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的内涵界定及民间文学的价值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28 共3419字
论文摘要

  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及其精神情操和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本文从民间文学的内涵界定以及民间文学的价值,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

  一、民间文学的界定。

  (一)民众的范畴。

  民间文学是在民众中产生、流传的。 关于“民众”,中外学者的观点各异。以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民众”就是“社会群体”,由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把一群人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群体;爱德华·泰勒从进化论的角度将人类文明史划分为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文明时期三个阶段,他认为民众只是保存了古代文化“遗留物”的人群,是古人、野蛮人或半开化人;20 世纪后半期,国际民间文学界对民众提出了新的观点,美国的阿兰·邓迪斯指出,民俗学中的“民众”可以是任何两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具有某种共同点的群体,且这一群体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是与“官方”相对的,指民众之间,主要指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1]

  刘锡城先生对“下层民众”的范畴做了更细致的划分,应该包括广大的农民(包括历史上的流民和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手工业者、城乡产业工人,以及城市贫民等阶层的人群。[2]

  (二)民间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民间文学是与人类社会基本同步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作为学术名词,民间文学是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使用的一种表述。关于民间文学的概念、范畴、内涵等众多学者说法不一,其中钟敬文先生的说法最具权威性。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及其精神情操和审美取向,世代百姓口耳相传,绵延不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学相比,特性鲜明。相对文人创作而言,它是群体在特定场所和环境中集体创作的结果,他们能够与听众在思想情感上高度融合,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工、完善;相对书面创作而言,它属于口头创作,并且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因无文字记录,在流传过程中,大多散佚失传;书面文学一经产生就具有很好的固定性,但民间文学不同,在流传过程中,人民群众(尤其是讲授者)受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认识、观点对作品内容进行加工修改再创造,具有独特的变异性,所以民间文学流传范围广,同一故事却难以追本溯源。总之,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集体创作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3]

  (三)民间文学的分类。

  民间文学可以说是所有的民间口头创作的总称,又被称作口头文学。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民间文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外在形态上可以分为散文和韵文,其中散文主要包括散文形式的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以及民间故事﹐韵文主要包括韵文形式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民间流传的一些小戏﹑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4]

  有的学者从表现形式上对民间文学进行划分,将其分为讲述、歌唱、说唱三种,相对应的分别为口头文学、民间戏曲、口碑语艺三大类。

  二、民间文学的价值分析。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的都是老百姓最为熟知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事件,并且与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习俗、信仰密切相关。如打夯歌的产生,礼俗歌的产生,农谚的产生,以农民起义为内容的歌谣、传说、故事的流传。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世界观以及精神情操和审美取向,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思想价值。

  民间文学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探索精神和厚德载民的忧患意识。面对神秘的自然和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远古先民们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创作了大量的神话,以《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为代表的创世神话,表达了人们对于人类起源、世界产生的关注和探索,以风神、河伯、雷公等人物为中心的神话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以《后羿射日》为代表的发明创造神话,体现了人们的智慧;以《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为代表的抗争神话,则体现了人们的勇敢和对于自然界的征服;《黄帝蚩尤之战》《刑天舞干戚》等神话则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民间文学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价值观和爱憎鲜明的情感。民间故事俗称“瞎话”“古话”“古经”等,民间故事多取材于现实,多以地主、农民、能工巧匠、呆女婿、巧媳妇等为主人公。根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境内收集整理各民族的巧媳妇故事约 2000 篇。“巧媳妇”或“巧女”故事集中体现了乡间女性的智慧和才能,反衬出那些读书人的呆板、懦弱。她们作为“聪明的女人”要么机智,要么能应对刁难,要么能解救丈夫,要么能巧避名讳,要么能读懂奇文。能工巧匠的故事则是人们对于勤劳、善良、热爱劳动的歌颂。民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民间生活的广泛内容,如《诗经》中《国风》和《小雅》里桑间濮上的情歌,以及农歌“社饮”“祷神”“收获”“征役”等,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乐府民歌等作品,题材多样,异彩纷呈,是广大民众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更是当时民众愿望情绪和风尚的简朴反映。

  同时,民间文学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政治倾向。如五四时期流传于群众中新文化的口头宣传,正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兴盛的先决条件之一;革命战争时期的民间歌谣,鼓舞了人们的士气。

  (二)文学价值。

  民间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艺术体现,其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给后世作家带来了灵感和启迪;另一方面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

  自古以来,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接受过民间文学的哺育和滋养,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源于民间文学素材。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当时楚地盛行巫教,人们的生活还沉浸在一片奇异想象和炽热的神话世界中,充分吸收楚地民间文化素材,屈原把大量的神话、传说、祭祀、巫术写入《天问》《离骚》等文学作品中,使之具有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特色。神话故事对后代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女娲补天》的故事被曹雪芹写入了《红楼梦》,增强了作品的奇幻色彩;吴承恩将“石中生人” 的夏启与有“八十一个铜头铁额的兄弟”的蚩尤融合在一起,塑造出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镜花缘》中的奇闻逸事及众位仙子的经历更是与神话世界紧密相联。作家们在充分挖掘民间文学原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如围绕“孟姜女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的故事”四大民间传说以及民间的优秀人物产生了大量文学作品,而且一些优秀剧目被改编为影视剧作搬上了银幕,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白娘子传奇》《刘三姐》等。

  民间文学的一些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如神话、传说、故事的内容框架、曲折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并且许多文学体裁起源于民间文学形式。《诗经》的内容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其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深受各地民歌的影响,并且在之前的民间歌谣中已有四言诗的雏形。楚辞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表现方式与楚地的民间文学形式也是分不开的,早在屈原写作楚辞之前的 100 多年,楚地此类民歌就广为流传。戏曲则将民间的歌舞、表演、故事、对话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合为一体。

  (三)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其大众化和多元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诗大多具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民间歌谣、谚语多具有一定的句式、节奏和韵律,民间小戏则既有故事情节又有韵律节奏,且语言简洁质朴、通俗易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一些民族史诗其艺术价值则是很多文学作品无法匹敌的。民间文学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和深厚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作为意识形态的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们的生产劳动、婚姻恋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而且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学观和对大自然、对人生社会的审美评价,对于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趣味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刘锡城。21 世纪:民间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关于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J].民间文化论坛,2013(1)。
  [3]杨丽娟。试论民间文学的分类特性与学术价值 [J].昆明大学学报,2004(1)。
  [4]民间文学。[EB/OL][2013-03-0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民间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