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问题研究
【1.1 1.2】农村现代化的兴起及其概念
【1.3】中国农村现代化文献综述
【2.1】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2.2】农村现代化衡量指标及测度
【第三章】中国农村现代化之路的曲折探索
【第四章】当前农村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农村跨越式发展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三、 文献综述
(一)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的三个阶段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工业体系的原料地和市场,中国的现代化开始起步。对中国农村的现代化研究,总体上经历了由零散研究到体系化理论化研究的历程。总体上说,中国的农村现代化研究有三个比较密集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民国的"黄金十年"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迎来首个小高潮。1927年至 1937 年国民党统治的这十年间,民族工业取得显著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和学术思想活跃。在此期间,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将眼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和思想观点主要有:晏阳初、梁漱溟等,代表作品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乡村建设理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等,主张尊重乡村自治和乡村伦理,到乡村中去为农民办教育,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陈翰笙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撰写《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中国烟农生活研究》、《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等文章,认为土地分配不均,少数地主富农占有大量土地是农民贫困的根源,认为中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进行土地革命,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是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农村问题唯一正确的道路;费孝通、李景汉等,代表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认为以工业重建乡土、解放农民,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解决农村落后的根本出路。
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多是采用社会主义或者资本主义形式,工业化、科学化、组织化、集团化和机械化。1933年 7 月,吴觉农写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一文,文中提到"所以中国农业应该近代化,换言之,就是工业化,科学化,组织化,集团化,这是无疑的事实".
在论述中国农业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时,他提到"我们知道其他各国,已跟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利用空气中无尽藏的氮气,制造为化学肥料,而中国还是以人畜的排泄物,视为维持地力的唯一要素。别国的水利工程新颖坚固,中国几乎在大江大河流域随时随地有洪水泛滥之虞;别国已用了极大的电机设备作灌溉之用,中国还是运用着人力和畜力,天天向自然做着汗血的挣扎。"③在论述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时,吴觉农提到"中国农业现代化应该采哪一种方式?这当然不是改良主义的个人方式;而应该采用社会主义方式了。"亦英,在 1933 年 7 月发表的文章《现代化的正路与歧路》中指出,"譬如农业上可以运用机器。可是耕种是带季候性的,在耕种季候之外,机器就完全闲着不用。如果有统一计划,就可以将这些机器,至少是一部分,如拖曳机等,调做载重之用。又如飞机杀虫,播种,是近年来在俄国实行的技术。如果没有统一的计划与统制,这一办法根本就行不通。"③在这一时间段的学者有的从农业技术角度切入,有的从农村乡土自治角度出发,有的从土地所有制出发,研究角度都有所不同。总体上说,在这一阶段的研究是分散的、不全面的,而且没有揭示出农村现代化这一概念整体内涵。鉴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农村现代化研究本身没有受到政府、学者的重视,大多数研究停留在空想上面。即便晏阳初、梁漱溟主导的农村乡建运动一度风生水起,但这一运动仍然是区域性的、实验性的,有些思想理念与现代治理思想也是格格不入。因此,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现代化研究小高潮仍属于农村现代化研究的摸索阶段。
第二个阶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现代研究开始更加深入、全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简单模仿苏联模式,相应的研究也停滞下来。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巨大的成功,对于农村现代化道路的研究掀起了第二个小高潮。主要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和观点有: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农村现代化》、《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等,主要观点有中国农村的现代化道路将历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现代化的道路;林毅夫,《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等,主要观点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造成的后果,经济发展要遵循要素禀赋的原则,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把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等,指出了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治理问题和思路;秦晖,《农民学丛书》等,以农民为研究对象,主张尊重农民自由权力,尊重"群己权界".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问题进行的研究尽管相对之前的确全面深入了,但是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上争议不断。包括王贵宸先生1994 年出版的《中国农村现代化与农民》,陈光金先生 1996 年出版的《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陆学艺和他的学生们于 1998 年写出了《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一书,都没有对农村现代化进行专门定义。陆学艺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就包括农村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不存在两者的分野。也就是说只要探讨中国的现代化的定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探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
在第二个阶段的农村现代化研究是建立在八九十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建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自治制度开始建立这一历史背景基础上的。在这一时期农村现代化的研究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重视,并且在这一阶段的研究反思了苏联模式对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冲击,开始独立自主走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但是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全面,但是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体系,对农村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相对片面。
第三个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 200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以新农村的研究为特色,着重关注"三农"问题。代表人物、研究作品和主要观点有:温铁军,《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认识误区》、《当"三农"遭遇 WTO》、《半个世纪农村制度的变迁》等,他认为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农民问题,其他问题是其延伸,破解"三农"难题,功夫在农外等;于建嵘,《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 H 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等等,他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对农村稳定和农民心理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孙立平《走向现代之路》、《中国农村现代化-思路与出路》等,提出农村现代化要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的整体推进。
在这一阶段对中国农村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全面。马恩成、周森、陈文学所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中,对农村现代化进行了定义。著作提出:"农村现代化就其内涵来说,应包含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素质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等四个方面。农村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综合发展的一整套系统工程,就近、中期来说,农村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四项相互联系、综合发展工程的推进过程".
