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

中医辨证理论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18 共2823字
论文摘要

  荨麻疹与中医文献记载的“瘾疹”相类似。本病是一种以风团时隐时现为主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皮肤黏膜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红斑或风团为特征,其发无定处,时起时消,瘙痒不堪,消退后不留痕迹。

  荨麻疹的病因复杂:遗传、内分泌、食物、药物、感染、变应原、虫咬、物理因素等均可引起。目前用药广而杂,迄今为止,西医治疗本病仍以抗组胺药为主,对顽固性难治性患者,多联合如激素、免疫调节剂或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凝剂等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复发的问题,尤其是控制复发,甚为困难。因此,我科对荨麻疹患者采取中医辨证理论,按不同分型给予相应的中医药方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01—2013-01我院中医科诊治的荨麻疹患者120例,120例患者均符合荨麻疹的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60例。中药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8~70岁,平均39岁。西药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10~70岁,平均40岁。两组患者病程最短7d,最长达1年,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耐,复因食物、药物、病灶感染、昆虫叮咬或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外界寒冷刺激等诱发。皮损常突然发生,为局限性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一的风团,境界清楚,形态不一,可泛发全身或局限某部,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皮损可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累及黏膜时,可出现唇部漫肿,或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有胸闷气憋、呼吸困难等危急症状,自觉症状多有灼热、剧烈瘙痒。病程超过8周者为慢性瘾疹,常反复发作,经年累月,病因不易查到。

  1.3治疗方法

  1.3.1中药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①风热证:防风20g、荆芥20g、秦艽20g、龙葵30g、黄芩30g、银柴胡20g、浮萍草30g、地肤子30g、苦参15g、白鲜皮20g、生地30g、陈皮20g、牛蒡子15g、甘草20g;若口渴甚者加玄参30g、天花粉30g;瘙痒剧烈者加夜交藤30g、白蒺藜20g;风团色鲜红灼热者加牡丹皮30g、地骨皮20g、紫草20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5g(后下)、枳实20g。②风寒证:羌活15g、麻黄20g(后下)、桂枝20g、蛇床子10g、生姜30g、荆芥20g、防风20g、陈皮20g、白芍30g、蝉衣15g、白鲜皮15g、甘草20g。③胃肠湿热证:土茯苓30g、苍术20g、陈皮20g、枳壳20g、厚朴20g、黄芩30g、茵陈30g、荆芥20g、防风20g、苦参15g、栀子20g、甘草20g;若恶心呕吐者加茯苓30g、藿香20g(后下)、佩兰20g;有肠寄生虫者加乌梅30g、花椒15g;大便溏稀者加薏米30g、炒山楂30g。④气血两虚证:灵芝30g、党参20g、防风20g、白术20g、茯苓30g、当归20g、白芍30g、赤芍20g、生地30g、荆芥20g、升麻15g、夜交藤30g、甘草20g;若偏于气虚者加生黄芪30g;偏于血虚者加鸡血藤30g、何首乌15g;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30g、炒枣仁20g等。上述方剂皆水煎口服,1剂/d,3次/d,每次约180mL,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15d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后评价近期疗程,停药后1年随访观察痊愈病例复发率。

  1.3.2西药组口服:氯雷他定,10mg,1次/d;维生素C片,0.28mg,3次/d。15d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后评价近期疗程,停药后1年随访观察痊愈病例复发率,治疗期间注意和防止过敏性食物、药物的使用。

  1.3.3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忌食牛羊肉、螃蟹、油炸烧烤、辛辣等腥荤之品,同时治疗期间对患者病情变化做好相应记录,以备3个疗程后对患者身体状况改善程度的评估。

  1.4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1年内不复发;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复发次数减少,间隙期延长;无效:服药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复发趋势无减少。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1)2.2两组1年后复发率比较(表2)【表1-2】
 

论文摘要  

  3讨论

  荨麻疹是皮肤科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往往不能找到明确原因,多由于平日肌肤有湿,复感风热、风寒之邪,致使营卫不和;或肠胃湿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或与身体素质有关,吃鱼虾等食物所致。中医文献中关于瘾疹的记载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文中记载:“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说:“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同时提出了治疗方药,“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蒡汤;夜痒重者,宜当归饮子服之。外用烧酒浸百部,以蓝布蘸酒擦之,谨避风凉自效”。以上的文献记载对今日的中医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局限性水肿性损伤,一般情况下产生原因较为多样、复杂,并且极为顽固,临床上缺乏较好的药物,治疗起来比较复杂,而且容易反复发作。在荨麻疹中,慢性荨麻疹的致病原因更难查找,所以在治疗上会产生更大的难度,而且慢性荨麻疹具有停药后易复发的特点,所以患者一旦患有此病在根治上具有较大的难度。

  西药多采用抗组胺药物给予治疗,虽可使本病得到控制,但难以解决停药复发问题。中医认为本病属禀赋不耐,卫外不固,或因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肠胃湿热郁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而致风邪搏结于肌肤,与气血相搏,发生风团。

  根据近几年治疗观察,荨麻疹的发病与禀赋不耐和风、湿、热诸邪侵犯皮肤有关。所以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主要从为风热、风寒、胃肠湿热、气血两虚等这四型来治疗,该疗法主要通过祛风止痒、解表散寒、调和营卫、通腑泄热、补气养血,以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荨麻疹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理法方药完备,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灵活手段,诸多中药的合用,其中所具有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广,使气血得以滋养,祛瘀能生新血;病邪毒素从表(祛风),从里(排毒)而出。本结果显示,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3.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1.67%。中药组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根据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疗效,同时强调辨证施治是关键,但必用祛风止痒药物,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荨麻疹,不仅可以迅速的祛风止痒,标本兼治,而且能够进行综合调理,使不正常的免疫功能逐渐趋于正常,由此使荨麻疹的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和根治率均明显优于西药组,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起凤,周德瑛.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98.
  [2]陈园桃.新编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363-364.
  [3]吴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68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7):29.
  [4]杨晓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荨麻疹97例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20-21.
  [5]范晓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120例[J].吉林医学,2012,33(27):5922.
  [6]沈丕安.现代中医免疫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2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皮肤病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