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是一切新文学的起源,它是广大人民群众为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创作出来的。由于其创作主体的广泛,产生的社会环境亦不相同,在加上各民族、地域之间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民间文学种类众多、内容繁复多样,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歌谣等都是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同一传说、故事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都会有不同的版本,同一曲戏曲、歌谣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唱法。这就是民间文学最具魅力的特性———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大都围绕着它最初的母体,根据最初的版本或删减、或修改、或补充,在增减修改中形成了诸多版本,每一部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国民间文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之所以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在这漫长的文学历程中传承不绝、繁荣昌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变异性。众多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间戏曲和民谣山歌等都具备这种变异性。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发现民间文学变异的一般规律,在整体上也有助于对民间文学的一般性研究。笔者就烧纸钱的由来传说,以点窥面,探寻民间文学变异性的奥秘。
一、纸钱的起源探寻
唐代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每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都不会陌生这样的场景,每到清明时节等祭祀先祖之时,纸钱都是必不可少的。烧纸钱的由来传说是对烧纸钱这一风俗习惯的形成所作的解释说明,是广大社会群众对烧纸钱产生源头的猜想和探索。
因此,要研究烧纸钱的由来传说,就有必要溯本求源,探寻纸钱的起源。
纸钱是国人祭祀先祖、鬼神时所使用的纸币、纸锭等,它所代表的是阳间之人对阴间之人的供奉。传统丧葬祭祀中使用的纸钱其前身为冥币,即阴间所流通的货币,又称冥钞、寓钱、阴钱等。早期时祭祀使用的是实物货币,及至纸张被发明出来,纸钱就渐渐取代了祭祀中实物钱币的作用。
一般认为,纸钱是在魏晋之时出现,唐宋之时开始盛行,明清已经稳定,成为中原祭祀风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关纸钱起源最早的考证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纸钱》:“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饰,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宝钱货,遂以钱送死。《汉书》称‘盗发孝文园瘗钱’是也。率易从简,更用纸钱。
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取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今纸钱则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
根据封演所说,纸钱是从汉代瘗钱发展演变而来的,上古祭祀使用圭璧币帛等食物,汉代则以流通货币取代之,等到纸张发明之后,为了节约,就以纸寓钱。由此,纸钱起于魏晋,发展到他所在的时代,纸钱的使用就已经成为了朝堂、民间丧葬祭祀时风俗习惯。这其中有两点是封演未曾提到的:纸钱的使用是怎么变为烧的;纸钱的使用是从上层王宫贵族传至下层平民百姓,抑或相反。
对于前者,只能靠猜测,最初可能并不是烧纸钱,而是悬挂、撒、埋等,但由于之前燃烧时能够产生烟雾,有一种神游太虚的感觉,更符合民众的臆想,故而焚烧渐渐成了纸钱的常用处理方式。对于后者,另有考证:北宋欧阳修等所编《新唐书》之《王玙传》。
其中提到:玄宗时,太常博士,侍御史王玙,充祠祭使。专以祀事希倖,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佑,近於巫觋。按照这种说法,汉代有埋钱币的习俗,后来民间改用纸钱,王玙将民间的做法用之国家祭祀,因此,纸钱的使用可以说是从民间传入朝堂。
二、烧纸钱的由来传说解读
纸钱的使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发展至今,早已成为了人们风俗习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关于烧纸钱的由来产生了种种传说,人们思维的自由发散、地区文化的差异和时代的千差万别也使这些传说不尽相同,但并非全无联系,将这些传说归纳汇总,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推销粗纸的说法。汉代以来,蔡伦发明造纸术,纸张产量大大提高,并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一些人为了发家致富造纸贩卖,但由于太过粗劣无人问津。故而设计诈死,烧纸后突然死者复生,称阴间货币就是这样的粗纸,从而使人们争相购买。
第二类,以假换真的说法。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但由于缺少粮饷,后得妙计向各家神堂借得真银,留下欠条,答应事成之后归还,但最后却以锡箔纸钱相还,后民间开始沿用锡箔纸钱祭祀先祖。
这两种传说看起来大不相同,但还是能够看出其内在的相同之处,即人们都相信阴间的存在,并且在阴间同样要使用到金钱。先分析两者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的原因,最重要的应该就是时代的不同,第一种说法应是早期就流传开来的,而第二种说法则应是明代以后产生的。早期纸钱使用黄纸为金钱,白纸为银钱,发展到后来,锡箔纸钱流通开来,由此不同时代的人们随纸钱的发展创造出不同的民间传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文学变异的一个内因:当民间文学所阐述对象发生了变化之时,民间文学必然会随之发生极大的变异。
相对的,民间文学发生变异自然就有其外因所在。这两种传说每一种都有大量不同的版本,其具体故事内容不再详述,仅将对各种版本的异同进行总结。
对于推销粗纸的传说,其基本情节:纸张粗劣,无人问津,角色从造纸者、纸店老板到作坊主各异;巧设计谋,此人同样是说法不一,有造纸者本人、或其妻子、或伙计、或路人;某人暴死,此人或是计谋设计者,或是接受者;痛哭烧纸,为死者哭丧,烧掉许多纸张;死者复生,死去的人活过来,并称是烧纸让其得以还阳,复生时间同样不一,有一会或一天、几天的;形成风俗,亲邻或是路人见证了这一事件,传播开来,于是大量的人购买粗纸。故事圆满结局。
很明显,仅从推销粗纸传说的各种异文来看,其基本情节都相当完整,整体框架不变。可以分析总结出此民间传说变异的几个方面:角色的变换,从主人公、设计者、诈死者到传播者,不同的版本人物不同,例如有的异文中妻子是事件的策划者、执行者,主人公不知情,只是无意中帮助妻子完成了整个计谋。另有异文却是恰恰相反,或者妻子变成了路人,这都是在传说传播过程中由于口头相传或传播者、旁听者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愿导致的人物差异。创作形式、语言表述的差异,由于个人习惯的不同以及地区方言的差异,导致了传说有顺序也有倒序,在传说中还有的加入了地方方言,沾染上了很强的地方色彩。情节的增加、修改,有的异文增加了拜师学艺的桥段,有的则将这个情节改成了蔡伦有位哥哥或弟弟,各种内容的充实,让这个故事更加曲折离奇,使这个传说更为丰满起来。从其差异分析,角色的转换、表述的形式、情节的组织上在不同的异文中有不同的表现,这些差异是由于传播过程中转述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区别,主观情感的影响等因素所造成,可以说民众、地域、时代的差异就是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因所在。