潘弘图在其博士毕业论文《福建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对农村现代化进行了定义:新世纪的中国农村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它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物质装备和现代经营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为根本途径,加快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商品率,不断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根本动力,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农村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目标,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中心,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王立胜在其著作《中国农村现代化:思路与出路》中,对农村现代化的定义也进行了论述。王立胜认为:中国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农村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它以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为历史起点,以社会主义为道路选择,以富强、民主文明为总体目标,以温饱、小康、富裕为基本历史阶段,以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科学化、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农村的城镇化、城乡的一体化、农民的职业化为主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协调运作的系统综合进程。
在第三个阶段,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研究以"三农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研究更加全面,对农村现代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形成了若干研究成果。总体来说,在这一阶段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研究开始步入成熟阶段。
(二)农村现代化研究的共识、争议和盲点
中国的知识分子早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开始就对中国农村现代化进行了设想,至今经过了近百年的前赴后继的研究。总体来说,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研究共识多、分歧少。
共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农村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一个部分,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知识文明转变的一个进程,具有普遍性。第二,中国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中国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紧密相连,也具有特殊性。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不能简单模仿某一国模式、某一地模式,需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等具体特点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第三,中国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至少包括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大方面的内容。第四,中国农村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相对的概念,一直在路上而没有止境,因为没有人能够预知什么是现代化的尽头。
争议体现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例如,在探讨为什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这一重要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厉以宁可以称作是"产权派".他认为中国长期存在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产权不够清晰,农民的土地仍然是在产权模糊的集体土地,不能抵押贷款,不能自由流转,不能在土地上进行长期的投入,不能通过自有土地取得财产性收入,这样就限制了农民创造力,更直接的是减少了农民收入的来源。当前,农村"三权改革"正在进行,效果有待论证。林毅夫可以称作是"比较优势派".他认为中国农村经济长期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五六十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是在违背了经济比较优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农村在经济上、社会制度上等各个方面长期受到了城市工业发展的剥夺,最终造成城乡二元体制的畸形发育。而这种畸形的发育对于当今发展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张维迎可以称作是"自由市场派".他认为农村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的根源在于政府权力过大,而且政府干预经济过多,因此干预了市场各种要素的自由流通。当然,在工业化问题、城镇化问题、农民工问题等具体问题上,各个专家的意见不尽相同,但是归根到底有共通之处,至少重视农村、发展农村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对于农村现代化研究的盲点体现在对我国自主探索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总结和反思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更没有形成鲜明的发展模式。之前的研究要么集中在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乡镇企业等一个方面的研究上,这些研究虽然有所建树,但是体现的仅仅是农村现代化的一个方面,难以反映全貌;要么集中在国外研究上,对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介绍和对比,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中国"双重转型"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现代化具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复杂性,将研究着力在中国问题上才更有意义;要么把研究放在某一地区的现代化上面,但是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的实际情况,反映出的问题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本文的研究思路较为清晰,一共分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就是论述第一个问题,即什么是中国农村的现代化?第二个模块论述第二个问题,即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有什么问题?第三个模块,也是本文的核心,中国在三十多年的农村现代化自主探索中走出了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本文是一篇硕士论文,选题大,论述宽泛。在方法上也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第一,定性分析。尤其是在对概念的定义和阐述上采取的是定性分析的方法,经过逻辑推理和演绎,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第二,定量分析。在很多观点的论证上,本文采用了数据支持。尤其是在分析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测度上,本文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绘制了数据表格,进行了定量分析。
第三,案例分析。在本文的第五章,分析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三种模式的时候,本文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每一种模式的背后都有一个典型案例作为论据支撑,有利于读者直观了解本文观点。第四,层次分析。本文关于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定义上,为了使这一定义更加全面,就采用了层次分析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了阐述。
