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在临床并不少见 , 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痒、灼痛感等局部症状 , 少数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 , 另外 , 本类患者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血清指标的异常 , 而这均由本病的应激反应所导致, 因此其也是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本文中作者就咪唑斯汀在接触性皮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研究 ,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 年 5 月 ~2013 年 7 月本院收治的62 例接触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 氯雷他定组 )31 例和观察组 ( 咪唑斯汀组 )31 例。对照组的 31例患者中 , 男性 13 例 , 女性 18 例 , 年龄 20~60 岁 , 平均年龄(35.3±2.9) 岁 , 病灶部位 :颜面部 21 例 , 四肢 8 例 , 其他部位 2 例。观察组的 31 例患者中 , 男性 12 例 , 女性 19 例 , 年龄 19~60 岁 , 平均年龄 (35.4±2.7) 岁 , 病灶部位 :颜面部 20例 , 四肢 8 例 , 其他部位 3 例。两组接触性皮炎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灶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以氯雷他定进行治疗 , 10 mg/ 次 , 1 次 /d;观察组则以咪唑斯汀进行治疗 , 10 mg/ 次 , 1 次 /d.两组均连续治疗 14 d.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的血清IL-4 及 IFN-γ 水平进行比较。
1. 3 评价标准 以患者治疗后皮损及瘙痒均完全消失为痊愈 , 以患者治疗后皮损面积、颜色及瘙痒等大幅度改善为有效 ,以患者治疗后皮损面积、颜色及瘙痒等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 ,甚至进一步加重为无效.总有效为痊愈和有效相加之和。
1. 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年龄、治疗前后的血清检测指标水平为计量资料 , 而性别比例、病灶部位构成及治疗总有效率为计数资料 , 上述两类资料分别采用软件 SPSS14.0 进行t检验与卡方检验处理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的 31 例患者中 , 痊愈 12 例 , 痊愈率为 38.71%, 有效 10 例 , 有效率为 32.26%, 无效 9 例 , 无效率为 29.03%, 总有效 22 例 , 总有效率为 70.97% ;观察组的 31 例患者中 , 痊愈 18 例 , 痊愈率为 58.06%, 有效 10 例 , 有效率为 32.26%, 无效 3 例 , 无效率为9.68%, 总有效 28 例 , 总有效率为 90.32%.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显着提高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检测指标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血清 IL-4 及 IFN-γ 水平分别为 (1.82±0.22)ng/ml和 (232.96±17.26)pg/ml,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 IL-4 及 IFN-γ水平分别为 (1.84±0.21)ng/ml 和 (233.04±17.22)pg/ml.两组治疗前均无显着性差异 ,P>0.05.治疗后 7 d 照组患者的血清 IL-4 及 IFN-γ 水平分别为(1.45±0.18)ng/ml 和 (198.56±15.33)pg/ml,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4及IFN-γ水平分别为(0.98±0.12)ng/ml和(198.71±15.29)pg/ml ;治疗后 14 d 对照组患者的血清 IL-4 及 IFN-γ 水平分 别 为 (1.13±0.14)ng/ml 和 (173.72±13.46)pg/ml, 观 察 组 患者 的 血 清 IL-4 及 IFN-γ 水 平 分 别 为 (0.62±0.08)ng/ml 和(140.37±12.93)pg/ml.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7 d 和 14 d 的检测水平均显着地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治疗后的统计指标间均有显着性差异。
3 讨论
接触性皮炎是在皮肤科较为常见的一类皮肤炎症性反应 , 患者的局部可出现肿胀的红斑 , 并可出现丘疹水疱等 ,严重者可出现大疱 , 且患者自我感觉瘙痒、胀痛等情况严重 ,甚至出现全身性的症状体征 , 故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研究并不少见.另外 , 有研究显示 , 本病还往往伴有明显的血液指标的异常 , 其中血清 IL-4 及 IFN-γ 水平波动明显 , 与此类患者的免疫应激性反应作用有关 , 另外也与皮肤的炎性反应等有关 , 故其在本类患者中均呈现出异常升高的状态,因此对于本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对上述指标的调控。临床中对于本病的治疗用药较多 , 其中咪唑斯汀及氯雷他定均是应用率较高 , 且效果较受肯定的药物 , 但是对于其综合应用价值的研究相对不足。
本文中作者就咪唑斯汀在接触性皮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研究 , 并与采用氯雷他定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 咪唑斯汀干预的患者其除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外 , 患者的血清 IL-4 及 IFN-γ 水平控制效果也更好 , 表现出降低速度更快且降低幅度更大等优势。综上所述 , 作者认为咪唑斯汀在接触性皮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 对患者的相关血清指标起着较佳的调控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郭哲 , 高兴华 , 王雅坤 , 等 . 甘草甜素下调接触性皮炎小鼠血清 IFN-γ 的水平 .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 2013,29(3):280-281.
