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于 2013 年 2 月至 2014 年 4 月,采用超微针刀加中药心痛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125 例,经随访观察,疗效显着,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对西医确诊为血瘀阻络型的冠心病心绞痛为主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他类型心脏病均除外。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选择治疗组 125 例确诊冠心病心绞痛病例,男性 56 例,年龄 37~79 岁,平均 58.09±1 岁; 女性 69 例,年龄 39~76 岁,平均 58.1±1.5 岁; 病程 13d 至 32 年,平均病程 9.05±0.5 年; 自发性心绞痛 75 例,劳力性心绞痛 25 例,混合性心绞痛 25 例。对照组 125 例,男性70 例,年龄 27 ~ 69 岁,平均 56.13±1 岁; 女性 55 例,年龄 45~75 岁,平均 59.13±1 岁; 病程 15d 至 28 年,平均病程 10.15±0.4 年; 自发性心绞痛 68 例,劳力性心绞痛 31 例,混合性心绞痛 26 例。
2 方 法
2.1 方法: 治疗组: 对入选病例首先行超微针刀治疗:
选用刀口宽 0.5mm,针身长 2cm 的泰兴市三里医疗用品厂生产的一次性超微针刀。操作: 先让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暴露颈部、胸背部治疗部位,碘伏常规消毒。
分别取 T5~6 棘突旁,左侧; C7 横突尖上方筋结点,左侧; 垂直进刀,深度不超过 1cm,每个异常的筋节或结节治疗点切割 2~3 刀,后出刀,用干棉球按压针眼 1~2min; 后让患者仰卧位,暴露前胸壁,取锁骨下窝,前斜角肌的附着点,左侧; 剑突结节点位,消毒同上,同样垂直进刀,深度不超过 1cm,每个异常的筋节或结节治疗点切割 2~3 刀,后出刀,用干棉球按压针眼 1~2min 即可。每 3d 治疗 1 次。5 次一个疗程。治疗组病人超微针刀治疗完毕后,给予中药心痛康汤药口服,组方如下: 附子 30g、炙甘草 60g、干姜 60g、人参 15g 山萸肉30g、生龙骨 20g、生牡蛎 20g、磁石 30g、桃仁 15g、红花20g、川芎 15g、当归 18g、赤芍 10g、麝香 0.5g( 冲服) 上药加水 1500mL,冷水浸泡 30min,武火先煎 10min,再文火煎煮 20min,后取汁 600mL,前后煎煮 3 次,将所得药汁混匀,分三次口服。1 剂/d,半月 1 疗程。对照组: 对入选病人给予生产厂家: 硝苯地平片 20mg,( 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44023986) 3次/d 口服; 地奥心血康片( 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Z10950023) 2 片,3 次/d; 冠心苏合丸(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 Z11021184) 1 丸,3 次/d; 硝酸甘油片( 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11021022) 1 片,发病时舌下含服,顿服。15d 为一疗程。
2.2 观察指标: 对入选的所有病人治疗前、后进行观察、统计及比较,包括每个病人的心电图、血脂、血糖、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程度、发作持续时间及其他症状变化和所有不良反应。
2.3 疗效标准: 参照《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2]进行评定。①心绞痛疗效标准: 显效为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为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50%,发作程度和持续时间明显减轻; 无效为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②心电图疗效标准: 显效为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 有效为心电图降低的 ST 段治疗后回升 0.05mV 以上,但是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的 T 波变浅>25%,或 T 波由平坦变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有改善者; 无效为心电图基本无改变。2.4 统计学方法: 数值用均数±标准差( x珋±s) 表示; 计量资料,用 t 检验方法分析; 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方法分析。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5 为统计结果,差异有显着意义。
3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超微针刀治疗组 125 例,总有效率 97.6%,1 年复发率 4%; 对照组 125 例,总有效率89.6%,1 年复发率 3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治疗组显效、总有效率、1 年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最短疗程为 1 次,最长 1.5 个月,平均 15d 左右。远期效果可靠。见表1.【1】
4 讨 论
中医归结为“胸痹”、“心痛”.痰阻、寒凝、血瘀,心阳被遏,大气失展,血行不畅,病延日久,遏抑心阳,肝肾精血均伤,心气不足,鼓动不力,心脉失养,胸阳痹阻。故临证每多虚实夹杂。寒邪入于脉中,“寒性收引”,血管收缩,损伤血管内皮,致使 PGI2 等抗凝抗栓物质的生成释放减少,而 ET-1、TXB2 等促凝促栓物质生成释放增加,导致血管痉挛加重、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使得血行障碍而为寒凝血瘀证[3].
