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杰教授从医近30年,善于将藤类药物的属性功效与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相结合辨证组方配伍,治疗多种皮肤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其运用藤类药物的经验介绍如下。
1、藤类药物的属性与功效
藤类药物多为藤本植物的干燥藤茎或全草,多有养血通络之效,正如《本草汇言》所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然其四气五味、归经主治各有不同,临床应用时,需与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方能取得最佳疗效。张晓杰老师常用的藤类药物主要有鸡血藤、大血藤、忍冬藤、钩藤、首乌藤、天仙藤等。
鸡血藤,味苦、微甘,性温,归肝、肾经,该药虽苦而不燥,虽温而不烈,能行经补血、舒筋活络。天仙藤,味苦、温,归肝、脾经,苦能泄,温可通,该药具有理气祛湿、活血止痛之效。大血藤,又名红藤,味苦、性平,归大肠、肝经,其苦降开泄,张老师常与金银花、连翘、贝母等药同用,治疗皮肤病热毒壅盛者。钩藤,味甘,性凉,归肝、心包经,主入肝经,既清肝热,又能平肝阳,常与龙胆草、栀子、黄芩等配伍治疗皮肤病湿热蕴结者。首乌藤,又名夜交藤,味甘,性平,归心、肝经,能养血安神、祛风通络,兼有祛风湿止痒之效,常与白鲜皮、地肤子、浮萍等同用,共收祛风止痒之效。忍冬藤,即银花藤,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常与金银花同用,其清热解毒作用虽不及金银花,但有清热疏风、通络止痛的作用,张老师常将二者同用,取其清热解毒、通络疏风之效。
2、藤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的依据
张老师认为,五脏六腑之中,肝与皮肤病的关系最为密切,从肝论治皮肤病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而上述常用藤类药多主入肝经,具活血通络之效,完全契合皮肤病的主要病机。
纵览历代医籍,亦不难看出肝在皮肤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时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血归于肝脏。”出血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多种色素性皮肤病多与肝的藏血功能失调有关;慢性皮肤病皮疹肥厚干燥、脱屑、皲裂则多与血虚生风有关。许多皮肤病如黄褐斑、脱发、痤疮、银屑病等多与情志有关,这些疾病不仅有损容颜,而且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影响,表现为情志抑郁不舒或烦躁易怒,出现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许多高热发疹性皮肤病,如药疹、天疱疮、水痘、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荨麻疹等,多由高热炽盛、燔灼肝经、引动肝风而致。
张老师在运用藤类药物治疗皮肤病时,多取其活血通络之效,且随症配伍相关药物,辨证施治。热毒炽盛者,多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黄连、栀子等;湿热蕴结者,多配伍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柴胡等;气滞血瘀者,多配伍柴胡、赤白芍、枳壳、陈皮、香附、川芎、茯苓、白术、厚朴、桃仁、红花等;若气郁化火加栀子、牡丹皮;阴虚血燥者,多配伍天冬、麦冬、玄参等;气血亏虚者多配伍当归、黄芪、党参等。
3、病案举例
女,38岁,2012年11月9日初诊。患者四肢、腰腹部起红丘疹伴瘙痒反复发作半年余。症见:四肢、腰腹见较多红色至暗红色丘疹,多数结节,局部见抓痕、血痂,皮疹夜晚痒重,影响睡眠,口干,纳可,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诊断为结节性痒疹,辨证属湿热蕴结、痰瘀阻络,拟清热除湿、通络止痒法。处方:金银花15g、忍冬藤21g、连翘21g、苦参15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生地黄15g、牡丹皮15g、赤芍15g、当归9g、生甘草9g、夜交藤30g、皂角刺15g、土茯苓30g、柴胡21g、龙胆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患者服上方7剂后,瘙痒明显减轻,睡眠改善。此方加减,患者继服4周后皮损治愈,瘙痒消失。
按:结节性痒疹是皮肤科常见顽疾之一,皮损以丘疹、结节为主,瘙痒剧烈,病程长,顽固难愈。张老师辨证认为本例患者素有湿热,久之痰瘀阻络,形成丘疹、结节而作痒,并指出本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每遇紧张、烦躁、失眠、抑郁等不良情绪时病情加重,故以金银花、连翘、苦参、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土茯苓、龙胆草清热除湿,忍冬藤、夜交藤通络化痰、养血安神,并防大量清热除湿之品苦寒伤阴之弊,佐以软坚散结之皂角刺、疏肝安神之柴胡,诸药合用使热清湿除结散痒止,顽疾方愈。
男,76岁,2013年2月1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左上臂起红斑疱疹伴疼痛,诊为“带状疱疹”,经治疗皮疹已消,但患肢仍有针扎样疼痛,坐卧不安,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均未显效。症见:左上臂内侧局部见暗红色色素沉着,舌暗有瘀斑,苔黄。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辨证属气滞血瘀型,拟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法,处方:柴胡21g、当归12g、川芎12g、白芍12g、川楝子12g、醋延胡索12g、蜈蚣2条、细辛3g、炒枳壳15g、陈皮12g、鸡血藤30g、夜交藤30g、忍冬藤30g、钩藤9g(后下)、地骨皮15g、四重汤各30g先煎(四重汤为夏少农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方,组成为灵磁石30g、代赭石30g、紫贝齿30g、牡蛎30g),水煎服,日1剂。1周后患者复诊,自诉疼痛明显减轻,夜间可入睡,上方去四重汤、地骨皮,加玄参21g、天冬15g、桑枝15g,继服7剂,疼痛继续减轻,后上方加减服4周后疼痛消失。
