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

孙亦农从五脏理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9-02 共4578字
论文摘要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面部前额或脸颊不规则分布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为特点,多对称分布,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加重。中医称之为“黧黑斑”、“肝斑”、“蝴蝶斑”、“面尘”等,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病程长,难以治愈。隋代《诸病源候论》:“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明代《普济方》曰:“面上黯,此由凝血在脏。”宋代《太平圣惠方》曰:“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于脏腑,风邪入于腠理,使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由此可见:五脏六腑之精气充盈,气血运行才能通畅,皮肤则细嫩光泽;而五脏六腑之精气匮乏,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则面部晦暗粗糙,甚至出现斑点,黄褐斑往往缘于五脏功能失调。中医治疗黄褐斑,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以藏象学说为基础,着眼于脏腑的调理以达到局部的祛斑美容。从五脏论治,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导师孙亦农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中医师,任江苏省中医学会中医美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美容临床研究几十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治各种损美性疾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随师 3年,现将孙教授从五脏理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从肝论治

  1.1 病因病机 明代《普济方》曰:“面尘脱色,是主肝”,当责之于肝。清代《张氏医通》曰:“面尘脱色,为肝木失荣”。肝为藏血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络脉瘀滞于面部则面色发青,引发黄褐斑。肝血不足,面部皮肤缺少血液滋养,则颜面气血失和,面色无华,暗淡无光。肝失调达,肝经散布胸胁,故胁胀;郁久化火,肝火上炎,则口苦、烦躁易怒。

  1.2 典型病例
  1.2.1 患者资料 王某,女,46 岁,2012 年 4 月 15 日初诊。面部生深褐色斑片,烦躁易怒,两胁胀满,经期腹痛,口苦,舌红,苔薄,脉弦细。

  1.2.2 治疗方法过程 辨证:肝郁气滞。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消斑。方药: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白芍、茯苓、白术、当归、益母草、桃仁、香附、白僵蚕、郁金、丹参各 10g,炙甘草、薄荷各 5g,1 剂/d,共 14 剂。上方水煎液,温服 2 次/d,同时一次性纸膜浸药液敷面,隔日 1 次,15min/次。14d 后复诊:色斑变浅,烦躁、胁胀消失,口苦减轻,片状褐斑散开,经期腹痛减轻。上方减薄荷、桃仁,继续口服及敷面,续服 21 剂。三诊:只有散在浅色斑点,其他诸症消失,上方续服 14 剂愈。

  1.2.3 方药分析 逍遥散加味中柴胡疏肝理气,使肝气得以条达,且为肝经引经药;白芍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血得化生;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益母草、桃仁活血散瘀。诸药同用,使肝郁得疏,肝用得复,肝体得养,血瘀得散。逍遥散对于肝郁气滞的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

  2 从心论治

  2.1 病因病机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面部的血脉尤为丰富,故面部色泽可以反映心气的盛衰。《灵枢·经脉篇》曰“: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若心气不足,致血不养心,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故可见面部苍白无华,黯然生斑;或思虑过多,夜寐不安,心肾不交,心火上扰,泛于颜面而生黑斑。患者喜食辛辣、肥甘厚味,久嗜烟酒,以致心火炽盛,灼血生瘀,络脉受阻,面颜色素沉着,褐斑层出。

  2.2 典型病例
  2.2.1 患者资料 张某,女,28 岁,销售经理,由于工作原因饮食肥甘厚醴,入睡较晚。半年前突然发现两眼下暗乌,继而现黄色斑片,遂于 2012 年 6 月来诊。两颊上下黄褐斑数片。月经色紫暗,提前 2~5d,舌质绛无苔,脉象细数。

  2.2.2 治疗方法及过程 辨证:心火内炽,灼血致瘀。治法:清心化瘀。方药:清心汤加减:黄连、栀子、黄芩、桔梗各 10g,当归、白芍、生地各 15g,荆芥、蝉衣、丹参各 12g,薄荷叶、浮萍 6g,共 14 剂。水煎服,1 剂/d,2次/d,同时要求患者静养、禁食辛辣及烟酒 3 个月。上方 10 剂后,黄褐色斑片转浅,即去黄连,加青皮 10g,继服 30 剂,斑块大部分消退,患者自觉疗效显着。

