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

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13 共496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3 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3.1 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基础

  近年来,临安市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主平台,以科技、机制、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市等为载体,加快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建设。2014 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 54.4 亿元,同比增长 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578 元,增长 10.9%[35]。

  临安围绕构建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和打造大都市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立足良好的自然禀赋和生态条件,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理念有序开发山区资源,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扶持发展竹笋、山核桃、畜牧、蔬菜、花卉苗木、瓜果、茶叶、蚕桑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2014 年八大产业实现产值 41.33 亿元,同比增长 7.2%,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75.9%,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粮食作物总产量 8.32 万吨,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 1 万亩,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 2 个、特色农业精品园 4 个;新建杭州市级“菜篮子”基地 9 个面积 1890 亩;完成杭州市中低产田改造该模式 12 个、面积 6010 亩,实施杭州市设施农业配套该模式 8 个,建成设施农业 2650 亩。

  在“东竹西果、南桑北菜”的传统格局上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区域特色经济的规模化发展[36]。全市已基本形成以於潜、潜川、太阳、昌化、河桥等镇为主的生猪产区,以锦城、天目山等镇街为主的家禽产区,以板桥镇为主的奶牛产区,以板桥及两昌地区为主的优质肉羊产区,以板桥、太湖源、高虹、於潜、湍口等镇为主的名优茶产区,以昌化溪和天目溪沿线的河桥、潜川、於潜等镇为主的蚕桑产区,以东北部的太湖源、高虹和西北部龙岗、清凉峰等镇为代表的山地蔬菜产区,以锦城、锦南、玲珑等街道为主的城郊蔬菜产区,以锦城、於潜、昌化、龙岗等镇街为主的水果产区。

  3.2 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以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适度使用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利用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废物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农业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更是一种发展模式或技术规范[37]。临安市各地区综合运用立体种养、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再生等技术,优化整合农业循环模式,实现生物能量梯级利用的循环再生目的。

  3.2.1 临安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面临的环境困扰和资源约束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影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研究和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发展循环农业是临安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38]。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转变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自觉行动。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工农业发展争土地、资源等要素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承载力脆弱和资源不足不期而遇。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每年 GDP 的 3%~8%[39]。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线流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流动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将有效缓解临安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压力,拓展资源利用空间。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近几年,临安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造成部分农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农村脏乱差现象仍存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循环化,生活消费理性绿色化,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低下的现状,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形成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让农民安居乐业[40]。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就是在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了孙后代的前提下,采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缓解环境压力,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实力。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由之路[4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相交织的弱质产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增值空间不大等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生产流程[42],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促进资源、能源的梯级利用,对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2.2 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取得进展

  一是生态循环农业有效推进[43]。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2014 年完成杭州市级以上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该模式 10 个。全市关停养殖场(户)480 个,整治提升 50 头以上的规模场 450 个,建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并正式投入运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 45 万亩,推广“肥药双控”面积 10.37 万亩,全市减少农药使用量 34.9 吨(折纯),节本 590.7万元。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 3.3 万亩,完成杭州市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12 个、面积 6010 亩。实施杭州市设施农业配套项目 8 个,建成设施农业 2650亩。

  二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效实施[44]。加强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通过农牧配套、种养结合、有机肥加工、沼气发酵、沼渣沼液肥水灌溉等多种方式,完成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综合利用项目 108 个,养殖排泄物利用率 95%以上。做好农作物秸秆、桑枝条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5.5%,“桑栽菌”栽培产值超过 1000 万元。推广畜禽清洁化养殖。根据畜禽养殖的种类和规模区别,推广畜禽粪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处理技术,大力推广畜禽清洁养殖技术,努力减少污水和有害气体排放。2013 年,完成养殖场节能减排项目 7 个,共改造、更新、新建沼气发酵池 2350 平方米,沉淀池 1940 立方米,干粪堆积场 1710 立方米,氧化塘、集水消纳池 2160 立方米,配套农作物面积 2380 亩,7 家养殖场 35000 头存栏生猪的粪尿排泄物 100%就地循环利用,COD、氨氮的去除率为 100%。三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年转化畜禽排泄等物资 90523 万吨,使农业资源得到进一步合理开发与利用。

  三是农作制度积极创新。因地制宜探索和构建新型农作模式,开辟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资源和废弃物利用率,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循环发展。积极推广粮经结合、粮饲结合、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立体栽培等新型农作模式和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生态循环模式,建立了一批“千斤粮万元钱”、“畜禽—沼气—作物”、稻田养鱼、果园套养家禽、吊瓜立体栽培等农作制度创新示范点。

  四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行。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色”为基本要求,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制订完善粮油、茶叶、蚕桑、水果、花卉、中药材、畜牧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标准,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种养大户实施标准化生产,以点带面,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各类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如喷灌、滴灌、肥水同灌等节水技术,钢管大棚、避雨棚架等生产设施和低耗能、高效率的新型农机具,实现有效控制农作物生长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气等环境条件,做到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和再利用,同时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升。完成杭州市设施农业配套项目 6 个、标准钢架大棚直补项目 2 个,建成大棚、喷滴灌等设施农业面积 5371 亩。

  五是开展“三品”认证。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一体化认证工作,规范病虫害防治、农业投入品使用等农业生产情况记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2013 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 12 个,认定面积 13620 亩,主导农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面积比重达 59.4%以上。从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入手,积极开发品种优、品质高、品牌响的特色农产品。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加快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有序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推广和保护,大力推进农产品特色化、精品化,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

  六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强网清源集中行动等专项活动,对禁限用高毒农药、兽用抗菌药、伪劣农资等开展重点专项整治,开展农产品快速定性检测 2.35 万批次,合格率 99.1%。有序组织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H7N9 禽流感防控等专项行动,积极开展产地、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全程监管,启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

  3.2.3 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有待提高。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尽管临安市生态农业起步较早,但一些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他们更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没有看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带来的长远利益,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足。

  二是农业循环经济规模偏小。虽然临安涉农企业众多,尽管有一部分开始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但整个规模仍然不大,占比偏小。农业基地、园区规模偏小,经营方式落后,与当地自然风光、居民生活、农耕文化的有机结合还不够充分,特色不够明显。观光果园、生态农庄等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偏小、缺乏统一规划、协作性不强,没有形成功能互补的群体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严重制约了循环农业建设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三是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需要创新。目前大部分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主要还是围绕着农业产业在进行,停留在自我修复阶段,没有到达产业升级目标。从一产到三产跨产业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还没有形成,仍处于摸索和试验阶段。临安需要更多的企业进行这方面的努力。

  3.2.4 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农业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45]。通过农技创新和组织方式的变革,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梯级利用,倡导经济生活和节约消费理念。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46]。

  在洞悉农业循环经济内涵核心的情况下,要在发展理念、发展过程、发展功能和发展途径四个方面加以把握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发展理念上,临安要改变目前重增长、轻发展,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思路,从大农业、大产业、大生态的角度,用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摒弃依靠消耗资源来拼经济增长的做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实现低消耗、高增长、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发展过程中,临安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发展新路子。

  在发展功能上,临安要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延伸农业的工业原料、食物营养、就业增收、生态保障等功能。拓展发展领域,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大力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同时,在利用临安位于杭州大都市郊区的优势,引导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

  在发展途径上,临安要由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推广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耕地、生物等资源,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