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于1981年推出“学科跟踪服务”,到1987年陈京在《江西图书馆学刊》上以文摘的方式第一次在国内引进“学科馆员”制度,到198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再到2006年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展面向科研一线的学科化服务,学科服务从国外到国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这过程中尽管一直伴随着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否定,学科服务仍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而稳步发展着。但是学科服务属于系统化的深层次服务,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着校园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和用户信息需求日益增多,学科服务供需矛盾日渐显现,单独依靠学科馆员已经很难做好学科服务工作,在学科服务过程中引入协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1、协同理论与学科服务概述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首先提出协同的概念,并在1976年对协同理论做了系统的论述。协同理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
协同理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服务主体、服务客体以及第三方(如附图)。服务主体指的是图书馆,作为学科服务提供者,图书馆又包含了资源建设、信息咨询、技术支持以及学科馆员等部分;服务客体指的是被服务对象,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服务对象通常有院系、实验室、课题组、科研团队以及教师个人等;第三方指的是资源提供商,如书商、数据库提供商。
协同理论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就是要促进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系统其他要素之间通过互动、合作、整合等方式,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协作,为服务对象提供能够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深层次服务,以提高学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全面协同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协同主要包括馆内协同与馆外协同两类,馆内协同主要指学科馆员之间的系统、学科馆员与资源建设部门的协同和学科馆员与信息咨询部门的协同;馆外协同则包括学科馆员与服务对象间的系统和图书馆与第三方的协同。
2.1图书馆内部协同
2.1.1学科馆员之间的协同
学科馆员作为学科服务的规划者、实施者、推动者,在学科服务工作中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工作,是关键的学科服务人员。在目前国内高校学科服务模式的研究领域中,有两种模式占据主要地位,即“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和“学科馆员-学科分馆”模式。
而不管在哪一种模式里,学科馆员都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以团队的形式存在着。在团队成员组成上打破各服务对象学科、地域界限,取长补短,紧密合作。同时,各团队、团队各成员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定期研讨,广泛交流。在协同工作的基础上,提供系统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
2.1.2学科馆员与资源建设部门的协同
传统上,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工作一般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完成,这些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资源建设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及实践经验和技巧,且他们通常在资源类型和学科分类的基础上完成工作。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细化,边缘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越来越多。
资源建设人员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科和专业都精通,也不可能为每一个学科和专业配备专门的资源建设工作人员。而学科馆员作为专业用户学科服务的提供者,熟悉对口专业学科特点,了解对口专业学科信息资源分布。因此,加强学科馆员与资源建设部门的协同,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实施馆藏资源建设,可以弥补传统的资源建设的不足,有助于推动图书馆采购文献资源的学科化,提高学科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2.1.3学科馆员与信息咨询部门的协同
信息咨询工作通常由具备较强的图书馆学专业、情报学专业知识的专门人员承担,他们能在课题申请、项目申报和研究中提供专业的相关研究背景、研究进展的分析,并做出综述;在课题解题和论文撰写时提供查新、原文传递以及比较研究等服务;在新产品研发和申请专利时提供市场竞争力分析等。而学科馆员与院系、实验室、科研团队或教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深入了解相关研究的进度以及研究人员在信息咨询方面的需求。因此,加强学科馆员与信息咨询部门的协同,能够在信息化时代即时、按需地为科研团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帮助科研人员少走弯路,促进科研进展。
2.2学科馆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协同
学科服务的服务对象包括教师、实验室、院系、科研团队或者课题组等,学科馆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服务对象,学科馆员的工作就无从谈起。随着信息化环境的日益复杂,这种关系显得更加密切了。建立起学科馆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协同关系,让学科馆员直接融入一线用户,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的学科服务及相关培训,优化用户信息环境,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2.3图书馆与第三方的协同
图书馆图书和数据库的采购方式通常是由图书馆按需求向供应商订购,然后供应商再进行打包配送。
虽然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物流配送和供应链信息管理上都实现了划时代的飞跃,但是对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及时性的特性来说,这种传统的图书配送和数据采购还是不能够满足需求。在信息化环境里,图书馆和书商在互相信任、彼此期待、双向沟通、共同制定和执行决策的基础之上加强协同,通过“培养书商”、开拓增值服务和培训交流等手段,使得让书商数据商获得合理利润的同时,图书馆能够获得所需的及时的特色服务。
3、加强学科服务各子系统间的全面协同
学科服务的推进需要加强学科服务各子系统之间的全面协同,建立起学科服务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机制,将有助于学科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促进学科服务的发展。
3.1建立以学科服务为核心的组织机构
国外开设有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一般都设有专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负责与院系合作和学科馆员的任命、培训、考核和项目指标的实施等。而国内目前普遍存在的两种学科服务模式中,学科馆员主要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管理方式,多为兼职。不管是哪种模式,图书馆对学科服务设立专门机构的很少,学科馆员在完成学科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原岗位的工作,学科服务不成系统,管理较为分散。因此,随着学科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在相关管理体制、机构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学科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本校本馆发展的学科服务组织机构,将学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推向更高层次。