  2.2.3 方药分析 清心汤中黄连、栀子、黄芩清上焦心火,泻火除烦,解毒祛斑;荆芥、蝉衣、薄荷叶、桔梗疏风清热解表、宣畅肺气,肺朝百脉,肺气宣畅,百脉通,使血气运行通畅。桔梗还可载药上行至头面;当归、白芍补血养血、柔肝敛阴;生地清热凉血养阴;丹参活血祛瘀、凉血安神;浮萍解表透疹。诸药合用,共奏清心解毒、化瘀除斑之功。

  3 从脾论治

  3.1 病因病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将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并散精布达至肺、肾,又充养宗筋。《医权初编》曰“:是知脾胃实,诸病皆实;脾胃虚,诸病皆虚,此医家之大关也。”脾胃气虚运化失调,则气血津液生成不足,皮肤、肌肉、毛发失于荣养,其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萎黄失荣而生斑。

  3.2 典型病例
  3.2.1 患者资料 马某,女,43 岁。2013 年 4 月 16 日来诊。颜面部有黄褐色斑块,皮肤萎黄,自诉心慌难寐,纳食欠佳,身困,脉缓,舌苔腻。

  3.2.2 治疗方法及过程 辨证:脾虚湿蕴、血虚生斑。治法:健脾利湿、养血祛斑。方药:归脾汤加减。处方:党参 25g,生黄芪、丹参、大枣各 20g,炒白术 12g,茯苓 15g,炙甘草 5g,炒当归、制半夏各 10g,炒枣仁15g,远志、广木香、炒陈皮各 6g,生姜 3 片,桂圆 8枚,共 14 剂。水煎服,1 剂/d,2 次/d。5 月 4 日二诊:黄褐斑有减,夜寐稍安,脉缓,舌苔薄白而润,孙师守原方而增其量,党参、生黄芪、茯苓、炒枣仁各加 5g,14 剂。5 月 20 日三诊:面部黄褐斑大量减退,续服 28剂巩固疗效,后电话访问患者自述明显好转。

  3.2.3 方药分析 归脾汤加减中,党参益气健脾,白术、茯苓健脾渗湿;黄芪补气又兼托毒外出之功;丹参活血化瘀;当归养血除斑;半夏、木香、陈皮理气醒脾;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甘草益气和中调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养血祛斑之效,从而使脾胃升降适度,气血生化有源,面部红润光泽,有效治疗黄褐斑。

  4 从肺论治

  4.1 病因病机 肺主气,其气机以宣降为顺,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达肌肉皮毛。若肺之宣发功能失常,则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面生黧黑。面鼻属肺,肺卫不固,风寒湿皆可壅闭于肺,致肺热血瘀。肺与大肠相表里,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油腻之品,肠虚传输无力,湿浊内滞肠腑,津液不得转输,浊气不降反而上扰于颜面,以致气液运化不畅,颜面肌肤失养,化为风燥,而成黄褐斑。

  4.2 典型病例
  4.2.1 患者资料 秦某,女,38 岁,2012 年 11 月 9 日来诊。查两颧骨下呈片状黄褐色斑片,面色黯黄,少气无力,语音低微,舌质淡白,少苔,脉沉。

  4.2.2 治疗方法及过程 辨证:肺气亏虚。治法:补气养血,宣肺泽肤。方药: 黄芪、太子参各 30g,川芎、茯苓、菟丝子各 15g,熟地、黄精各 20g,当归、桔梗各10g,14 剂。水煎服,1 剂/d,2 次/d。11 月 25 日二诊:两颧骨下片状黄褐色斑片面积有所缩小,颜色变淡,面色红润,睡眠好转,舌质淡红,上方加麦门冬 15g、南沙参 10g,28 剂。1 个月后三诊: 片状黄褐色斑片呈不规则的脱落,斑片浅淡,面色红润,睡眠可,续前方不变,再守方 1 月巩固治疗。

  4.2.3 方药分析 因患者为肺气虚体质,故以益气补血为主,兼以清宣肺热、益气补津。上方中,黄芪、太子参补益肺气;黄精滋阴润肺;熟地、何首乌补血滋阴;川芎、当归补血活血;菟丝子、淫羊藿补阳益阴,桔梗、橘络宣畅肺气,诸药共奏助阳宣肺、散瘀除斑之效。

