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

从玄府理论探讨治疗痤疮需辛散之品

来源:未知 作者:7号编辑
发布于:2014-06-26 共2104字
       论文摘要

  青春期是痤疮的高发期,不少青少年为此而苦恼。本病临床治疗多以清热除湿、泻火解毒、化痰祛瘀为法,但疗效往往欠佳。笔者认为辛温宣散法较能切中病机,疗效甚好,现探讨如下。
  
  1 麻黄在痤疮中的应用
  
  名医用药,疗效显著,观其用药,辛温发散之品,多含其中。如黄煌教授治疗痤疮的经验实用方葛根汤、陈华容的银翘麻杏石甘汤、孔繁学的四物汤加麻杏石甘汤,以及以麻黄为主组方的消痤除疹汤、开腠畅汗汤,治疗痤疮确有良效。由此可见,辛温宣散药物在痤疮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宣散之品以麻黄为代表,《神农本草经》载:
  
  “麻黄,味苦温……发表,出汗,去邪热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徐大椿谓之:“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之最清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浓者,其力更大……”,中药学中载其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功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在痤疮治疗中,酌加麻黄等辛温宣散类药物,能增强疗效,实有可取之处。
  
  2 从痤疮与肺的关系探讨
  
  治疗痤疮需用宣散之品痤疮属皮肤病,与肺关系密切。《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肺风痤疮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指出汗出阳气外泄,为湿所郁而发痤疮。王冰注曰:“阳气发泄,寒气制之,热怫内余,郁于皮里,甚痤疖,微为痱疮。”故可将痤疮的病因归纳为“郁”、“湿”、“热”等几个因素。其中“郁”包括气郁、血郁、阳郁、湿郁、火郁,其治疗必须重视宣发郁滞之邪。
  
  肺合皮毛,皮之孔道不开,宣发不畅,湿热郁阻,病邪在表被肌肤所郁,聚集生热,日久而发痤疮。“郁则发之”,湿热之邪伏于体内,外发体表,应当因势利导。故而一些名医在辨证遣方用药时,加入麻黄,疗效显增。麻黄,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为气味之最清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为辛散佳品,开发腠理。同时麻黄能破癥坚积聚,使血郁得除。
  
  痤疮常瘀热共见,麻黄散用之最佳。然痤疮为郁久而发,久郁生热,多属实热性质,故在使用麻黄宣散的同时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祛湿化瘀之品。
  
  3 从六经辨证探讨
  
  治疗痤疮需用宣散之品六经辨证,首先给疾病进行了定位:表、里、半表半里。按阴阳属性分,阳在表在上,阴在里在下。又从寒热虚实进一步细分,归纳为六经。太阳病:表-实-热。从痤疮的好发部位看,其好发于颜面、背部、手臂的皮肤上,在表在上,故属表位;从病态病性表现看,其大多起丘疹、色红,多属湿热,属阳。然临床辨证,错综复杂,不可一概而论。卫气津液向外聚集,不得宣发,郁而成痤疮,在上在表之实,系有太阳病位,理当有宣发之品。麻黄可“祛邪气,破癥瘕积聚”,其气最轻,上达皮面,发散皮中之“郁”。麻黄加桂枝发汗,而麻黄加石膏清湿热,发在表之水湿,正好针对在表之“湿郁”、“火郁”病机。然中医临证处方,必须辨证,在选方正确的前提下,酌加麻黄等辛散之品,还可加入石膏等进行佐制,发其所“郁”。
  
  4 从玄府理论探讨
  
  治疗痤疮需辛散之品“玄府”一词源自《内经》,“所谓玄府者,汗空也”,指毛孔而言。《素问·调经论》也指出:“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根据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研究,扩充了“玄府”的概念,提出了“玄府”学说。其谓:“然玄府者,无物不有……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又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而人之躯体,贵在一“通”,气血津液,畅行无阻,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无论从《内经》,还是河间之说,痤疮均与“玄府被郁”有着密切关系。
  
  痤疮是因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皮肤病。粉刺发红,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等。这都可用玄府理论解释之。玄府不通,郁积不能顺利排出,郁于肌表,郁而发热则红肿,此又进一步闭阻玄府,郁积难去,产生痤疮。
  
  玄府不通,郁阻难散,故而需开通玄府。玄府得通,郁阻可除,痤疮可消。据河间记载,开通玄府药物大都是辛温之品,麻黄为其一。麻黄,轻扬上达,气味最清,发在表之郁,开在表之玄府,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直达病灶,可促痤疮速愈。然本病为热性病,全以热药发之,亦有不妥,河间认为,可佐以黄芩、石膏等寒药。其他能透出体表者,亦可选用。临证需辨证选方,酌加辛散之药,寒热并施,方显奇效。
  
  参考文献
  [1]张薛光.黄煌教授经方验案3则[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76.
  [2]陈华容.银翘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面部痤疮30例分析[J].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4,1(2):163.
  [3]李道华.孔繁学治疗皮肤病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54.
  [4]罗龙辉.消痤除疹汤治疗寻常痤疮189例小结[J].湖南中医杂志,1996,12(1):31-32.
  [5]徐三文,张志明,汪厚根.中国皮肤病秘方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63.
  [6]孙迎春.活学活用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47-148.
  [7]高学敏,张廷莫,张俊荣,等.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2.
  [8]清·吴谦.医宗金鉴心法集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67.
  [9]王洪图,赵明山,邱幸凡.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6.
  [10]刘志杰.《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9-23,107.
  [11]刘克林.王明杰教授开通玄府学术思想与用药经验[J].四川中医,2007,25(11):6-7.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皮肤病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