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运用依巴斯汀的效果分析

来源:当代医学 作者:林虓钧
发布于:2019-01-29 共2962字

  摘    要: 目的探讨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采取依巴斯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予以氯雷他定片治疗) 和观察组 (予以依巴斯汀治疗观察临床疗效) , 各41例。结果相较于对照组,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着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 两组瘙痒、风团数量、风团大小、风团发生次数、风团持续时间、总分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 两组各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显着改善, 而观察组改善程度相较于对照组更显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后血钾、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 (2.4%) 出现轻度嗜睡, 对照组出现4例 (9.8%) 明显头晕、头痛等症状。结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采取依巴斯汀治疗疗效显着优于氯雷他定, 且不良反应小, 具有临床推广性。

  关键词: 疗效;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依巴斯汀;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CIU)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情迁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该病病因复杂, 过敏原不易确定, 因此, 临床治疗相对较为困难。研究指出[1], 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采取依巴斯汀治疗, 临床疗效显着。本研究中通过对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采取依巴斯汀治疗的临床疗效, 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82例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 纳入标准: (1) 患者均符合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相关诊断标准; (2) 患者均知情同意, 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3) 能按时复诊。排除标准:其他瘙痒性疾病;物理性荨麻疹 (接触性、水源性、运动诱发性荨麻疹)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4周内使用过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已知对依巴斯汀过敏者。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1例。观察组中女25例, 男16例, 年龄12~60岁, 平均年龄 (32.8±2.1) 岁, 病程4周~5年, 平均病程 (2.6±0.3) 年;对照组中女24例, 男17例, 年龄13~62岁, 平均年龄 (32.9±1.8) 岁, 病程5周~6年, 平均病程 (2.7±0.2) 年。在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上, 两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 (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0105) 治疗, 连续治疗28 d, 每天1次, 每次10 mg;观察组给予依巴斯汀片 (杭州澳医保灵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503) 治疗, 连续治疗28 d, 每天1次, 每次10 mg。用药期间复查血钾、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1.3 疗效评估

  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瘙痒、风团数量、风团大小、风团发生次数、风团持续时间按4级评分法 (0~3分) [1]进行评价, 其中风团大小:0分:无风团;2分:风团直径1~2.5 m;1分:风团直径<1 cm;3分:风团直径>2.5 cm:风团数目:0分:无风团;1分:风团数1~10个:2分:风团数11~20个;3分:风团在20个, 遍布全身;瘙痒程度:0分为无瘙痒;2分为中度瘙痒, 不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 影响睡眠;1分为轻度瘙痒, 对睡眠无影响;3分:重度瘙痒, 对生活、工作及睡眠造成影响;风团发生次数:0分无风团, 1分每日1次;2风:每日2~3次;3分:每日出现>3次;风团持续时间:0分无风团, 1分持续时间≤4 h;2分为持续时间>4 h, 但≤12 h;3分为持续时间在12 h以上。症状总积分为上述症状积分的总和。治疗指数=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的百分比。疗效评价[2]:治疗指数为100%为痊愈;显效:治疗指数<100%, ≥60%;有效:治疗指数在60%以内, 但不低于20%;无效:治疗指数在20%以内。有效率= (有效+显效+治愈) ×100%。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运用依巴斯汀的效果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 (%) 表示, 以“±s”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以χ2或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着要高,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表1 疗效对比[n (%) ]
表1 疗效对比[n (%) ]

  2.2 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前, 两组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 两组各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显着改善, 而观察组改善程度相较于对照组更显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表2 症状积分对比
表2 症状积分对比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血钾、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 (2.4%) 出现轻度嗜睡, 未予以处理, 对照组出现4例 (9.8%) 明显头晕、头痛等症状, 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完成治疗。

  3 讨论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病因复杂, 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目前认为可能主要由非变态反应和变态反应等多种因素中综合影响下引起, 包括慢反应物质、组胺等化学介质的释放及情绪波动、精神抑郁、气候变化等, 其中多数学者认为与化学递质组胺有关[3]。因此, 临床治疗以抗组胺药物为主。

  依巴斯汀属于第二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 其对组胺H1受体特异性高, 并且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移行和5-脂氧合酶, 具有抗炎作用, 且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 因而导致嗜睡、困倦等不良反应少, 对人的思维能力基本无影响, 也不会增强安定或酒精引起的认知功能受损[4,5]。本研究结果表明, 依巴斯汀所致的嗜睡不良反应率为2.4%, 远小于对照组氯雷他定片引起的不良反应, 同时, 依巴斯汀对组胺介导的红斑和风团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服药后1~3 h即可发挥药效, 3~12 h血药浓度达到高峰, 48 h后仍具有一定的抗组胺活性, 因此具有起效快, 作用持久的优点。本研究中, 相较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显着要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瘙痒、风团数量、风团大小、风团发生次数、风团持续时间、总分症状积分均显着改善, 而观察组改善程度相较于对照组更显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相比于氯雷他定, 依巴斯汀的治疗疗效显着, 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该结论与文献报道的相一致[6,7]。据研究显示[8], 在青年患者及健康老年患者中, 依巴斯汀对心血管参数影响不明显, 甚至能与红霉素或酮康唑配伍使用, 使依巴斯汀血药浓度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 用药前后, 患者血钾、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对各脏器功能影响较小,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采取依巴斯汀治疗疗效显着优于氯雷他定, 且不良反应小, 具有临床推广性。

  参考文献:

  [1]粱云生, 张桂英, 文海泉, 等.白芍总苷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137特发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3, 46 (8) :588-590.
  [2]万远芳, 段兵权, 温馨, 等.自血穴位注射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 13 (5) :288-291.
  [3]邹循辉, 刘军麟, 吴利辉, 等.依巴斯汀联合多塞平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 2013, 13 (3) :365-366.
  [4]孙丽伟, 李杰, 康尔恂, 等.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相关抗体与发病的关系[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3, 46 (6) :390-393.
  [5]郭秀颖, 崔丽丽, 李亚平, 等.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4, 43 (1) :55-56.
  [6]廖骏华, 杨华英, 张良, 等.左西替利嗪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儿童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 (9) :1223-1226.
  [7]邓兵安, 杨林, 龚道凯, 等.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 17 (4) :518-50.
  [8]王雪, 翁燕荣, 赵洪波, 等.咪唑斯汀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J].四川医学, 2013, 34 (1) :42-43.

作者单位:辽宁省庄河市中心医院皮肤科
原文出处:林虓钧.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9,25(01):135-13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皮肤病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