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生态型农村社区发展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27 共547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村生态型社区建设问题探究
  【第一章】生态型农村社区发展研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地区生态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三章】加强我国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及其原因
  【第五章】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原则与路径
  【结语/参考文献】农村生态社区创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农村社区的建设工作不仅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中心,要坚持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要把推动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①这标志着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在此过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调动全社会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均衡发展等方面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脱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目标能否达成的基础,而且将会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村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同时还关系到国家经济多快好省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经之路。然而,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就农村社区建设而言,传统型农村社区建设弊端日益突出,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功能遭到破坏等,为了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序、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在坚持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尊重自然规律,做好环境保护和环境修复工作,将生态文明提升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将其融入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建设当中去。从而,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越来越提上重要日程。
  
  然而,当前学界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认识,大多是在粮食安全和农村稳定的角度来思考的,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还缺乏着普遍的认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问题上,对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研究也不多见,据此,笔者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1.2 研究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新概念并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大创新,我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建设小康社会又迎来了新的挑战,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本文正是结合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情况,研究如何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生态型农村社区发展新路,从而改善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使农村居民养成生态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那么,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1 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意义
  
  我党新一代领导人以极大的政治智慧在新世纪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主题。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反映了我党对生态文明认识的深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和形势下,本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生态文明视角来研究新农村社区建设,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仔细地梳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农村社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目标、路径研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新农村的内涵,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为生态文明理论增色添彩。
  
  1.2.2 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意义
  
  我国农村社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生态难题,许多学者分析了形成农村生态问题的原因,但很多分析停留在农民生态意识浅薄,农业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等分析上。环境保护不可能仅仅依靠生态文明的理念,但保护环境不能离开生态文明的理念。本论文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目标和路径,分别从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从根本上改变对 GDP 的盲目追求等方面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的恶化问题,为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国外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社区”这个名词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他认为社区是一个与“社会”相对的概念,社区即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习俗的人们结合而成的关系亲密、富有人情味、能够休戚与共、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社会群体。①北美地区的诸多社区能够很好的解释“社区”这个概念,但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如今的社区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有关社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在滕尼斯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学者派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首次提出了“人文社区”的思想概念。这一概念认为,社区是指居民及其活动的一种区位分布,社区是有形可见的,我们可以在地图上指出它,测量它的区域,绘划它的成分、人口及组织。②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社会学家马林诺斯和布朗曾提出了“功能主义”社区理论,他们对该理论的认知是,社区是一个由各种相关联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整体,部分的变化必然对整体起到改变的作用,部分需要均衡协调发展,以保证整体的平稳性。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根据他的任职经验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即“社区自治”模式,铁托认为,社区的主体是居住其中的居民,这是根本性问题,因此社区的建设、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应该靠居民去解决,政府的作用只是辅助性质的,社区的居民拥有社区管理权。多年的社区发展研究认为,农村地区的社区是阻碍社区整体发展的主要障碍,这是因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普遍不健全,而且很多社区必备资源无法等到及时供应,社会保障体系也尚未覆盖农村地区。经过长期的理论实践,国外对农村社区的建设已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国外研究人员对社区建设及城镇化的研究比我国起步更早,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过这些研究课题大多是基于本国情况的,很少涉及其他国家的具体问题。我国在对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上,一方面要借鉴和学习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的各项经验,一方面还是要有自己的发明创造,摸索出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道路。
  