3.2现有第三方平台的应用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博客、QQ群、微博等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个性化、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与学科服务的需求有着自然的共通性,能及时发布信息、满足个性化需要、增强学科馆员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在学科服务中引入这些平台,建立学科博客、学科QQ群或学科微博,用于参考咨询、新书通报、学科馆员培训、资源和服务推送以及与用户的即时沟通互动等方面。通过学科微博等第三方平台的应用,能够加强学科服务系统各方面的协同,提升各种服务功能,深化个性化服务,使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更上一层楼。
3.3搭建自有学科服务协同管理平台
虽然第三方平台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科服务系统各方面的协同,提升学科服务水平,但是由于现有各第三方平台多为独立系统,缺少融合性,不便于服务的集成;且各系统并不是针对学科服务而设计,其更新维护也缺少专业团队的支撑;对用户或学科馆员而言,各种不同的应用平台也略显凌乱,在不同的平台间来回切换会消耗相当的精力,影响学科服务的效果。因此,根据本校和本馆的特色和需求,搭建自有的、一站式学科服务协同平台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站式学科服务平台能将学科馆员、学科用户和学科资源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科馆员在一站式学科服务平台上提供学科信息跟踪和数据服务、开展课题服务和信息分析、进行学科研究咨询和学术交流、提供各种培训等;学科用户通过一站式学科服务平台能够便捷地查询、与学科馆员交流沟通、信息反馈,并根据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等。
3.4“培养书商”和开拓书商增值服务
所谓“培养书商”,就是图书馆选取一些信誉好、业绩优良、服务优质的书商,与之建立相对固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合作中以较高的专业标准和特色化要求培训、规范、约束对方,提升书商的专业水准和服务能力,进而为我所用,获得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是书商向用户提供的专业服务,包括数据的提供、直接上架服务和绝版书服务等,当然其内容是随着信息化的环境变化以及用户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的。增值服务的开拓,要求书商必须投入更多的专业力量,要对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有深刻的认识,将各种潜能开发出来,创造出更多的互利条件。
通过“培养书商”和开拓书商增值服务,加强书商和图书馆之间的协同,在为书商赢得市场的同时,也让图书馆获得需要的特色服务,为学科服务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4、结语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特色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更是一个涉及多要素的系统工程,单由学科馆员难以为学科用户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科服务。
加强学科服务各要素之间的全面协同,能够加强学科服务的基础,提升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能力,能够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引言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认识,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从知识视角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积累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不断提升对自身认识的过程.知识作为人与社会实践互动的产物,历来都被社会学家所...
儿童福利院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核心在于思想与理念所具有的进步性,以服务思想为基础,对福利院图书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不断强化,以此提升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及价值。这是对福利院儿童内心思想以及意识形成积极转变与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信息化时代发...
摘要国内公共图书馆普遍认识到了服务创新的重要性,都在开展有别于以往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提供内容和形式都更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广州图书馆创新服务实践,目的在于积极探索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之路。本文以对广州图书馆读者的调查为切入点,介绍...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图书馆的价值日益提升,它为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图书不再是围墙里的楼宇及其所包含的实体藏书和其他的物...
摘要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广大中小学师生身边最便捷的图书信息资料中心,承担利用所搜集的文献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职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校教育机构。学...
大数据技术是当前最为热门的信息技术之一。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成为承载海量数据处理的新型技术, 其主要用于海量信息的综合处理中, 而需要进行海量数据处理的领域图书馆, 就切实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质量管理理论被引入公共管理中并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发展,质量管理理念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效率优先理念。作为公共管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水平有重要影响。一、质量管理理论概述质量管理...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数字化所代替。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基本是实体馆藏的服务,具有范围性的限制,为了摆脱自身的局限性,现在的主流方向已经走向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图书馆的空间限制,不断出现了新型服务模式,比如...
第2章相关基础理论本章对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在高校图书馆中所担任的角色进行定位,细化其工作职责,同时对于本文涉及到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人才培养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作为本文写作的理论依据。2.1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概念及其角色...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 网络信息技术的及时性、服务自动化、推送主动性等特征推动了全新移动网络服务平台的产生。而全新的移动图书服务平台也激发了高校师生对信息技术平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