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改善措施

来源:新课程研究 作者:哈俊武
发布于:2020-05-25 共2915字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城市化大潮中,众多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引导和家庭温暖的时期,缺失了父母的引导、帮助和关爱,心理发展易受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文章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对策,旨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目前,我国有超过六千万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失健全的家庭教育,易因内、外部因素而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会严重阻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重点思考的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心理健康问题:一是高度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很多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少家长的教诲和指正,缺乏对自我行为进行甄别的意识和分辨能力。[1]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对自我行为不负责,对自我行为的正确与否不重视,规则意识淡薄。二是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然而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主要表现为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较差,缺乏包容、理解他人的品质。三是厌学情绪严重,学习能力较弱。厌学是儿童的正常心理映射,然而一些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较一般儿童严重,他们十分抵触学习,甚至逃避学习。在厌学情绪的影响下,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改善措施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社会因素。

  目前,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非常多。在某些农村小学,一个班级的留守儿童可达到班级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面对人数众多且心理问题各异的留守儿童群体,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明显不足。因此,要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而当前社会普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关爱度不足。不仅如此,还有人针对小学生爱游戏、爱冒险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开设一些娱乐场所,吸引留守儿童前来玩耍。[2]沉迷于游戏娱乐中,儿童的厌学情绪完全被激发,置学业于不顾,只贪图眼前的快乐,心理问题愈发严重。

  2. 家庭因素。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不仅要为儿童提供成长所需的物质条件,更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做出正确引导,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性格。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些已达到或超过小康水平。但是,部分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没有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而改变,他们囿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往往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没有意识到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有家长不知心理健康教育为何物。这不仅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也阻碍了学校心理教育的有效开展。

  3. 学校因素。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教师责无旁贷。但限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大多农村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往往都是由其他教师兼任的。且由于教学观念滞后、教育方式单一等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不少学校对儿童心理教育不够重视,并未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即使有,教师在上课时也很少进行教学设计,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低下。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

  1. 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意识是行动的先驱,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从多方面影响了教学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进而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产出。换句话说,教育观念为教育模式的运行指明了方向,也是具体教学活动的准则所在,并对教学工作起到了衡量及评判的效能。[3]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偏向,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更新教育观念,一方面,需要学校和教师提高认识,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处于“副科”地位。基于此,学校和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心理健康课程与其他文化类课程置于同等地位。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方法。教育不是强制灌输,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照本宣科。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实际情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性,才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 增强社会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学校还可向社会寻求支持,汇聚多方力量,共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一是鼓励大学生支教。农村学校可与高校合作,请高校派遣大学生到农村学校支教。大学生青春洋溢、活力四射,其身上的阳光品质和青春气息,可以很好地传递给留守儿童。在支教时,大学生可以采用游戏、书法、绘画、文艺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的带领下,留守儿童往往能看到自己长大后的身影,了解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其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均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此外,大学生可以借助QQ、微信等,与留守儿童展开“一对一”“心连心”等线上活动,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做好铺垫。二是邀请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农村学校可以与政府组织、公益组织或其他社会爱心人士合作,如妇联、社区教育委员等,通过采访、记录等形式展开宣传活动,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意识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引导爱心人士投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爱心人士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仅体现在物质支持上,更多的是能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中快乐成长。

  3. 构建家校合作机制。

  家庭、学校是儿童生活、成长的两大主要阵地,对儿童的成长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农村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努力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构建家校合作机制,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实际成效。但要注意,家校合作机制的构建并非速成,学校构建家校合作机制时,应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家校合作机制。在构建家校合作机制时,不能“一刀切”,要深入分析学生家庭的情况,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情况、家长受教育程度等,做到有所侧重。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灵活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同时,学校要积极寻求社会与家庭的支持,通过加强宣传,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瓦永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探索[J].才智,2017,(32):31.
  [2]马波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118.
  [3]王露,王娟,丁金玲.浅谈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8,(15):324-325.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金塔镇九年制学校
原文出处:哈俊武.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0(02):45-4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关爱留守儿童论文
返回:农村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