在民间传说传播过程中,每一个情节的增加,每一个细节的完善,都充实这个传说,使之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每一段故事的改写,每一次结局的变换,都代表着不同人群对生活的思考,使这个传说更富有生活气息。这些差异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民间传说,本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全体的创造物,由整个社会传承,可供所有人分享的精神食粮。变异满足了多样人群的审美品味和审美需求,这也正是传说的生命力之所在。但我们还必须深思传说背后,民众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仅从这个传说来看,其角色大都是小人物,表现的是百姓对小生产者的同情理解,对其智慧的欣赏,展示出中华民族善良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传说与人们对阴间的幻想紧紧相连,说明的是广大民众的信仰———阴阳相通,在阴间同样需要衣食住行,需要钱财;同时展现出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寄托思念。
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问题分析
在古时,由于时代技术的差异,民间文学大都是靠说唱传播,由于口头语言的不准确,内容形式都会发生变异,即使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的发展能让民间文学原汁原味的在民众之间传播,但由于传播者的主观意愿,他会对故事进行修改补充,以满足自己的审美偏好,由此民间文学不论古今都活在传播过程中部分改变,于是同一个民间传说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异文,这些异文代表着这个传说所可能发展的各个方向,这些方向可以毫无关系,甚至完全背离,但其所要表达所要展现的人们的思想却绝不会丢失。民间文学的这种完全放开式的发展,没有界限,人们的思想能够走多远,它就能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这种包容力使它能够适应几乎所有人群的审美观念,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民间文学的变异,是由于地域、文化、时代的差异而产生的,众多异文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流传中产生的。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千差万别,民间文学的传播者只有对人物、背景、故事等做出适应的调整,才能满足各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随着时代的流转,人们的生活方式会由于改朝换代、技术进步等因素发生改变,审美需求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产生差异,民间文学在传播过程中自然会被掺杂入上一时代人们的思想而发生变异;不同的民族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差异,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因此民间文学在民族之间传播就必然会被各民族民众删减修改以符合本民族的文化需求。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使其能够实现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它能够满足人们自由发散思维、施展创造空间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变异性充分发掘了民间文学的发展潜力,为民间文学开创了几乎无限的发展空间,在传播过程中展示出其无可比拟的包容性。它能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心理等各种因素都囊括进民间文学的范围。如今,信息传播如此完整快捷,民间文学又得到广大学者的搜集、整理、编纂,同一作品的不同异文汇集成册,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得到了极致的表现。总之,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民间文学最基本也是最具有价值的特性之一。
梁祝传说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我国的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与学术价值。梁祝传说自东晋产生发展演变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在漫长而悠久的岁月长河中,由梁祝母题衍生的文艺作品蔚为大观。这些主题鲜明、...
一本文语境下的雷州,是指以雷州半岛为主的湛江行政区划,包括现今的湛江市、徐闻县、雷州市、遂溪县、廉江市、吴川市,它东面向南海,西濒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北与祖国大陆接壤.三面临海的地理条件使当地文化带上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海洋文化是指...
民间传说在当下的文化传承,主要有三条线路:语言叙事、影视传播以及景观叙事。前两者已得到研究者的充分关注,后者在传说中的功能却未得到应有的研究。本文尝试以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传说为研究个案,梳理其景观叙事与语言叙事之间的互动逻辑,辨析景...
文人传说创作的基础是文人的生平经历,就此进行艺术加工、幻想虚构,形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民间流传的蒲松龄的民间传说,也都是植根于他的人生经历。...
关于海洋文化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中国海洋大学的曲金良教授的观点颇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海洋文化,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就是人类源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
引言《珠江的传说》,属于胡人识宝传说类型,以羊城三石之一的海珠石为传说核,讲述了珠江名称来历的故事。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收录的版本,其情节内容可简括为:读书人崔炜,偶然帮助神医鲍姑,获赠井岗艾并以此救治了仙人安期生乘坐的白龙玉京...
自20世纪前期中国现代学术在探索中萌生和起步以来,梁祝故事就进入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视野。一百年来,有关梁祝故事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成果,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极富借鉴、参考意义的方法论资源。总体来说,20世纪以来的梁祝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民俗学研究...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一种形式,传说以其鲜活的角色形象,错综的情节单元,深厚的生活感染力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传说的背后蕴含着人类共同的思维逻辑和深刻的心理结构,反映并满足着人类各种实际的或象征性的需要。在民间传说一系列家喻户晓的...
本文就以浙东地区的徐福东渡传说为考察对象,从纵向的历史演进解读民间故事演变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托文本与空间这两种记忆途径探究徐福东渡传说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
二十世纪上半叶曾有一些学者提出夏民族源于四川,禹生石纽是可信的①,后渐趋平静。近几年此说又有抬头之势,李学勤先生指出:禹生石纽的传说是很重要的,它反映着古代的历史实际[1]227,有着相当深远的历史背景。[1]225之后,一些四川学者,纷纷撰文探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