治疗以扶正固脱,活血化瘀,开窍醒脑,回阳救逆,通阳化气为主。方中附子、干姜温振心肾阳气。人参、炙甘草益气生脉; 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活血化瘀,合营通脉; 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磁石固心阴而摄心阳,滋肾水而养心血,达固肾摄精,收敛元气。更在麝香一味,芳透胞络,斩关夺隘,辟秽开窍,助参、姜、附速建殊功。
超微针刀疗法是在小针刀疗法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其核心理论为改变软组织的力学平衡失调。通过人体的骨性杠杆作用或肌肉的力学传导和牵引作用,将人体深层的病变提到浅层来治疗。通过对人体表浅表部位进行松解,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改善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提高病变组织的新陈代谢能力,从而利于病变组织的恢复。
此外,针刀疗法对病灶的刺激,可使局部组织蛋白分解,末梢神经介质增加,产生血管神经的活性物质,降低致痛物质缓激肽和 5-羟色胺等在血清中的含量,从而活跃组织功能,调整神经功能[4].
松解左侧 C 7 横突尖上方筋结点; 左侧锁骨下窝,前斜角肌的附着点,是应用杠杆理论间接松解出入心脏的大血管压力; 松解左侧 T5-6 棘突旁; 剑突结节点位筋膜同样是应用杠杆理论解除胸壁对心脏本身的压迫; 通过超微针刀对上述治疗点松解,缓解肌肉的痉挛和紧张,改善和解除整个胸壁对心脏本身和出心脏大动脉的压迫,减少心脏灌注压,故治疗心绞痛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2.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J].医学研究通讯,1979,8( 12) : 17.
[3] 王朋,杨明会,李绍旦,等。冠心病心绞痛寒凝血瘀证大鼠血 ET-1、NO、TXB2、6-Keto-PGF1α 水平的变化[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 5) : 1049~1050.
[4] 黄志芬,杨永红。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2 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30( 25) : 161~162.
肺间质纤维化是多种肺损伤疾病发展到晚期的一种病理变化,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临床上西医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治疗毒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症状改善较为明显,为探究中药的作用机理,很多学者从事肺间质纤维化中药治疗机理的实...
我科采用自拟中药葛红汤治疗胸痹患者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98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符合诊断标准,其中男性62例,女性36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5.35.62...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包括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1].酒精性肝病是慢性肝病的最重要病因之一,约占全球死亡率的3.8%,2007年美国国家防止酒精滥用及酒精中...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CAG年发病率在0%~10.9%之间。...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胆疾病,诱发慢性胆囊炎的因素有化学物质刺激、细菌感染、胆结石反复刺激等。据报道,70%~80%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合并有胆石症[1],常见症状为右上腹部疼痛、腹部胀气、嗳气、反酸、恶心、便秘等,严重者可能会并发黄疸。手术是治疗胆囊...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或消化性溃疡病(pepticulcerdisease)是消化系统的常见...
自拟祛瘀醒脑汤治疗颅脑外伤后综合征60例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是指脑震荡、脑挫裂伤后3个月以上仍然存在自觉症状而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又无客观体征的一种临床现象,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易疲劳、心悸、月经不调、情绪不稳等。2009~20...
1病案资料患某,男性,73岁,2013年3月18日初诊。患者以排尿困难,点滴而下,伴尿道灼痛,尿血1周为主诉。平素体健,1周前感尿道涩痛,排尿不畅,尿股变细,渐至滴沥而下,尿变红黄色而混浊,夜尿次多,滴沥难出,自以为是尿道发炎,用消炎药不效...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主要发生在肠道黏膜层,以溃疡糜烂为主要病理表现,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亦可向上扩展至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甚至全结肠的一种炎性病变。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UC常用的一种技术操作。目前传统保留灌肠法患者便意感强,药物保留时间短,疗效差。...
心律失常是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多以西药为主,但其不良反应较大,安全性不高[1].近些年,随着中医药技术的进步发展,中药抗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渐渐显露很大优势,在有效抗心律失常的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