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

提升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能力的融合与创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5 共7335字
论文摘要

  新兴技术、管理模式、应用环境、融合跨界等要素的日益交融,使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需要不断融合与创新的时代。在这个融合与创新时代,网络无处不在,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所需要的信息;协作无处不在,我们可以跨区域跨专业进行研究,完成复杂研究任务;学习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在工作和休闲中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商务活动无处不在,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购物和交易。

  这种融合与创新让作为校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其服务内涵、发展目标、运作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不断融合与创新才能持续地提升服务理念和服务能力。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馆藏资源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构建起可提供智慧服务的平台和基础环境;重视将图书馆的学习、教育、休闲、交流、传承等功能融为一体,不断扩展和延伸服务内容和方式,满足用户日益增长与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定位和布局好可提供智慧服务的功能,营造出可提供智慧服务的良好氛围;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文献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集聚及资源和用户的关联,突出图书馆资源充分利用和全面共享的特点,形成可提供智慧服务的资源基础和资源平台。

  本文就如何在融合与创新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能力和水平,结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智慧服务平台的集成与构建

  信息时代使得过去完全不相关的产品、资源、服务、个体、团体都被汇聚在一起,结果出现了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在融合、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在融合、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融合、管理与技术在融合、学习与娱乐在融合、教与学在融合、不同学科在融合、不同行业在融合……高校图书馆的基础环境和应用平台是提供智慧服务的基础,其构建必须具有异构性、开放性、移动性、协同性、融合性等特点,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感知网和智能设备等将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数据采集端、基础数据源、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图书馆各种资源的自动转换和整合,以及智能处理和关联,形成智慧服务的统一平台和集成性环境,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形式多样、主动灵活、随时随地、便捷高效的服务,满足用户日益增长与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因此,高校现代图书馆基础环境和应用平台的建设,应从建设理念、平台整合、资源聚合、管理流程、服务形态等方面进一步进行融合与创新。

  1.高校现代图书馆的建设要坚持“互联、智慧、开放、高效”的基本理念,在立体互联、全面感知和深度整合的基础上,将智慧理念和新兴技术渗透融入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各个领域、各项业务、各个流程和各个细节,实现图书馆服务产品、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服务功能、服务效率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从而形成虚实结合、内外结合和个性互动的服务环境和平台,体现出人本的智慧服务理念。现代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要求必然会使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其建设架构和建设内容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因此要构建起面向智慧服务的现代图书馆必须重视顶层设计。

  2.图书馆各种服务与管理要素及服务流程的整合、转型、优化是体现图书馆智慧服务适时反应和服务便捷的前提,也是构建图书馆自动集成管理系统的基础,这就要求图书馆应不断探索服务人员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服务模式、实时交互模式、专用网站或主页服务模式、共同协作模式等,将整合和优化服务体系和服务流程与完善和构建自动集成管理系统结合起来。自动集成管理系统是实现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支撑手段和平台,它可创建起一个将采访编目、流通管理、期刊管理及文献信息加工、公共检索、流通后援支持等集成为一体的自动管理平台,为广大师生、科研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查找、信息检索利用,以及馆藏服务,提升整合后的规模效应和效能,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3.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支撑技术,图书馆可将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期刊、磁带、微缩胶片等实体资源,实现非接触式信息识别,使馆藏资源的使用和管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图书馆从“柜台”式服务转变为“超市”化服务,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简化借阅手续、资源清点、资源架位管理等繁杂、重复性的事务工作,实现馆藏资源的动态管理,提高其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同时可根据所记录的资源使用信息、用户使用数据实时动态地分析和处理馆藏资源使用需求和偏好,为用户提供主动的、高层次的、个性化的服务,支撑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融合与创新。

  4.高校现代图书馆的建设应采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网与网相连、书库与书库相连、区域与区域相连、人与物相连的泛在互联,将图书馆原本独立、烦琐、分散的传统服务通过一线服务与二线保障、服务前台与服务后台、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完全融合,整合形成互联泛在服务环境,做到环境融合、跨界融合、新旧融合、人物融合、资源融合、平台融合,使用户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通过任意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为用户提供随身、随处、随时、随意的图书馆服务。

