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

氟康唑片治疗浅部真菌病患者效果显著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5-30 共1659字

  真菌病可以根据感染的层面分为全身、皮下与浅表 , 临床皮肤病中最为常见的是浅部真菌病[1].该病涉及到表皮、毛发及指甲的感染 , 是由小孢子菌、念珠菌、发癣菌以及马拉色菌感染所引起。国内外关于该病的治疗研究颇多 , 有研究证实氟康唑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受到临床的重视[2].本文作者选取本中心 142例浅部真菌病患者采取氟康唑片治疗研究 , 临床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文参与实验研究的 142 例浅部真菌病患者均来自本中心门诊 , 患者均签署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 , 所有患者均符合浅部真菌病临床诊断标准[3].其中手癣 44 例 ,足癣 36 例 , 股癣 21 例 , 花斑癣 19 例 , 念珠菌性龟头炎 10例 , 指甲真菌病 12 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对照组 (71 例 ) 和实验组 (71 例 ), 对照组男 35 例 , 女 36 例 , 年龄9~77 岁 , 平均年龄 (39.4±9.3) 岁;实验组男 36 例 , 女 35 例 ,年龄 7~79 岁 , 平均年龄 (39.6±9.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复方苯甲酸软膏(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国药准字 H44022820) 治疗 , 患者外搽该软膏于患处 , 1~2 次 /d, 连续用药 10 d, 有浸渍糜烂患者先采取 0.1% 雷佛努尔溶液湿敷 , 每 5 分钟更新一次纱布 , 待糜烂部位好转后再使用复方苯甲酸软膏外搽。实验组患者均口服氟康唑片 ( 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 , 国药准字 H20064982),1 次 / 周 , 150.0 mg/ 次 , 连续服用 4 周。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用药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

  1. 3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治疗后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判 ,评定标准可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 恢复健康 ;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无效 :患者症状无改善 ,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 显效 + 有效 )/ 总例数×100%.

  1. 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4.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 ,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0.42%, 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1】

  
  2. 2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出现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 随着抗生素、激素以及各种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使用 , 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 , 临床越来越重视对于真菌病的防治[4].氟康唑片是一种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 , 治疗浅部、深部真菌临床效果均较为显著 , 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本文作者采取氟康唑片治疗浅部真菌病 , 氟康唑对于真菌的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具有较强的抵制力 , 其选择性高 ,水溶性好 , 可以口服 , 也可静脉推注。氟康唑还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 , 半衰期为 30 h, 每日一次给药以后 , 5~7 d 达到稳态浓度[5].本文作者研究显示 ,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0.5914,P<0.05), 证实氟康唑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效果显著 , 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促进其恢复健康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无任何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均安全可行。

  综上所述 , 予以浅部真菌病患者氟康唑片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 且无任何不良反应症状出现 , 安全性较高 , 可进行广泛地临床应用于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朱文元 , 吴绍熙 , 倪容之 , 等 . 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 495 例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1998, 31(4):157-158.
  [2] 申华 . 氟康唑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 50 例 . 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12):126.
  [3] 张道军 , 黄云丽 , 张卫卫 , 等 . 浅部真菌病 2600 例病原菌分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2012, 26(6):501-503.
  [4] 张伟铮 , 陈力 , 赵瑾 , 等 . 297 例浅部真菌病临床及病原菌菌种分析 . 中国真菌学杂志 , 2014, 9(1):28-30, 35.
  [5] 刘维达 . 真菌致病的生物学原理浅析及治疗对策初探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2012, 45(8):535-53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皮肤病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