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后遗症,老年人多发,患者常疼痛难忍,夜不能寐,焦躁不安,除疼痛外,还会诱发心脏病、脑出血,甚至导致死亡。该患者年老体衰,免疫力低下,余热未清,加之病程日久,病久多瘀,故疼痛较著。老师在初诊时重用鸡血藤、夜交藤、忍冬藤、钩藤与重镇药物四重汤,共收通络活血、调理阴阳、重镇止痛之效,辅以众多疏肝理气止痛之品,终获良效。
女,24岁,2013年1月7日初诊。患者面部反复起红丘疹、脓头、结节、囊肿4年,经前加重。平素月经先后不定期,易痛经,手足冰冷。症见:面部见较多暗红丘疹,部分有脓头,少数呈结节、囊肿样,有触痛。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诊断为粉刺,辨证属痰湿瘀滞证,拟除湿化痰、活血散结法,处方:金银花20g、蒲公英30g、黄芩12g、栀子9g、生地黄15g、赤芍15g、牡丹皮15g、旱莲草12g、桃仁10g、盐橘核15g、皂角刺12g、肉苁蓉9g、薏苡仁30g。
服上方3剂,皮疹无明显改善。二诊时,上方加忍冬藤20g、大血藤20g,服用5剂,皮疹消退大半,颜色变淡,上方加减继服3周,诸证消除。
按:粉刺,又名痤疮,是发生于面部、胸背部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属损容性皮肤病之一。一诊时,清热散结之品俱用,但效不显,老师认为患者病程日久,虽面部皮疹色红,但同时具月经不调、手足不温,必有经络不通、阴阳失调之象。为达通络和血、调整阴阳之效,故二诊加用忍冬藤20g、大血藤20g,果然效如桴鼓。
参考文献:
[1]赵胜华.藤类药的分类及运用[J].江西中医药,2002,33(2):47-48.
[2]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9.
[3]唐德智.皮肤病从肝论治刍议[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3):11.
0引言带状疱疹是由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非传染性病毒性皮肤病,主要累及皮肤和神经,沿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疱疹,呈带状,并伴有剧烈烧灼样刺痛。中西称缠腰火龙、缠腰火丹或蜘蛛疮。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笔者根据带状疱疹发病部...
评价中药局部熏蒸治疗儿童多发性扁平疣的临床疗效....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在青春期十分常见。轻度以粉刺或丘疹为主要表现,治疗较容易;中重度以脓疱与结节等为主要表现,由于炎症较严重,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会出现增生性瘢痕与凹陷性瘢痕,甚至会毁容。...
寻常性银屑病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目前寻常性银屑病的治疗只能控制其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不能防止复发,更不能治愈。...
白癜风作为皮肤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疾病之一,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患者通常呈现出显着的心理压力以及病耻感,对此确定有效方法展开白癜风疾病的对症治疗意义显着。以往激光照射方案的单纯应用,虽然可以获得一定效果,但是仍然有待提高。...
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alopecia,AGA)又名脂溢性脱发,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蛀发癣,多见于20~30岁的青壮年男性,以头部及顶部毛发进行性减少为特征,大多在青春期出现,随年龄症状而加重,欧美国家发病率明显高于我国。2009-102011-03,我们采用复方...
应用他克莫司辅助除湿止痒软膏治疗小儿特异性皮炎可提高免疫力, 副作用小, 疗效显着, 值得临床推广。...
过敏性皮肤病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致病因素复杂,且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临床的治疗及预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1]。明确过敏原是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关键,但目前临床上对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原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提...
对ICU室的IAD患者采用TTO进行皮肤治疗,有望改善患者的皮肤感染和溃烂,并缩短住院日、减少患者住院费用等,亦可大大提升患者远期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边天羽教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其医学思想融贯中西,开创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皮肤病的完整学术体系。中医对血管炎的认识由来已久,诸医家对血管炎的认识大致集中于湿(痰)、热、瘀、风、气虚五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