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推广论文 >

构建新型良种繁育推广系统模式的建议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4-09-30 共3480字
论文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和消费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 2004 年以来连续 10 年粮食增产,其中种业的发展为农业稳定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作物种子科技含量的高低, 将仍然是今后农业持续丰产丰收和高效增产的先决条件,这一点国人已经达成共识,尤其是受到领导层的重视, 以 2011 年 4 月 18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为重要标志。

  目前,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发展和体制的改革进步,传统的种子繁育推广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从国际种业形势看,在我国入世后,有许多国际知名种子企业入主我国,国内种业受到国外种业挤压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在市场竞争中国内种业占劣势。现就我国农作物种子繁育推广体系建设问题等提出个人拙见。

  1、 我国传统良种繁育推广制度的方法及特点

  1.1 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 5 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经过了 5 个阶段,对应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对我国良种繁育起到了巨大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第一是户户留种阶段。 新中国建立初期,针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状况,采取家家种田、户户留种和适当串换调剂相结合,解决了农业用种。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发生种子短缺的由粮食部门调配解决。

  第二是以种子田为基础的留种阶段。这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1957 年开始实行“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调剂”的“四自一辅”方针,1964 年后,随着玉米、高粱杂交种的逐步推广,建立以县良种场为骨干,公社农科站(良种场)为桥梁,大队(村)生产队种子田扩大繁殖生产、供应种子的基层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第三是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 “四化一供”阶段。 1978 年农业部提出了“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方针,并进行了县级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 逐步开展了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模式,同时形成了“省提纯、地繁殖、县制种”的体系。

  第四是以专业种子公司供种为主的阶段。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在“四化一供”县和部分县建立“两杂”种子生产基地,由地市级种子公司统一组织,供应本地区农民需求的玉米、高粱等杂交种子。

  第五是市场经济建设阶段。 20 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良种繁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在原有专业种子公司基础上,出现了跨省区的股份制种子集团公司,规模更大、实力更强。

  1.2 现阶段良繁体系特点

  2004 年之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跨国种子企业开始陆续登陆中国, 种子企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种子法》出台后,市县级种子机构进行了站司分设改革,多数原国有种子公司在国有体制基础上进行了股份制改制; 二是大型企业加大了科研育种力度,具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较高的品种权;三是打破了地域界限,培养了自己的营销网络。

  2、 不同良繁体制优劣分析

  2.1 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前后的优势

  2.1.1 市场经济建设前良繁制度的优点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实行的“四自一辅”制度,繁育推广体系密度大、覆盖全。 由于县、公社、大队(村)均有所属的组织、技术人员、良种繁育田,繁育推广单位星罗棋布,几乎涵盖着所有的土壤及生态气候类型,所以完全满足当时的农作物良种推广要求。 “四化一供”开始,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开始健全,种子繁育和加工科技含量增加,种子繁育推广走向正规。而在专业化供种阶段,各种子专业公司在设备和队伍建设以及技术水平方面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生产出的杂交玉米、高粱、水稻等,在生产上发挥出巨大的历史作用,为我国粮食安全和解决全国人民吃饭问题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2.1.2 市场经济建设后良繁制度的优点

  跨省区种子企业的发展,更打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桎梏,繁育推广的良种以竞争形式销售推广。 这些种子企业在竞争中实力得到增强,规模得到发展,生产的种子科技含量得到提升,多数公司有了自己的科研育种机构与队伍,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打品种和繁育推广系统,开始走向“育繁推一体化”模式,使我国种子产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2.2 存在问题

  2.2.1 市场经济建设前的主要问题

  一是繁育推广队伍庞大、重复浪费严重。 大规模种子繁育的形式,虽然可以满足生产需求,但生产的种子往往粮种不分,又不能得到妥善的储存,造成很大浪费。

  二是技术人员水平较低、素质不高。 繁育种子技术人员多为当地没有受过农业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民,文化程度低,对良种的认识只局限于初级阶段,繁育推广中创新能力较弱, 生产出的种子遗传基础不丰富,优势不太明显。

