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国现代农业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整个链条来说我国现代农业体系存在的基本矛盾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由我国独特的农业发展轨迹形成的,是有其历史由来的。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生产单位是生产队,同一生产队成员众多,大家一起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但是由于在分配上存在平均主义,生产队的生产效率较低。破除生产队的劳动组织形式后,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施行后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的积极性,但是也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主体的分散,生产单位成为只有几个成员的农户,同时生产单位的耕作面积急剧缩小,这就使农业生产领域丧失了规模效应,从而形成了基本矛盾中小生产的条件。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被破除,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发展成为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说推进市场化是我国在资源配置方式发展上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是信息的经济,在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市场上的众多决策主体能够获得及时准确的众多信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越来越重要,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获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这就形成了基本矛盾中大市场的条件。
农户通过传统方式获取的信息已不足以支撑起作出正确的决策,以至于难以抓住市场的机遇,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内在作用机制,矛盾双方是通过信息这个要素相互作用的。
这种矛盾的典型表现方式就是农产品价格如过山车,忽高忽低,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蛛网理论”,究其原因就是小生产者精力、财力、途径有限难以及时获取市场上的供求信息,他进行生产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农产品的上期交易价格。
农业领域的其他问题大多是这一矛盾衍生出来的。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在生产环节产生的原因,由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民收入忽高忽低,生产正常质量或高质量的产品难以获得较好的收益,而生产低质量产品成本较低,收入稳定性相对较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产生激励效应,鼓励农民生产低质量产品。在加工环节,不稳定的收入同样会鼓励加工者以次充好。在流通环节,由于小生产者无力掌握足够的信息,农产品的流通大多被一些具有信息优势的中介所把持,但每一环节的中介的信息优势有限,因此农产品在流通环节要经过多层中介才能最终走到消费环节。每经过一个环节都会增加一定的成本,曾而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
3.1 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
生产环节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生产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实施都是依靠国家政策如表 3.1 所示。在计划经济时代,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基本可以反映当时的消费结构,因为当时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完全都是由计划控制的,因此可以实现较好的对接。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上的供需信息多变,影响因素繁多,计划生产,指令生产被取消,国家关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政策也越来越向推进市场调节靠近,但是在市场调节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能够将需求结构准确的传达至生产端,如果这个前提达不到那么依赖市场调节农业生产结构就是一句空话。
农业生产环节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难以开展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这是其在国家政策法律层面的难题。法律权限不放开规模经营就难以发展下去。虽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放开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首先放开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要让农民自愿参与到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交易中去就必须要给予转移劳动力足够的工作岗位,使得他们的收入不低于务农的收入。第二,耕地本身其实还带有最低生活保障的性质,对于无其他劳动技能的农民,土地产出的自我消费是其生存的关键。第三,很多农民具有传统的土地意识,土地独具的情感寄托使他们不肯放弃土地。
规模经营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农产品难以标准化。工业品在车间加工,可以通过各种人为因素控制实现标准化生产,而农产品的生长主要依赖自然条件,气候、天气、温度、土壤等难以进行人为控制造成生产出的产品千差万别,各流通环节针对不同品质的农产品要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3.2 交易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
在交易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价格不稳定以及流通成本过高。
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的具体原因主要有:第一,在产品特性上,农产品既可以自我消费储存又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所以市场供给的弹性较大。第二,在空间上,农产品的生产较为分散,而消费相对集中,所以其流转方向是由分散到集中,在空间上容易造成局部过剩和局部短缺。第三,在时间上,农产品的上市季节性很强,而消费分布比较均匀,故农产品的供需在时间时而会出现供大于求,时而会出现供小于求。第四,农产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上市的数量与质量不稳定,需求难以及时预期供给。
流通成本过高主要在于:第一,搜寻成本较高。买方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购买质量较好的产品,卖方希望将一定质量的产品卖出较好的价格,但是市场上商品并非完全相同,且数量与价格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获取准确市场价格及供需数量的成本较高。第二,流通的中间环节过多,产销供应链过长,费用层层叠加。
