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农村留守青少年诸多问题与化解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22 共4522字
  摘要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到了城市,极大了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他们的子女却成为了一个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 - 22% .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 17% .
  
  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已长大成人,这部分已步入青年期的群体的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与现在“留守儿童”的存在的问题是否有一致性或差异性,留守经历对他们的影响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二、相关研究概况
  
  国外学者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留守少年儿童在社会生活和个人行为品性等方面受到的影响。有国外学者指出,由于父母 ( 主要是父亲) 离开农村外出务工,带来了家庭收入的大幅度提升,从而有利于留守少年儿童生活质量的提高。持这种观点的国外学者认为,留守少年儿童的家庭生活条件一般较之父母在家务农的家庭要优越一些,因此,父母汇款对于提升留守少年儿童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不过,大多数国外学者认为,“儿童与父母分离使得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破坏家庭的基本功能,导致儿童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变差,造成儿童生活困难”持这种观点的国外学者指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少年儿童必须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这必然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1].
  
  而国内的相关学者在留守青少年研究方面: 李斌强、赵鹏程[2](2006) 的研究认为留守初中生学习问题具体表现在:①留守儿童常年思念父母,学习没兴趣。②学习观念不强。监护人对儿童学习重要性认知不足,没有进行有效管教。③与祖辈有代沟,存在隔阂。张鹤龙[3](2006) 认为,针对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大多数老师都觉得是很麻烦的事情,教师通常对这些留守初中生有着同样的认知即只要留守学生遵守学校纪律,不整出什么大事儿,想怎么干都行,对学生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存在的问题
  
  1.教育问题
  
  留守青少年一般都由爷爷奶奶进行照顾,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首先在学习上,由于在祖辈的照看下生活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的学习也自然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忙把关,但是,目不识丁的祖辈对于繁重的课业压力根本无能为力,面对那些课后作业和难题,他们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还有一部分祖辈甚至认为学习成绩不重要,这种心理实际上是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此外,很多青少年在班级里显得内向和敏感,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他们受到的关注较少,在学习方面也比正常孩子落下很多,放学回家之后又得不到有效的辅导,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另外,一些祖辈对于孩子十分宠爱甚至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青少年养成了唯我独尊甚至自私的性格,他们在学校不认真学习,同时认识了一些社会不良青年还对他们产生崇拜的心理。所以,很多孩子都在九年义务教育没有完成的情况下随自己的父母到外地打工。由于孩子随父母去大城市打工在短期为家庭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不关心,他们更多的希望孩子早点随自己打工来贴补家用。
  
  2.心理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青少年与当前留守儿童相比,他们生活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特殊环境中的时间更久,所以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会变得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性格内向,不太与人交流。留守青少年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并且,由于交流群体的缺失,因此他们长期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很容易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青少年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第二、性格冲动、易暴易怒。留守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同时,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所以他们有时有些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第三、自我认同存在偏差,对于未来比较迷茫。多数留守青少年存在攀比心理,他们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青少年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甚至有些青少年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并且,他们在消费方面往往容易没有概念,多数认为花钱多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3.生活问题
  
  留守青少年的生活问题是不容乐观的,上世纪80、90年代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他们家庭的普遍特征: 贫困。
  
  虽然他们的父母在外地可以通过劳动比自己在乡下的收入要高,可是由于留守青少年的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故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甚至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青少年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然而这个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所以,在和相同年龄的城市青少年相比,农村留守青少年显得比较瘦弱。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关爱留守儿童论文
返回:农村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