尽致,每一个传说和故事也都在颂扬儒家所提倡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并以“仁”作为自己的传统核心价值观,这些都很容易理解和想象。但值得一提的是耿村民间文学中浓重的道家思想,甚至可以说整个耿村民间文学通体都散发出了浓重的道家精神和思想。道家思想本身就是兼容并包的,它在吸收了儒家的伦理纲常和佛家思想中的因果说之外,突出了自身的鬼神伦理观念,也就是普通民众所熟知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中国很多民间故事都体现了鲜明的道家特色,具体到耿村,耿村故事集中有很多道家模式的故事和传说,比如《牛郎共织女》《七仙女生董卓》《兰桥断》《真武苦修行》《韩湘子出家》《唐太宗还阳记》《铁拐李收徒弟》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道教文化中祛病延年、炼丹升仙、捉鬼拿怪等迎合人们生存欲望的理论给了长期生活在下层的农民一种精神支柱,以至于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和喜爱,这在耿村的民间故事中有很多体现,但是,耿村故事更倾向于将这些神怪进行文学创造式的世俗化,他们通常并没有完全虔诚地信仰道教,而是以一种相对俏皮的、带着些功力色彩对道教思想进行了自觉地转化。在耿村,村民的道教信仰和佛教信仰是杂糅的,佛教会偶然有一些展现,但是比之道教的影响要小得多。这在村民家中贴的神仙画像就可以看出,道家和佛家的神仙都处于一张画中,但道家神仙位置要靠上,足见道家的地位比佛家更高,对村民的影响也更深。

  这样多元的文化内涵就构成了耿村这种具有中原特色又不乏自身特色的独特的文化生态。耿村打开大门,保持当地的儒家特色,并豪爽地将道家、佛家文化引进来,构成了一个罕见的民间文化生态村。这样兼容并包的文化内涵就使得其发展道路会具有多种可能性、多样性和包容性,既可以突出自身的儒家文化特色,又能将佛家、道家文化的精髓进行一定程度的吸收和消化。也正是因为如此,耿村民间文学的开发潜力也变得更加巨大,无论是具有什么文化背景的人,他们来到耿村,听到的故事都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耿村的地域特色并非狭隘的地域文化限制,而是散发着一种有容乃大的精神面貌。

  (四)传承人关系特殊性

  耿村有一个庞大的故事家群,这是其他任何故事村都不可匹及的。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故事“携带者”,这些民间故事家不仅仅是民间故事的传承纽带,他们的生活面貌、思想特征和生活经历本身就可以称之为是一种现实版的民间故事。而在耿村,不仅有故事家而且还形成了故事家族、故事家庭、故事夫妻和小故事家等特殊现象,这些故事传承人的特殊关系是耿村这个故事村所特有的。

  在耿村,现有大中型故事家 53 人,靳、徐、王、张四姓的故事家们通过宗族和亲戚关系构成了四个板块、四个中小群落。这四姓故事家被血缘和姻亲关系串在一起,结成了一个耿村民间故事讲述体系核心,同时也构成了耿村民间故事上承下传的链条,成为耿村民间文学传承中所特有的故事家族。这种故事宗族传承线路,形成了具有宗法性特征的故事家传承系谱。其中,靳氏宗族是公认的耿村六个世纪以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创造者。现在耿村有 8 姓氏宗族,以靳姓为最早祖居在当地的大姓族户,全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 85%以上。据传:靳氏宗族有五支,分别是东南西北中五支。现有的 53 位大中型故事家中也大部分为靳氏,如靳清华、靳言文、靳巧义、靳瑞吉等,靳氏宗族是耿村毋庸置疑的故事大世族。关于靳氏宗族关系和他们的故事传承脉络,现在还没有较清晰的资料,但是,至少可以发现他们的故事大部分都是从上一辈中听来的,这种靳氏宗族传承的宗法性在耿村民间文艺传承中占据很大的份额。这主要表现在靳家传讲的关于耿村来历的传说,靳氏先祖总是做为耿村开创者身份出现的。不论这个传说有多少异文,靳氏先祖建耿村这个主题都始终被耿村人民重复着。故事反复强调了靳氏创建耿村的意义,展示了浓重的祖先崇拜观念。

  至于耿村第二大望族徐氏宗族,据调查其故事传承人先后几代也有 20 多人,大体也形成了传承系谱,现有大故事家徐丑货、中型故事家徐荣信等。王氏、张氏等家族也已经有了自家的故事传承路线,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宗族传承系谱。王氏代表人物王发礼和张氏代表人物张才才都是现存故事家中的佼佼者。