[2] 杨正生 , 杨会君 , 王亚斐 , 等 . 丹皮酚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Th1/Th2 分子表达的影响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2012,43(12):914-917.
[3] Kim MH, Choi YY, Yang G, et al.Indirubin, a purple 3,2-bisindole, inhibited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via regulating Thelper (Th)-mediated immune system in DNCB-induced model. JEthnopharmacol, 2013,145(1):214-219.
[4] 陈妍 , 郭在培 . 新一代抗组胺药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 3 种细胞因子影响的比较研究 . 临床皮肤科杂志 , 2006,35(1):6-8.
带状疱疹是一种皮肤上出现蔟集性水疱,呈单侧带状分布、伴明显神经痛为特征的皮肤...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皮肤病,大多数患者难以找到真正的病因,临床上常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容易复发[1].本科室从2014年6月~2015年2月使用玉屏风颗粒、盐酸氮卓斯汀联合应用治疗慢性荨麻疹显示比单独盐酸氮卓斯汀有更...
成肇仁教授是全国着名的伤寒学者,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成教授精究方术,博采众长,笔者有幸随诊于旁,受益匪浅,今将成老治疗痤疮的经验整理于下,以飨同道...
陆德铭教授是上海市中医药大学前校长,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国着名的中医外科专家,师从中医外科名家顾伯华先生,得其真传,在中医药治疗疮疡、乳腺...
1、引言斑秃(AA)是一种常见的毛发疾病,约占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的2%。临床主要表现为快速发生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片状毛发脱失,多见于头皮、胡须、眉毛等处,以头皮最多见,大多无自觉症状。轻者多为一个或数个脱发斑;重者可出现头发全部脱落,即全秃;更为严...
褥疮(Pressuresore;bedsore)是发生于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因躯体的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以局限性浅表皮肤破损,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疮疡类疾...
扁平疣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3、10、28和41感染引起的良性赘生物,多为骤然出现,临床表现为米粒至绿豆大扁平隆起性丘疹,表面光滑,质硬,呈浅褐色或正常肤色的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皮损,数量较多,可沿抓痕排列成条状,长期存在的扁平疣还可融合成片状...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病因复杂, 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目前认为可能主要由非变态反应和变态反应等多种因素中综合影响下引起, 包括慢反应物质、组胺等化学介质的释放及情绪波动、精神抑郁、气候变化等, 其中多数学者认为与化学递质组胺有关。...
玫瑰糠疹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是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中医风热疮范畴。常见于中青年,多在春秋季节发生,病程一般4周左右,少数患者可以迁延到半年以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常予对症处理。笔者于2009年6月~2013...
中医学认为荨麻疹属顽固性、过敏性皮疹。临床表现为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起病急;具有时隐时现、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赤曰赤游风,白曰白游风。白属气,赤属血,得风则游行。凡从背腹游散四肢者顺,从四肢游入背腹者逆。1、发病机理初起皮肤作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