数据来源。为写好这篇硕士论文,笔者收集了大量资料。其中,最重要的原始资料是文中所需要的省市某一年度的统计年鉴。例如,在论述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测度问题的时候,我就收集了《2014 无锡市统计年鉴》、《2014 年宁波市统计年鉴》、《2014 青岛市统计年鉴》、《2014 潍坊市统计年鉴》、《2014 年江阴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 年寿光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 年宜兴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 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2013 年胶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资料,这些资料中的相关数据为论证文中观点做了有力支撑。其次,是相关书籍。为完成好本文,我先后购得 30 余本相关书籍,例如《新中国农村 60 年的发展与变迁》《中国农村现代化:思路与出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农村公共管理》《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这些书籍中的一些研究数据相对可靠,成为另一重要数据支持。第三是相关的优秀的博士论文和期刊,在这些期刊中的一些数据也对我一些观点的说明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在可能的创新点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献综述时间跨度大、资料新,具有一定创新性。目前对于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专门研究并不是太多,但是经过在中国知网上的搜索没有几篇文章对这一方面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梳理。而本文的第二章,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了新的梳理,搜集并阅读了大量原著,并对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和观点进行了较为详细阐述。第二,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测度这一章节有开创性。一些学者专家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测度问题有所研究,但是其指标体系并不甚合理。本文假定 2014 年中国百强县前三十名的县市已经进入了现代化,根据系统抽样的原则,选取了五个样本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测评体系和数据,这一研究具有开创性。第三,在本文的第五章,也就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三种模式,具有创新性。根据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主导力量的不同,我独创性的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分为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以农业现代化为主导的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和以农村服务业主导的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三种模式的提出是完全基于个人创新。
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比较明显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本文的选题过大,选题大可以在整体上呈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全貌,但是也容易造成文章均匀用墨,论述不够充分。而且会使这篇硕士毕业论文篇幅过大,接近六万字。第二个不足之处是,在论述"中国低水平的工业化迟滞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这一命题的时候,逻辑复杂且有漏洞。由于个人研究水平和时间、篇幅、和获取资料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够充分论证。第三个不足是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也就是论述中国农村现代化模式的部分,所研究的三种模式并没有严密的与所出现的问题对接,也就是说,本文所研究的三种现代化模式没有很好的回应上文中提到的问题。第四个不足就是缺少一手材料的支撑。文中为支持论点引用了大量数据,然而数据来源多来自于专家学者的著作,并非自己亲自调研或整理的一手材料。这样就是本文的论述缺乏一定的严谨性。
1.4研究依据1.4.1理论依据留守少年犯罪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失范现象的一种。笔者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全面探讨影响农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各种社会关系,找出引起农村留守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真正社会根源,关注我国针对未成年犯罪大肆立法但是法律作为强...
我国已经完成十二五工作,正在全面进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是面向十三五的伟大征程,是新的起点和攻坚之战。去年11月5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改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20年全省实施6大工程30荐重点任务。今年中央和省...
第四章对策与思考:江西农村文化扶贫发展的选择性4.1着眼农村实际,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必须不断研究农村产业的发展路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为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添砖加瓦。...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进行教育与医疗方面的投资。由此,资本、人力、技术、资源等要素的投入巨大,需要有庞大的建设资金。...
摘要经济、社会和文化是社会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假如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的话,那么政治好比是骨骼,经济如同血肉,文化则是灵魂。这个比喻形象的说明了社会要长远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
1云南省农村基本情况1.1云南省农村村庄与人口特征云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80%,全省超过一半的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创汇收入和轻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村庄与人口特征如下:(1)村庄分布不均,规模大小不一2013年...
在我国南方农村, 坝坝宴是一种传统文化, 农村家宴群体性聚餐是诱发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的最大隐患, 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其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整治。...
第三章目标、内容与方式: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体系设计既然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是必要的且可行,那么建构专门化的农村道德教育体系就是必须予以思考的问题。介于道德教育内部系统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五个要素构成,我...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对外的开放程度日益加大,我国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期。在这急剧转型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作为社会最为基础的家庭结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受到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