  三是产量水平低。当时主要农作物中的玉米种子以农家种场上选穗、穗上选粒为主。 典型的优良农家玉米品种除了以金黄后、白马牙等引进品种为代表外,还有20 世纪 60 年代末的品种间杂交种和三交种。 这些品种多数属于在传统农家品种基础上的提纯复壮品,在生产上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增产优势。 例如,山西省玉米产量水平在 80~140 kg/667 m2,而小麦品种在华北一带则以金裹银、蚂蚱麦、中苏号以及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的北京 8 号、农大号、晋麦号等为主,产量 60~90 kg/667 m2。

  2.2.2 市场经济建设后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我国种子企业整体竞争能力薄弱。虽然在规模上明显加大,实力上有所提升,但育种水平不高,技术上仍以常规手段为主; 种子基因组配上仍以国内为主,缺乏突破性品种; 整体实力无法与国外种子企业抗衡,许多公司以推销和代理外国品种为主。

  其次是繁育推广体系不健全。我国市场经济建立以来,尤其是入世以后,种子行业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许多县级中小种子企业解散,部分县级种子管理站也不复存在,导致种子管理和繁育推广体系最基础的示范展示服务功能缺失, 代之以各种小型的种子代理销售商,销售的种子数量繁杂、名目繁多,造成农民选择品种的难度增加,同时缺乏有效的售后服务保障。

  再次是育繁推体系有漏洞,覆盖不全。 大型种子企业受利益驱动,不太重视小范围品种繁育推广,在种植面积小的边远县乡往往未设示范展示点; 小型种子企业对设置规范的品种示范展示点力所不及; 有些区域种子管理部门成为只发工资没有经费, 不能行使管理服务职能的“养老机构”,造成一些重点区域的示范展示星罗棋布,品种杂而多,边远地区示范展示几乎空白的现象。

  3、 构建新型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模式的建议

  针对目前良种繁育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3.1 总体思路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精神,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育成品种力争在世界种业科技前沿领域占领重要位置。

  3.2 具体建议

  3.2.1 全力打造我国种子企业航母,尽快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在已有较强实力品种及相关产业企业间进行资源整合和联合,组建成更大的涉种集团公司;其次,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招募生物、化学等领域高科技人才,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其三是在现有先进设备基础上,依靠项目增加世界领先的科研仪器实验设备,最终实现强大企业、强大科研队伍及强大实验室的基础科研“三强”配置;此外,在育种手段上采取高科技与常规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设法扩大种质资源,在较短时间尽快育出主要农作物突破性新品种。

  3.2.2 国家应强化种子管理机构的建设

  已经被弱化甚至被取消的县级管理站,应该及时得到加强和恢复,并保证管理和服务经费,以完成本县范围种子最基本的管理任务和建立基础的推广体系保障,防止作物品种过分杂乱以及未审先推等种子市场乱象,指导农民购买合格种子, 以免造成农业因种子原因减产,农民因假劣种子而受损失。

  3.2.3 进行良种繁育示范展示的全覆盖体系建设

  针对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科研和教学单位的示范展示覆盖不全的问题,要依靠种子管理机构的强大职能,进行体系网点的全面布局和全面覆盖,整体设置。对产学研及企业设置示范展示点的重点农业区域,由种子管理机构设置骨干区划品种的示范展示点作为品种竞赛平台,并创建良种良法配套的竞争展示舞台;在产学研及大型企业未设点和作物面积不太集中的边远区域,要由县级种子机构设置本地特需品种的示范展示点。此外,要从整体布局出发,以县为单位逐步建立稳固的主要农作物试验示范场,场内集中筛选出抗病、抗逆、稳产高产的农作物品种,并将正在推广的骨干品种进行集中展示。 由市县种子管理机构设置优良品种展示平台,牢牢把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中的示范展示环节,产学研单位及企业将过硬品种参加展示,做到在所有农耕区都有适宜品种的示范展示点。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推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