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

采用ELISA法对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02-03 共2687字
论文摘要

  过敏性皮肤病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致病因素复杂,且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临床的治疗及预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1]。明确过敏原是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关键,但目前临床上对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原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提升。本研究对 154 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采用 ELISA 法进行过敏原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过敏性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为该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2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月期间于本院门诊就诊的 154 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57例,女 97 例,年龄 5 ~ 68 岁,平均年龄( 37. 3 ± 13. 3) 岁; 其中皮炎患者 46 例,湿疹患者 32 例,荨麻疹患者 65 例,过敏性紫癜患者 11 例。应用常规的静脉采集血样的方法,采集血液2 ml,离心 5 000 r / min,离心时间为 10 min,以避免血清之中的纤维蛋白因发生沉积从而导致冲洗不够彻底。本组病例均未接受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本组 154 例患者过敏原分为食入组和吸入组,食入组过敏原主要为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包括鸡蛋白、牛奶、鳕鱼、虾、蟹、牛肉、羊肉、腰果、芒果; 吸入组为: 户尘螨、屋尘、矮豚草、猫毛皮屑、狗毛皮屑、蟑螂、桑树、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栎树/榆树/梧桐/柳树/杨树。本组患者依据就诊时间分组: 3 ~ 5 月 37例,6 ~8 月 41 例,9 ~11 月 39 例,12 ~2 月 37 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 >0. 05) 。

  1. 2 检测方法: 将过敏原送中山大学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进行检测,过敏原检测方法为 ELISA 法( 德国 Mediwiss 公司产品) ,进行定性测定。①将定量的特异性过敏原吸附于硝酸纤维素膜表层上,随后将其放置于反应槽中,之后应用移液器加入定量的患者血清,于室温条件下孵育培养。标本中过敏原会与其过敏原特异性 IgE 抗体进行反应,其反应物会结合到硝酸纤维素膜上。②待反应一定的时间后,冲洗掉多余的抗体,然后加入已经生物素标记处理的 IgE 抗体。而后继续在室温条件下孵育培养,重复上述过程,将没有参与反应的抗体冲洗清除。③加入已由碱性磷酸酶标记处理的链酶亲和素,继续在室温环境下孵育培养,使其和反应槽中的生物素进行有机结合,等到结合完成后,冲洗清除未与生物素发生结合的酶标链霉亲和素。

  1. 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 SPSS16. 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过敏原阳性率: 本组 154 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测试阳性 61 例,阴性 93 例,阳性率为 39. 6%。其中吸入组过敏原阳性率为 38. 3%( 59 例) ,显着高于食入组阳性率 11. 0%( 17 例) ,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2. 2 不同疾病的过敏原阳性率比较: 皮炎、湿疹和荨麻疹患者吸入组过敏原阳性率分别为 37. 0%、34. 4%、40. 0%,均显着高于食人组过敏原阳性率 13. 0%、12. 5%、10. 8% ( P 均 <0. 05) ,过敏性紫癜吸入组和食入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1。【1】
  

论文摘要

  2. 3 不同季节过敏原阳性率比较: 不同季节过敏原阳性率有明显差异,其中 6 ~8 月过敏原阳性率最高,9 ~ 11 月次之。6~ 8 月和 9 ~ 11 月两个时间段吸人组过敏原阳性率显着高于同期食入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 5. 185 0 和 5. 0323,P 值: 0. 023 和 0. 025,P 均 < 0. 05) 。6 ~ 8 月过敏原阳性率显着高于 12 ~2 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 4. 753 2,P 值:0. 029,P < 0. 05) 。见表 2。【2】
  

论文摘要

  3 讨论

  过敏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十分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据统计,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约占人群的 10% ~20% ,在皮肤科门诊就诊者中占 50% ~ 60%[1]。过敏性皮肤病与患者本身的过敏体质有密切关系,此外,还与食入性或吸入性过敏原有关[2 -4]。引起过敏性皮肤病的过敏原多种多样,并且不同地区因气候环境、风俗饮食等迥异,使得诱发本病的因素差异较大[5],过敏性皮肤病常由多种过敏原共同作用所致,临床上尚不能明确诱发该病的过敏原,多数延误治疗最佳时机,致使病情加重。因此,明确过敏原,阻断致敏途径是过敏性皮肤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本组共 154 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吸入组过敏原阳性率显着高于食入组阳性率。这与气候特征、地理环境、饮食习惯有关,近年来,雾霾天气、沙尘等环境污染日益恶劣,空气干燥,吸入性过敏原易大面积传播,易引发过敏性皮肤病。研究显示,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 IgE 可能是诱发和加重过敏性皮肤病潜在的因素,相当一部分患者过敏与吸入性过敏原致敏有关。

  过敏性皮肤病常见的有荨麻疹、各类皮炎、湿疹、血管性水肿等。本文检测结果显示,过敏性皮肤病主要有皮炎、湿疹、荨麻疹和过敏性紫癜,说明上述四类是本地区易发性过敏性皮肤病,尤其是荨麻疹,发病率位居首位。笔者认为,室内应经常通风,勤打扫卫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尽量少接触猫、狗等易脱毛动物,以避免或减少对过敏原的接触,降低发病率。

  对不同季节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不同季节过敏原阳性率有明显差异,其中 6 ~8 月过敏原阳性率最高,9 ~11 月次之,说明夏季和秋季是过敏性皮肤病的高发季节。夏秋两季为花开和果实成熟的季节,矮豚草、栎树、榆树、梧桐、柳树、杨树等植物茂密,大风天气频繁,吸入性过敏原增多,且尘螨滋生,分布极为广泛,使得过敏性皮肤病发病率升高。临床研究显示,吸入性变应原是过敏性皮肤病常见变应原,主要变应原有尘螨、动物皮屑、植物等。

  因过敏原种类繁多,过敏原检测试剂有限,针对过敏性皮肤病,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根治方法。应指导患者尽量避免或减少对过敏原的接触,增加对过敏原的耐受性,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环境,从而降低吸入性或食入性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率。对于过敏原的检测,应该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饮食习惯等,以便更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过敏性皮肤病。

  参考文献
  
  [1] 李忠梅,张艳霞,马海云,等 . 生物共振仪在过敏性皮肤病诊治中的应用体会[J]. 山东医药,2009,49( 11) : 79.
  [2] 王玉琼,李兰娜 . 150 例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检测分析[J]. 广东医学,2009,24( 25) : 503.
  [3] 李双庚,周珍萍,赵翠玲 . 探讨皮肤病患者的常见致敏原及其特点[J]. 中外医疗,2012,31( 29) : 17.
  [4] 雷成业 . 血清过敏源检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 24) : 68.
  [5] 柯烃宇,孙振燕,章 婧,等 . 372 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特异性 IgE 及总 IgE 检测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8( 11) : 830.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皮肤病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