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等职业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探究
【第一章】高职院校乡村籍女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3.1】湘潭地区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3.2】高职院校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解决高职院校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途径
【结语/参考文献】高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高职院校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基于对湘潭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问卷调查
3.1 湘潭地区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3.1.1 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湘潭地区高职院校部分毕业大学生,分别在湘潭医卫职院、湖南城建职院、湖南理工职院、湖南电器职院以及湖南软件职院等 5个职院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发放。涵盖了行业办学、企业办学、民办学校、地方政府主办学校等不同办学性质的高职院校,涉及医卫、机电、建筑、信息、经济、管理等多个专业的毕业生。
(2)问卷情况:本次共发出 550 份问卷,按照学校农村籍女大学生所占比率大小进行发放,由于湘潭医卫职院女大学生中农村籍女大学生比率超过 80%,因此,湘潭医卫职院发放问卷比率约 50%,发放问卷为 230 份外,其他四个职院分别发放调查问卷 80 份。在每个职院随机抽取不同专业同一班级的毕业生进行调查,确保操作的可行性,最后,回收问卷 445 份,问卷回收率为 81%.有效问卷中湘潭医卫职院样本量 198 份,湖南城建职院样本量 60 份,湖南理工职院样本量 62 份,湖南电器职院样本量60份,湖南软件职院样本量65份,其中女性大学生为342人,占76.8%,男性大学生 103 人,占 23.1%;城市籍大学生 230 人,占 51.68%,农村籍大学生 315人,占 70.78%;城市籍女大学生 98 人,占 22.02%,农村籍女大学生 244 人,占 54.83%.
以上调查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男女比例以及农村籍女大学生与城市籍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比较适中,其中数据的处理是在 SPSS13.0 统计软包中进行分析处理,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调查方法:通过联系湘潭地区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处根据本课题的问卷调查对象的要求采用 qq 或 e-mail 的形式发放电子档给相应的毕业生,然后按照计划的时间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电子问卷的回收;回收后对全部的问卷都逐一的进行了审核,其中有 41 份问卷没有收回,还有 64 份问卷不符合要求,因此,最后有效问卷为 445份。
3.1.2 调查的内容
对影响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进行分类,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客观的政策环境,另一类是主观的个体差异。前者的影响具有共性和普遍性,后者的影响则因人而异。于是本选题将调查内容设计成四个不同的版块,即整体就业现状、女大学生成长背景、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期望、观念以及就业投入等,一共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男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
(2)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
(3)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4)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5)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
(6)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渠道
(7)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成本
(8)农村籍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的情况
3.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以及影响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的系列主观因素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图一到图八的现状描述。
现状一:男性初次就业率高于女性,农村籍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低于城市籍女大学生。从表一的问卷调查情况看,城市大学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81.53%)要高于农村大学生初次就业率(69.2%)12.33 个百分点;男性初次就业率(77.66%)高于女性初次就业率(71.34%)6.32 个百分点;城市女性大学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81.63%)要显着高于农村籍女性大学生初次就业率(67.21%)15.86 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在就业形势整体严峻的情况下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劣势,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方面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增加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精神压力,影响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
(1)家庭收入
(2)父母文化程度
(3)留守经历
现状二:农村籍女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文化素质低,绝大多数有留守经历。从表二可以看出,(家庭收入)年收入 2 万元以下家庭的比率农村的为 10%,城市家庭的仅为 2%,年收入在 2-5 万元左右的农村家庭占到了 77%,城市家庭占22%,5 万元以上的城市籍家庭占到 76%,而农村籍家庭只有 13%,由此得出农村籍女大学生家庭条件差;(父母文化程度)小学文化城市籍女大学生的父母不存在,而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母亲占到了 28%,几乎是文盲,初中文化的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母亲占 55%,城市籍女大学生的母亲占 11%,而高中文化以上的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母亲仅占 15%,城市籍女大学生的父母占到了 80%,由此看出农村籍女大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低;(有留守经历的情况)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农村籍女大学生家庭占 69%,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城市籍女大学生家庭占 6%,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农村籍女大学生家庭占 21%,城市籍女大学生家庭占 17%,其他的农村籍女大学生家庭情况占 1%,城市籍女大学生家庭则占 77%,由此看出农村籍女大学生有近 70%的有留守经历。这些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与亲戚生活在一起,她们从小缺乏父母的照顾,缺少温暖,一般会出现孤独、任性、冷漠、敏感等人格特质,其人生价值观也会受到影响,对于这种群体而言,在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自身素质都比较短缺的情况下,单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体面的工作,实现高质量就业,这样的机会是相当难,因此,学校要给与她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指导,国家制定完善的就业保障体制,净化社会的就业环境,让她们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13]