  雷切尔·卡逊,美国着名生物学专家,他在其着作《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述了使用杀虫剂对人和生畜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以此预言来告诫人类必须与自然融洽相处。其中有许多关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相关描述,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开始正式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自此以后,欧美许多国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进行环境保护,例如制定新的环保标准,制定更具有实际意义的环境保护立法,加强环保执法等等。莱斯特·布朗,作为美国较为出名的农业经济领域的专家,在其着作《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可持续”,从此“可持续”这个概念正式在农业领域提出。英国学者 M·K·沃尔顿倡导发展封闭式的生态系统农业,以保障农业系统的生态循环得以正常合理的运行。日本学者们认为,对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必不可少,但同时也需要高新技术支持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韩国学者们认为,政府以现代化建设的名义对农村环境进行破坏,是环境恶化的最重要原因。笔者以“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标题在百度、知网上进行搜索,发现国外关于这个研究的论文或专着几乎没有,但丹麦学者 Robert Gilman 在他的报告《生态村及可持续的社会》中提出了“生态村”概念,较大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尽管由于国情不同,国外学者研究的关注点也不一样,但以上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3.2 国内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人员近些年针对农村社区建设也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视角集中于农村社区发展现状、“农村社区”概念、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对我国的指导作用等层面,并且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费孝通在 1933 年翻译的帕克所着社会学论文集中,将“Community”这个单词译成了“社区”,这便是国内“社区”一词出现的源头。之后,不同的研究人员从自身的研究侧重点出发,对这个词进行了全方位的解释。社会学家杨庆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对这些概念做过一次统计,结果发现“社区”的各种概念多达一百四十余种。笔者通过检索发现,自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我国学术界发表的与社区研究有关的论文多达六万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虞烈东与杨运勇合作发表的《农村社区的定位及与村民自治的关系探析》,它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界定,如何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社区管理的角度进行论述;贺雪峰等发表的《乡村债务的构成及成因》,它对国内农村社区建设的经济困局做了解读;刘芳发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析》,它讨论了农村社区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对于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有 2629 部相关专着探讨农村社区建设问题。例如李萍在其主编的《统筹城乡发展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发展公平、城乡差异减小的方法等问题,张迎春在其《统筹城乡发展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一书中则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经济困局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解决方案。不难看出,有关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已成为当下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不过总的来看,虽然研究成果有很多,但大多集中于某个发展阶段或者某个单一视角,缺少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化研究,而且鲜有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城镇化关系的研究。
  
  最近这几年,党中央越来越重视生态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新概念已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体系。国内各级政府和学术界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实现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人员也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课题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据可收集的资料,目前,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如:河东云在《论新时期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生态伦理建设》-文中指出不仅要建立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而且要建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谭卫国在《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分析指出在社会主义农村社区建设中,在丰富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要摆正心态,强化自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从根源上破解环境污染难治理的困局。在《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农村》中黄和文提出了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产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农村产业的生态转型。要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倡导绿色消费,还要加强科学决策与立法,完善执法与监督机制。 管爱华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的价值观转换》中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乡镇企业布局不当、企业产生的工业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所以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必须从城乡二元结构入手。
  
  笔者以“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标题在百度、知网上搜索,发现国内关于这个研究的论文或专着寥寥可数,如:2008 年清华大学李博金的硕士论文《农村生态型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以衡水湖农村为例》,他在文中讨论了生态社区的内涵,认为建设生态型社区是未来农村发展的趋势,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并提出建设农村生态型社区需要遵循前瞻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真正为农村生态发展寻找一条有效途径。这些专着和论文的研究表明了学术界对农村生态建设问题十分重视,他们共同为我国农村地区的社区建设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导向。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首先,查阅与本文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以及研究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技术方法。
  
  其次,以现有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深入剖析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再次,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然后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工作,找寻农村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原因。
  
  最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生态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目标与路径。
  
  1.4.2 研究方法
  
  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参考,本文使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查阅法,即通过查阅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出版物等,认清生态文明的具体概念以及主要特征,以及我国农村地区社区建设的概念和建设工作的开展方法等。查阅发达国家有关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和观点等。理论归纳法:深入剖析了生态文明的具体内涵,并对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梳理了国内外农村社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历史,并对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追踪。系统分析法:针对农村社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1.5研究创新和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研究切入点的创新。本文的研究工作是以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论述为指导的,这是之前的研究没有涉及到的部分。
  
  第二,研究内容创新。在深入剖析国内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之后,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很多化解方法,希望能够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在实地考察和调研方面,掌握的一手资料还不够多,分析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缺少充足的数据。
  
  第二,虽然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很多问题笔者都提出了相应的化解方法,但是假如相关职能部门落实不到位,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所以需要开展政府行为方面的细节化研究工作。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村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