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境、能源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凸显,环境重度污染与资源相对贫乏已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环境、能源与资源三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增长的资源要素约束强化,以高能耗、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弊端日渐显现,资源和环境已难以承受长期粗放型增长方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1],
也就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压力难题的有效手段。2013 年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为今后几年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提供了指导方向。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2]。浙江省在农业循环经济领域起步较早, 2014 年获农业部批准,成为第一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份,在这一背景下,十分必要对循环经济开展深入研究。
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近年来,临安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临安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得到了临安市的高度重视。2013 年临安市提出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循环型农业等“三大体系”[3]。尽管如此,目前关于临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特别是临安适用模式的系统研究文献还不多,同时这些模式对全省相似地区的推广都有哪些示范作用?这些都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发展
循环农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 1909 年,美国学者富兰克林·H·金教授认为“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如果向全人类推广东亚的可持续农业经验,那么各国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足。”
1935 年,英国农学家 A.霍华德在总结和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写成了《农业圣典》一书,大力倡导发展有机农业,为人类生产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有机食品。由此,霍华德成为有机农业的奠基人。
1970 年,美国学者威廉姆·奥尔布雷克特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纳入了有机农业的生产系统之中,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
1981 年,英国农业学家 M.华盛顿认为,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就包含了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的原则思想以及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4]。
国外研究农业循环经济,主要集中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具体领域,且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与治理上,体现在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上。而其研究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逆生产理论、零排放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同时国外没有专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机制方面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都是从循环经济自然延伸过来的,但其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借鉴。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机制可以分为农业循环经济微观主体参与机制、农业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实现农业循环经济预期的目标基础上各参与主体的运行机制。
国外并没有农业循环经济和循环型农业的说法,所以这是国内学者的理念和术语的创新[5]。吴天马最早使用“农业循环经济”一词,主要是要找到其根本途径、实现形式和技术措施。而陈德敏等最早提出“循环型农业”或“循环农业”一词,指出我国农业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应该向循环农业发展。2004 年郭铁民和周震峰正式提出了“循环(型)农业”的概念。至此,国内开始对农业循环经济在理念和实践上深入研究。
赵金龙(2007)等研究认为农业循环经济不但包涵了时空范围的循环,同时考虑物质、能量和价值三方面,一种农业只要对环境和资源压力很小,能够可持续运行,就是循环农业[6]。
2009 年,李耀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出现的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它摒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运行结合起来,形成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7]。
尹昌斌、周颖(2013)等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通过要素耦合、废物利用等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8]。
1.2.2 农业循环经济实践进展
德国学者普法伊费尔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从而产生了生物动力农业。至此,出现了有机农业的雏形。
1940 年,美国的罗代尔(J.I.Rodale)受霍华德的影响,开始了有机园艺的研究和实践,并于 1942 年出版了《有机园艺》一书,并于 1974 年在扩大农场和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有机农业的先驱。同一时期,英国的伊夫·鲍尔费夫人第一个开展了常规农业与自然农业方法比较的长期实验。在她的推动下,1946 年成立了英国“土壤协会”,该协会根据霍华德的理论,提倡返还给土壤有机质,保持土壤肥力,以保持生物平衡。20 世纪 70 年代后,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 1972 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从 20 世纪 30 年代有机农业的出现到现在,经过 70 年的发展,这种农业方式己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运动。
20 世纪 70 年代后,许多国家开始发展生态农业,特别是欧盟国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禁用化肥农药。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当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时,世界各国已承诺共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以德国和日本最为典型,1994 年德国制定《循环经济和废弃物法》率先走向循环型经济社会,德国率先提倡发展循环经济之后,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草案)》力图建立一个“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型经济社会。随后,欧盟诸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积极响应。
最近几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已然成为热点词,虽然当前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机制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可它已经正式列入政府的施政纲领,只不过暂时还是由政府在唱主角,企业、公众真正参与到其中的还比较少,没能让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但值得庆幸的是农业循环经济实践还是走在了理论研究之前。目前,农业循环经济机制的研究大多围绕着案例研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从微观主体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以发展机制角度对其中的各种激励、运行模式以及预期结果等进行分析,可以初步窥探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规律,这使得以发展机制的角度来研究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成为可能。
1.2.3 农业循环经济特点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区别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出现扩展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平台。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直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影响[9]。循环经济理论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农业循环经济是其一个重要分支,它也遵循着循环经济的“3R”原则,只是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具有农业经济特色的原则,但本质仍是循环经济在发展中的延伸领域。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思想和理论在农业中的实践操作。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农业,就是将物质流由传统线性流动的方式“资源——产品——废弃物”改造为循环流动方式“资源——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利用[10]。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单单是要重视农产品的生产,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要遵循“3R”原则,即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从源头、过程及输出端角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11]。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大量的高新技术设备作为支撑,同时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以及劳动技能,为循环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优秀的人力资本。
