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是连接农作物育种和新品种推广的桥梁和纽带,在新品种推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试验体制等问题是区域试验工作能否稳步科学发展所要迫切解决的.
1 农作物区域试验点承担试验工作的历史回顾
1.1 试点承担试验的工作量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每个试验点一般都是承担一个主要农作物的新品种区域试验,试验量不大. 直到 90年代后期,区域试验的作物逐步增加,涉及棉花、玉米、大豆、食葵、花生等多种作物,每个试验点要承担几套不同作物的区域试验任务,由过去的每个区域试验点占几十平方米地,到现在每个试验点一种作物区域试验占地达 0.46~0.53 hm2,工作量逐年加大.
1.2 试点田间操作手段
过去,试验点多采用畜力耕作施肥整地、锄开沟、手撒籽的试验播种方式,沿用了几十年,直到 20 世纪 90年代中期,出现了手溜种子点播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随后出现了精量播种耧,使原来每天种一套试验发展为每天可种 4 套区域试验, 大量节约了人力和财力.试验田间操作手段由过去手工劳动逐步向半机械、机械化高度集中的先进生产方式发展.
1.3 经费投入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90 年代中期以及 2002 年和 2008 年, 国家和山西省先后 4 次提高试验费补助标准, 目前承担国家试验的点每套试验补助 4 000 元,承担省里的一套试验补助 1 500~2 000 元. 试验程序复杂烦琐、工作量大,如按现行物价水平计算,基本能与承担试验的工本费持平,但还不能完全满足试验点更深层次的经济活动需求,承试单位还要对试验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2 目前试验点存在的问题
2.1 承试技术人员老化、青黄不接
山西省大部分农作物区域试验点分布在各县原良种场和部分农村,试验费和工资待遇较低,而一名承试人员往往一干就是十几年, 因此年轻人都不愿意干,造成青黄不接、人心不稳,不利于试验点的长期固定和后续力量的接替.
2.2 各试点生产及设备条件差异较大
一些试点目前播种手段甚至仍使用锄开沟、手撒籽等原始的播种方法, 相当一部分试点还没有网络系统,更有试点还没有配套小型的农机具等, 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有些试点还缺乏承担多套多种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的能力.
3 对试验点发展的几点思考
3.1 逐步建立技术人员待遇、 培训及后续力量培养等机制
一方面,对长期从事新品种区域试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编制,使他们能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一部分优秀的全额事业编制技术人员到区域试验点长期工作,不断壮大试验技术力量.此外,建立相应的培训考试制度,持证上岗.
3.2 建立联效承包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机制
通过承包联效经营, 可以从根本上减少试验成本,增加试验人员收入,提高承试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革新意识;通过各种手段鼓励他们进行实践发明活动, 制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型农机具等,提高试验点的整体机械化水平,对提升承担试验能力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3.3 点面结合, 全面提升试验点整体承担区域试验的能力和水平
建议国家投资要把握两个建设方向,一是以抓国家试验站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为主,二是普及各个试验点基本设备要求,做到点、面一起抓,继续加大试验经费投资额度,逐步提升试点承担区域试验的能力和水平.
3.4 逐步将国家和省官方试验点、 科研单位及种子企业风土试验相结合,实现数据和资源共享
通过这种合作形式,一方面,可以把农业科研及种子企业的育种后续经费争取到试验点上来,以弥补试验点试验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试验点通过对科研育成材料进行风土鉴定,优胜劣汰. 这样在品比试验过程中既不走弯路,又能在试验数据上实现全试验系统资源共享,减少盲目性,增加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3.5 进一步提高试验技术人员的职业操守
通过对试验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培训,使他们提高思想认识,认清形势,严防死守道德底线. 通过培训,发展一批又一批技术过硬、思想素质高的试验技术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指出:要把农业科技育种经费支持作为国家对三农资金扶持的重中之重.此项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业科研育种人员的积极性,势必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农作物育成新品系参加到区域试验中来,因而区域试验点工作任重道远.区域试验点是区域试验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试验工作的基石, 加强区域试验点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呼吁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都来关心试验点的建设,通过多种渠道支持这一公益性事业,为全面推动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审定和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陆良县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农业推广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陆良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及稻谷高产栽培技术等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并建立了不少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广大乡镇农业...
察雅县是粮食主产县全县总人口5.6774万人,总耕地面积为50018.8亩,其中水浇地2.52万亩,旱地2.4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95亩。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豆类、油菜、荞麦等,人均占有粮食529斤,农牧民人均收入2800元。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在国家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中,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是主导,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处于末梢,是各级政府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桥梁...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服务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机技术推广效果,更好地服务三农,成为农机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农机技术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源泉[1]。江泽民曾提出农村经济方式的转变,最主要的一环就是狠抓科教兴农,把农业发展提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上来,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和消费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2004年以来连续10年粮食增产,其中种业的发展为农业稳定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作物种子科技含量的高低,将仍然是今后农业持续丰产丰收和高...
农业技术推广是连接科技与农民的桥梁,是打通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和手段。从世界范围看,农业的历史究其实质是农业技术演进的历史,因而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历史。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兴起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其体系随着时...
0、引言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在2011年的审议中指出:目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0.105hm2减少到0.092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实际上,早在2010年我国耕地的供应缺口就已达到了2968.46万hm2。虽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前言:众所周知,农业是立国之本。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舟山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推广活动也逐渐步入正轨。在新时期,舟山还要继续加大力度,构建完善合理的农业推广体系,从多角度入手,全面提升舟山的农业产...
农业技术推广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手段,成为了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和农业科技接受系统的桥梁,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着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作用,而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作为农技推广成功的关键,成为了农技推广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