  耿村另一个故事传承特色就是故事家庭,典型的有大故事家王发礼一家,其妻靳巧义和两个女儿王聪、王茹都是中型故事家。这个家庭于 2004 年由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石家庄市文联、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和藁城市文化体育局共同授予“故事家庭”称号,现年 53 岁的王发礼现经营着一个不大的熟食店,每天他都会自己做熟食,由妻子将这些半成品运到晋州女儿家中进行最后的加工、售卖。他喜欢讲故事,也能从讲故事中获得别处得不到的乐趣。他给自己的熟食店取名“卤三国”,还将店中的熟食都取了故事中的名字,如“张飞母鸡”“曹家肺片”等,他希望借着故事村的名气将自己的故事和熟食打出名气来。王发礼的妻子靳巧义也是一个能说会道的故事家,她说她十分渴望耿村的故事能给村中带来实惠,她说:“我不仅会讲故事,还会做虎头鞋呢,村里上了年纪女人哪个不是心灵手巧!要是耿村发展旅游,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同时被授予“故事家庭”称号的还有张才才、侯果果夫妻和长才才的弟弟张才长,以及他们的儿媳妇靳丽绵一家。耿村的故事家庭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了耿村故事家群的庞大和密集。

  故事夫妻也是耿村故事家中一种典型的特殊现象。在耿村最为出名的故事夫妻就是张才才、侯果果夫妻。长才才现年 86 岁,侯果果 81 岁,两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却依然老当益壮,身体非常好。第一次去他们家中拜访时,院子里养了几只大白鹅,屋里只有侯果果和几个来串门的老妇人在聊天。张才才去几里外的村子中逛庙会,看大戏去了。侯果果性情开朗,故事张嘴就来,说自己没有别的本事,就是“记性好”.她说自己从没上过学,特别遗憾,如果自己当年有机会上学,凭着自己的聪敏劲儿,肯定“当了大官”了。老人家说自己大小就喜欢听故事,不仅从自己父亲那里听,还去各家各户听,“是大家伙给我讲的这么些个故事儿,但是我也会编啊,这生活中的哪件事不是个故事儿啊?”《兰桥断》作为她的代表作被编成了书,作为一个老故事家,她说讲了一辈子的故事,这对于他们来说跟吃饭睡觉都是一样的。笔者第二次来到张才才老人家的家中见到了张才才老人,老人身体壮实,说自己还常常下地干活。这位耿村现存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不识字,但他说自己“见多识广”,别人都说“才才啊,你咋啥都懂呢!”他说自己家中曾经是开铺做生意的,父亲和伯父都是耿村公认的民间故事大家。据不完全统计,张才才讲述的 136 个故事中,包括《嫦娥惩后羿》《为嘛吃月饼》等代表作在内,从父辈处传承来的就有将近 80 个,占总比例的约 60%.后来他外出打工也学到了很多故事,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改编了许多故事。后来与邻村姑娘侯果果结为伉俪,俩人这么多年来一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也常常在一起交流故事心得,被双双认为是故事家中的国宝级人物。

  在耿村,人人会讲故事,无论妇孺。这句话绝对是真实可信的。在耿村民间文学传承过程中,一些小故事家们频频出现,给了这个故事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张才才的孙女张淑曼今年 15 岁,在读初中二年级,代表作有《驴粪粽子》等。她是学校的学生会干部,目前正在竞选学生会主席。张淑曼性格开朗外向,口齿伶俐,她常常在课间休息期间给同学们讲故事,同学也都很喜欢听。张淑曼说自己曾在村中组织同龄的朋友们开展讲故事比赛,但现在因为学业压力,而不得不减少活动。她说她想在未来做一名演员,将耿村的故事搬上大屏幕。靳梅今年 14 岁,也已经能讲二十多个故事了。2006 年时,年仅 9 岁的她就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录制,讲的小笑话和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在《耿村一千零一夜》中也有很多十几岁的小故事篓子讲出的活灵活现的好故事,如靳林燕(2004 年采录时 14 岁,讲述《欧阳修续诗》)、靳玉峰(2002 年采录时 10 岁,讲述《晏殊考场找难题》)、徐景阳(2002 年采录时 11岁,讲述《杜甫治老财》)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热爱民间文学的孩子们,耿村的民间文学才有了希望和未来。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民间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