  5 从肾论治

  5.1 病因病机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充盈,肾气旺盛,则五脏功能也将正常运行。当肾气虚衰、肾阴不足时,人的容颜黯淡,鬓白齿摇,肾之本色外显于颜面部而成黧黑斑。《医碥》:“面上黧黑者,水虚也”。明代《外科正宗》中论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因肾主藏精,黑色属肾,肾精不足,肾虚黑色上泛,则生黧黑斑。

  5.2 典型病例
  5.2.1 患者资料 陈某,女,34 岁。因熬夜加班,失眠多梦,继而月经量少,渐生淡褐色色斑,日渐加深,遂于 2012 年 12 月 3 日来诊。自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经行乳胀,经色暗红,淋漓不尽,颧红,舌质偏红,苔薄少,脉细弦。

  5.2.2 治疗方法及过程 辨证:肝肾阴虚,气滞血瘀。

  治法:滋阴补肾,行气化瘀。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山茱萸、淮山药、旱莲草、女贞子、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各 15g,制首乌、丹参各 20g,茯苓、泽泻、牡丹皮、小茴香各 10g,甘草 6g。水煎服,1 剂/d,2 次/d。

  服用 14 剂后二诊,腰膝酸软减轻,失眠好转,原方加黄芪 30g,当归 20g,川芎、仙灵脾各 15g,桃仁、桔梗各 10g。连续服用 21 剂后三诊,症状慢慢缓解,面色红润,月经正常,夜能入眠,色斑淡化明显,仅隐约可见零星,疗效显着。

  5.2.3 方药分析 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萸肉滋补肝肾,敛摄精气;淫羊藿、小茴香意在以温阳行气化瘀;甘草调和诸药。治以滋阴补肾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标,佐以温阳,临床治疗肾阴亏虚型黄褐斑颇为有效。

  6 讨论

  黄褐斑虽长在皮肤表面,但与五脏功能失调息息相关。“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学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认为人体的部分和整体是统一的,人体某一部分的变化,常常是全身脏腑多病因共同运作的结果。

  黄褐斑的发生必定与五脏的生理功能失常有某种联系。五脏生理功能正常有序,才能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多数研究表明,从五脏论治黄褐斑疗效肯定。阴永辉等认为黄褐斑应从肝论治,予疏肝、清肝、柔肝,且认为肝郁为其根本,故将疏肝解郁贯穿于整个治疗之中,同时疏肝解郁必须与清热、活血、化瘀、补肾等其他治法相结合,常用逍遥散加减治疗黄褐斑。周宝宽认为各种可导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熏蒸于面的原因,均可产生斑色灰褐,状如尘土附着的黄褐斑,可伴有疲乏无力,纳呆,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濡或细等症状,治法宜健脾益气,疏肝养血,从脾论治黄褐斑。可见五脏理论在治疗黄褐斑方面有显着优势,疗效肯定。

  脏腑气血充盈则肌肤细嫩光泽,气血失和则颜面枯黄焦萎,黑斑丛生。故临床诊治须从黄褐斑患者的发病年龄、部位、皮损特点和全身伴随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分析考虑,结合五脏理论,积极审证度因,辨证施治,使中医美容针对性强,效果突出。五脏各司其职,任何一个脏腑功能的失常,均有可能诱发黄褐斑。

  然而五脏致病并非孤立存在,脏与脏之间互相影响,多脏器可以同时受病,故黄褐斑的辨证不可局限在某一个脏器。如肝郁常兼脾虚,肾阴亏虚时伴心火亢盛。

  必须综合分析,分清主证、兼证,合理选方。在治疗上应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确立治则,通过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使其“阴平阳秘”,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总而言之,孙亦农教授认为黄褐斑可以通过五脏理论辨证分析而后施治,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静.中医药辨证施治在美容中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483.
  [2] 甘宁峰.谈损美性疾病从肝脾论治[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219-1220.
  [3] 张卓文,连建伟.连建伟治疗黄褐斑验案举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0):3-4.
  [4] 展文国.从肝肾论治黄褐斑[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247-248.
  [5] 阴永辉,张娜,王平. 从肝论治黄褐斑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1):764,761.
  [6] 周宝宽.辨证论治黄褐斑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3):412-413.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皮肤病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