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书中虽无口渴的专篇,但对口渴的描述却有很多,如“或渴”“服汤已渴”“微热消渴,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舌上燥而渴”“渴而不呕”“咳而呕渴”“大烦渴不解,口燥渴”“渴引水浆”“口燥咽干,口干燥”。《伤寒论》对于口渴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论述已较为系统和全面,为后世医家所遵崇,探讨《伤寒论》治疗口渴的学术思想与理法方药,对于提高临床辨治口渴疗效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1 水津不布
1. 1 表寒内饮 原文第 40 条曰: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原文第 41 条曰: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证药前口渴是因为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渴而不欲饮,不多饮。药后服汤已渴是因为里饮已解,病情向愈,或过服辛温之品,伤津耗液。不论哪种情况,均需结合主证进行分析判断。病机: 风寒外束,卫闭营郁,寒饮内停,气不化津。主症: 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干呕,咳嗽,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治法: 发汗解表,温化寒饮,方药: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炙甘草) 。
1. 2 水蓄下焦 原文第 71 条曰: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第 72 条曰: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謇论》第 74 条曰: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五苓散证口渴是因为水液停蓄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欲饮。但由于蓄水程度较重,不能趋于下,而致水邪上逆,随入随吐,故称之为“水逆”。病机: 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主症: 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不舒,或兼发热,苔白滑,脉浮或浮数。治法: 化气利水,外散风寒。方药: 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
1. 3 水热互结于胸胁 原文第 137 条曰: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大陷胸汤证舌上燥而渴,是因为津液不足,加上水热互结,致津液不布。
本证见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要与阳明腑实证相鉴别。本证有典型的结胸证,表现为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病位以心下为重心,范围较腑实证大,程度较腑实证重,其病机为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部位。阳明腑实证表现为腹痛,多为绕脐痛,或大腹痛,可伴有心烦,谵语,脉沉实有力等,病位在胃肠,其病机为燥热与肠中积滞相搏结,致腑气不通。病机: 水热互结于胸膈,津液不布。主症: 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烦躁,心中懊恼,但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渴不多饮,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治法: 泻热逐水破结。方药: 大陷胸汤( 甘遂,大黄,芒硝) 。
1. 4 少阳枢机不利,兼有水饮内结 原文第 147 条曰: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口渴是因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或汗下导致津伤。病机: 少阳枢机不利,兼有水饮内结。
主症: 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口渴而不呕,小便不利,但头汗出。治法: 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方药: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牡蛎,瓜蒌根,炙甘草) 。
2 邪热伤津
2. 1 阴虚水热互结 原文第 223 条曰: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原文第 319 条曰: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证渴欲饮水是因为热盛津伤,又水热互结,气不化津。病机: 阴虚水热互结。主症: 发热,口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治法: 清热利水育阴。
方药: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
2. 2 胃热津伤 原文第 26 条曰: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原文第 168 条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原文第 169 条曰: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原文第 170 条曰: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证所致口渴,是因为阳明里热炽盛,津液受灼。病机: 阳明热盛,津气两伤。主症: 发热,汗出,舌干燥而烦而口渴甚,或大烦渴不解,喜冷饮,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治法: 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药: 白虎加人参汤(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人参) 。
2. 3 湿热蕴结,郁热在里 原文第 236 条曰: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汤证渴引水浆是因为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且热伤津液。病机: 湿热蕴结,兼有腑气壅滞。主症: 身黄( 目黄,身黄) 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而色深黄,口渴,腹微满,或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治法: 清热泄湿,利胆退黄。方药: 茵陈蒿汤( 茵陈蒿,栀子,大黄) 。
2. 4 胆热郁结 原文第 96 条曰: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证口渴是因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邪热伤津。病机: 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主症: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或渴。治法: 和解少阳。
方药: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2. 5 肠腑燥实 原文第 320 条曰: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 321 条曰: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证口渴是因为阴虚热化,燥结成实,转属阳明,燥热内炽,灼伤真阴。病机: 阳明腑实,燥屎阻塞,痞满燥实俱重。
主症: 日晡所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心烦甚或谵语,腹胀满痛,绕脐痛,喘冒不得卧,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舌红苔焦黑或起芒刺,脉沉实有力。治法: 峻下热结,荡涤热实。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和药物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较为完整的提出了口渴的辨证论治理论,对现代临床治疗口渴,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心血管病,其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则往往集中在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且尤以心和脑的损害最为常见。随着抗高血压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高血压的临床治愈程度与控制程度均得到显著的改善,由于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脏损害和脑卒中...
糖尿病为燥热阴虚,津液不足,应及时滋阴清热,补肾益精。平衡针灸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糖尿病病变脏腑主要为肺、胃与肾,选择肺俞、胃俞与肾俞进行针刺,可以有效降低血糖,调节胃肠功能。我们使用养肾益精方联合平衡针灸治疗糖尿病,获满意疗效,与单纯...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后,由于胃肠受到刺激,蠕动减少,肝脏功能受到抑制,胆汁分泌量降低,会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使胃肠功能暂时障碍,出现腹痛、腹胀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2010年7月-2013年2月随机抽取38例作为治疗组,术后应用六味能消丸口服治疗,胃...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自1981年发现第1例艾滋病以来至2013年,全球已经有7000万人感染HIV,约3000万人因艾滋病而死亡[1]。艾滋病的防控工作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公共卫生任务,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利用医学发展的...
我科采用自拟中药葛红汤治疗胸痹患者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98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符合诊断标准,其中男性62例,女性36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5.35.62...
气血亏虚, 加红枣补中益气、养血生津, 疗效满意。总之邵金阶老师治疗内伤咳嗽应用南沙参-炙麻黄对药, 配伍其他化痰止咳及活血化瘀药物, 疗效显着,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胃炎是一种发生于胃黏膜层的炎症疾病。研究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其他生物性以及化学性的有害因素如果长期反复作用于人体也会诱发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属于多发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消化性溃疡通常在胃部以及十二指肠内较为多发,主要的临床特点为周期性发作[1]。而胃灵颗粒则能够运用冰片达到腐生肌的目的,且其中含有的黄芪还能够调理气机,托疮生肌,多种药物综合作用,就能够产生活血止痛的效...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包括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1].酒精性肝病是慢性肝病的最重要病因之一,约占全球死亡率的3.8%,2007年美国国家防止酒精滥用及酒精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临床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3种类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该病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