各环节之间都会产生交易费用,增加交易时间,抽取利润,但是在传统交易环境下这种中介环节又是必须的,因为这时中介环节所具有的信息带来的收益高于该中介环节所产生的成本。其流通方式如图 3.1 所示。
3.3 消费环节存在的问题
消费环节存在的两个问题是食品价格增长较快以及食品安全问题。
首先是食品价格增长较快的问题,根据统计数据,2003 年至 2009 年,我国CPI 总水平共计上涨 19.7%,年均 2.6%,同期食品价格共计上涨 54.6%,年均 6.4%,涨幅是 CPI 总水平的 2.5 倍。食品价格增长较快的原因可以从成本结构角度来解释,在食品的成本中作为原材料的农产品所占的成本比例很低,即使农产品本身的价格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对最终价格的影响也较小,成本的大部分是被营销费用,运输费用,中介利润所占据,可见食品价格的较快增长主要是由其传统营销方式成本增加造成的,可见食品价格过快增长的问题本质不在消费环节,而在于交易流通环节。
食品安全问题是消费环节最主要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在生产环节、加工环节、交易流通环节都有所体现,但问题的显露发生在消费环节。食品安全问题的预防在前三个环节,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在消费环节。突出的表现是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问题食品依然在架,或者商家以低价抛售问题食品,而消费者无法及时获知问题食品信息。或者是商家已经知道某种商品发生问题,但是食品的召回缓慢,或者因为批次繁多造成错误召回,而问题食品滞留的现象。
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学术界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类,分别是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这是信息经济学家 Nelson(1970)依据信息搜寻的难易程度进行的分类。搜寻品是指购买商品前经过简单观察就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食品的生产日期,包装情况,配料,重量,营养成分,色泽等;经验品是消费者购买食品后经过食用获得信息,包括食品的味道,口感等;信任品是消费者即使食用之后依然无法获知,需要经过专业部门的检测或其他手段才能获知的信息,信息获得的成本较高,包括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如抗生素含量、农药残留等,以及包装上所标明的相关信息是否准确等。食品安全问题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信任品上。
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是信息不完全的问题,信息不完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信息生产的不足。首先食品链的各相关主体需要通过各种检测、化验才能获取产品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购买设备,花费人力,当检测的成本过高时,主体提供信息的意愿就会减弱,其次由于食品本身的特性,对食品安全质量的检测只能采取抽样检测,这样问题食品可能无法被检测出来,再次造成食品安全的因素多种多样,安全检测时往往只检测常见指标,可能会使某些危害因素被隐藏,例如三鹿奶粉事件中,生产厂家违规加入三聚氰胺,以提高产品中氮元素的比重从而虚假提高蛋白质的检测含量,但当时三聚氰胺并不在常用检测指标行列。最后在当前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某些危害因素难以得到检测。
第二,信息传播的不够充分,信息的需求者难以方便及时的获取信息。首先生产者,加工者即使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公布所生产的产品的相关信息,但是其公布信息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而且都只公布本环节的相关信息,前后并不连续,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在食品并没有造成自身太大危害的情况下缺乏查询相关信息的动机。其次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环节监管,监管者众多,在生产环节由农业部门监管农产品初级产品的生产,在加工环节由质监部门负责加工产品安全检测,在流通环节由工商部门检查运输条件,流通环境设备,在消费环节由卫生部门负责餐饮食堂等场所的卫生监督。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统筹协调解决。监管者众多,信息的发布都有各自的网站及其他发布规则,相互之间的沟通难度较大,沟通缓慢,消费者难有精力去一一查看分布较为凌乱的监管信息。
食品安全领域的信息不对称还将蔓延至交易流通领域,在交易流通领域形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样造成的结果将是破坏市场经济中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则,市场中产品的质量将逐步的降低,高质量产品商家将因为高成本不得不退出市场,或通过其他方式来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
3.4 问题的实质是信息不完全
前述已经讲到涉农体系大多数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生产突出的特点是边际收益较低,大市场的特点是市场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纷繁复杂。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中,小生产者进行生产决策时依据的信息较少且较为滞后,原因就在于信息的获取成本较高。
根据理性人的假设生产者进行决策的依据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MR=MC(如图 3.2 所示)在这里只考虑信息的获取和生产农产品的相关成本与收益,很显然信息越准确、及时则获取的成本越高。由于在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规模效应,因此对单个生产者来说农产品生产的越多边际收益越高。很显然大生产者拥有较高的边际收益MR,大生产者与小生产者对于同质信息拥有相同的边际成本 MC.设生产者规模的大小用字母s表示,则根据规模报酬递减规律规模与边际收益的关系,如图3.3 所示:
根据决策依据 MR=MC,大生产者选择较高的 MC 对应优质信息,小生产者选择较低的 MC 对应劣质信息。即信息质量的选择依赖规模效应。
由于信息的质量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质量的继续提高对生产者收入的影响微乎其微,即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现象。设信息质量可以量化为 p ,不妨设一个阀值0P则0p >P时信息质量对农产品边际收益不再起作用。如图 3.4 所示由于信息质量的选择依赖于农产品生产的规模效应,也就是说当信息质量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规模效应将不再起作用。换言之,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如上所示图 3.2 代表决策依据 MR=MC,图 3.3 表示农业生产领域具有规模效应,但边际规模报酬递减,图 3.4 表示质量越高的信息获取的成本越高,但信息质量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成本,质量增加幅度有限。图 3.5 是由图 3.2 至图3.4 推导出来的,它的含义是生产者获取信息的质量与他的生产规模有关,生产规模越大,获得的信息质量越高,但同样存在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图 3.5 就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在经济学上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