当然,农业循环经济也有一般循环经济不具备的自身的特点。领域涵盖农业内部生产方式循环、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各主体之间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对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更关注,对耕地的占补平衡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予以特别关注。是更为强调对产品安全性的绿色生产,实现清洁生产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的双赢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同时又体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既充分考虑了农业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暗示了农业发展要走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只有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处理好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促进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12],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认为,农业循环经济处在比生态农业的更高一级的阶段,是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对环境、资源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是生态农业发展的继续。对农业循环经济含义的表述不难发现,虽然学者们的表述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实质是基本一致的,大多包含了以下几点[13]:其一,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其二,农业循环经济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其三,从本质上看,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它要求人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规律,寻求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循环农业的驱动力是经济效益,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14];其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要依托现代农业技术和手段;其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能只局限在农业领域,要延伸产业链,实现农、工、商之间的交叉利用和共同发展,即,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的具体形式[15]。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为临安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寻找理论支撑。
(2)通过对临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调研,通过分析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提炼总结适用条件,为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广和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通过对临安市农业经济现状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得出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2)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重点分析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两个典型模式的案例,总结临安市农业生产中现有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网络数据资料库等途径,收集国内外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实地调查法
通过对潜川镇、岛石镇、太阳镇等镇街的实地调研,对涉农单位进行走访,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情况,对临安市农业产业现状和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和综合评价。
(3)案例分析法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畜禽—粪/沼—菜(渔)”循环模式和坚果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两个经典案例的研究分析,并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研究成果为临安市甚至我国同类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4.2 数据来源
(1)临安市统计年鉴。
(2)实地调研。通过对临安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农办、市农业局和市林业局关键信息人访谈和二手资料收集,了解临安市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和典型模式。对典型模式抽取一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典型案例信息。
1.4.3 研究技术路线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技术路线(见图 1.1)。
经济全球化在提高世界各国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加剧了竞争,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国际化竞争也越演越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很大程度影响着一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农业生...
结论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战略,对于促进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河北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合理引导就能推动集群的跨越式发展。本文经过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相关模型,分...
1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在不断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加快发展草牧业,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
第2章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2.1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因为本文所研究的是厦门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而发展模式更是要站在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之上,在有了休闲农业的概念框架研究,才能谈其发展,有了发展以后才有模式类型的划分研究。因此本文对文献的...
二、农协对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一)使农民在农产品经营上取得较高纯收入农产品经营收入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提高农民在农产品经营上获得的纯收入,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决定农民在农产品经营上纯收入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农民拥有的耕...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前提条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从经营规模看,中国农民经济的本质仍然是小农经济,但其实际上已经嵌入高度开放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体系。小农经济的命运和走向引发了学界的争论,主要表现为两条道路之争:小农经济的资本...
3王府街道办事处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考察3.1王府街道办事处概况图3-1: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办事处的地理位置、结构状况图示山东省青州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结合地带,面积1569平方公里,人口94.04万,胶济铁路、羊...
前言(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农民合作组织,是指农民作为主要参与者,在农业生产、生活等领域实行互助、合作而结成的经济组织。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存在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如美国的农民合作社、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农民...
4.贵州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在第3章中,通过SWOT分析,回答了贵州能否适合发展有机农业的问题,即贵州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适合发展有机农业。下面需要考虑的是,在拥有这么多资源的条件下,贵州怎么发展有机农业?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