现状三:农村籍女大学生面对就业的时候缺乏信心与勇气。调查显示,农村籍女大学生对就业非常有信心的占 13.11%,城市籍女大学生占 38.77%,农村籍女大学生对就业比较迷茫的占 26.22%,城市籍女大学生占 17.34%,农村籍女大学生对就业毫无自信的占 10.66%,由此可以看出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村籍女大学生对于就业时信心不足的。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差,教育背景不深,社会资源匮乏,有调查显示,近 90%左右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对于找工作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在择业时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与职业定位的了解,就产生了不良的就业心态。[14]
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这个群体的择业观、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够减少就业压力,促进就业。
现状四:农村籍女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看重“铁饭碗”,有 71.7%的人选择到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到大型国企或外资企业的只占到 11.9%,她们中有大部分有留守经历,父母的“漂泊”、“居无定所”对她们的生活、成长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很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其次,从表中看出只有 7.4%的农村籍女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她们的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挑战性,主要是由于是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基础较差,在创业的过程中得不到家里的支持,同时也不允许“失败”,因此,胆小、怕事就成为了她们的“代名词”,所以,自主创业的思想在萌芽状态就被父母给“抹杀”了。还有 9%的人处于等待当中,这说明她们思想非常单纯,认为只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就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于是等到临近毕业的时候指望学校推荐工作,而不是主动的去找工作,人为地缩小了就业范围。
现状五: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灵活性欠佳。调查中有 31.96%的农村籍女大学生选择就业一定要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否则大学就白读了。有 40.4%的农村籍女大学生不会选择再到边远地区以及农村工作,选择到大城市、发达地区就业的农村籍女大学生占 33.7%,仅只有 9.42%的农村籍女大学生愿意到边远地区及农村就业。一是由于自己是同乡中的佼佼者,父母甚至是整个家族的骄傲,为了“面子”,大部分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偏远地区去工作,而是对工作的环境、条件、地方、收入等关注特别多。二是她们的综合能力较差,不愿意或不敢到大的公司或企业去应聘。由于她们的灵活性欠佳,导致她们的就业选择出现了局限性。
现状六: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渠道窄、就业意识保守。在就业得过程中农村籍女大学生能够得到亲朋好友的帮助仅占 9.42%,而城市籍女大学生占到了 46.93%,可见丰富的社会资本本身就是能够顺利就业的“筹码”;面对社会资源匮乏的农村籍女大学生只能够依靠学校的推荐,自己到现场招聘会上应聘,由于她们的交际沟通能力、形象设计能力的欠缺,胆小、害羞的“丑小鸭”难以被招聘单位所青睐就不奇怪了。此外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意识保守,方便、快捷的网上求职途径只有 15.57%的人进行选择,大部分的还是选择去现场招聘,缺乏招聘技巧的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较低。[16]
因此,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学校的指导,自身的努力,“三管齐下”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籍女大学生顺利就业。
现状七: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成本较城市籍女大学生低。面对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也在日益增加,可是农村籍女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基础较差,近 50%的毕业生将求职成本控制在 500 元以下, 这样就会让自己丧失很多的求职机会。如某高职院校的商学院的吴同学,她去参加应聘的单位大部分是公司,对于形象的要求比较高,花在服装上的费用将近 400 多,还不算交通和食宿,一次面试下来至少要花费 500 元,可是一次求职成功的并不多,因此,就业成本也成了农村籍女大学生求职路上的“拦路虎”,降低了就业成功率。[17]
现状八:农村籍女大学生处处遭到就业歧视。从表八可以看出无论在哪里都或多或少遭到就业歧视,这是传统观念思维定式、法制不健全等造成的后果。在就业整体形式严峻、社会资源匮乏、自身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农村籍女大学生还是进入到了民营企业,据调查有 76.22%的农村籍女大学生在民营企业遭到过就业歧视。因此,在以人为本、社会进步、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平等保障每一个人的就业权利,因为她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1.4研究依据1.4.1理论依据留守少年犯罪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失范现象的一种。笔者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全面探讨影响农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各种社会关系,找出引起农村留守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真正社会根源,关注我国针对未成年犯罪大肆立法但是法律作为强...
我国已经完成十二五工作,正在全面进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是面向十三五的伟大征程,是新的起点和攻坚之战。去年11月5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改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20年全省实施6大工程30荐重点任务。今年中央和省...
第四章对策与思考:江西农村文化扶贫发展的选择性4.1着眼农村实际,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必须不断研究农村产业的发展路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为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添砖加瓦。...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进行教育与医疗方面的投资。由此,资本、人力、技术、资源等要素的投入巨大,需要有庞大的建设资金。...
摘要经济、社会和文化是社会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假如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的话,那么政治好比是骨骼,经济如同血肉,文化则是灵魂。这个比喻形象的说明了社会要长远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
1云南省农村基本情况1.1云南省农村村庄与人口特征云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80%,全省超过一半的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创汇收入和轻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村庄与人口特征如下:(1)村庄分布不均,规模大小不一2013年...
在我国南方农村, 坝坝宴是一种传统文化, 农村家宴群体性聚餐是诱发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的最大隐患, 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其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整治。...
第三章目标、内容与方式: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体系设计既然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是必要的且可行,那么建构专门化的农村道德教育体系就是必须予以思考的问题。介于道德教育内部系统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五个要素构成,我...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对外的开放程度日益加大,我国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期。在这急剧转型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作为社会最为基础的家庭结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受到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