  5.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要求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集成、不同管理平台的融合、不同服务内容的共享,实现馆藏特色服务平台、全媒体数据库服务平台、自动集成管理平台、移动服务平台、统一服务门户平台的整合与集成,其目的是形成可操作、可控制、可监管、可共享的互联互通服务平台和共享集约管理平台,为用户和社会提供一体化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这是图书馆智慧服务所追求的理想集群管理服务形态。

  6.互联互通和应用集成的图书馆要形成信息共享的基础和环境,还要突破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障碍,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基础上的深度整合与协同,充分发挥客观知识和资源的拥有者、整合者、加工者的核心作用,使资源由分散趋向集约、由异构趋向统一,克服资源在布局上各自为政、分散管理和重复建设的弊端,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的智慧性,帮助用户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创新知识、提升智慧。这种共享协同的创新实践对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能力大有作为。

  构建互联泛在服务环境是实现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技术基础和基本支撑,也是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追求目标。除了实现图书馆内部泛在互联和全面感知,构建起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和服务接入环境,若能借助泛在的校园和城市无线互联,则可为无线泛在的图书馆创造更大的潜在用户群和服务空间,构建起“图书馆总在我身边”的学习和交流环境,让用户可通过手机和多媒体信息载体实现时时、处处、人人可学习的休闲环境,让用户可以得到更加个性化、具有可选择、互动沟通的服务。

  二、智慧服务功能的定位与布局

  高校现代图书馆不仅仅是提供传统的文献借阅和信息查询服务的场所,同时还应将学习、生活、商业、教育、文化、娱乐、休闲、自然环境等融为一体,成为用户进行学习交流、培养共同兴趣、放松休闲、提高修养的社区。融合时代推动了现代图书馆的互联与创新,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现代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是我们创新图书馆发展模式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理念和思路。

  在融合与创新不断打破和跨越过去固定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定位和布局高校现代图书馆的功能,营造和培育高校现代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使图书馆更多、更快、更好地为高校校园的学习、教学、科研、校园文化、校园生活及用户提供智慧服务,我个人认为应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1.现代图书馆的立体互联和全面感知逐渐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线下服务和线上服务融合起来,使图书馆与用户的沟通更为有效,为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创造了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带来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使我们可以重新构造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管理体系,以及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和针对性服务的方式。为此,高校现代图书馆应在不断加快文献资料数字化和感知及深度整合各数字资源的同时,通过线下服务流程整合和优化,把图书馆的服务与用户需求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和体验。

  2.不管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是现在正在使用或未来出现的各种智能终端,在不断方便用户获取信息和各种图书馆服务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行为,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RFID技术和二维码技术等的应用,可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移动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的融合,社会化、场景、移动等元素为用户以碎片化方式进行学习带来一个新的世界;未来物联网、大数据、可穿戴设备等元素的融入,可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服务,等等。移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设备可使我们把图书馆传统的线下服务与网上丰富的信息和便捷性服务整合在一起,随时随地为用户服务,这是人性的回归、自由的回归和个性化的回归。

  3.现代图书馆所建立的服务环境和平台正在把信息服务和共享功能与创新社区有机融为一体,在颠覆传统组织结构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理念。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基于共同兴趣爱好或者现有区域空间布局,建立跨越专业、现行组织结构的融合数字空间,或者一体化的共享协调服务空间,以共享社区的滚雪球效应和用户强黏性为基础,不断形成新的共识、新的文化,加强用户和图书馆的交流与沟通,使图书馆成为泛在的图书馆、就近一体的图书馆、个性互动的图书馆,实现高效率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

  4.图书馆是高校师生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场所,在当今这种以多种概念和方法相互冲突和融合为特征的时代,应开辟出一些专门用于培育用户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场所和区域,为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研究、教育、学习、休闲等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这种共享区域应具有技术先进的设备、丰富的信息资源、相互合作的用户,以及对用户相互协作技能予以支撑的平台和环境。这种场所要着重体现其开放性,必须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交流场所,达到增长知识、交流信息、启迪智慧的目的,以带动学生们的互动。

  5.图书馆作为一种育人场所,不仅是提供借阅服务,更要在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等方面全面介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用户可以在其中得到交流、学习、放松,这种文化氛围是学校乃至国家文化发展的积淀和展示,也要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在图书馆智慧服务中植入文化意境,首先要建立起有效的组织文化体系,其主要目的可体现在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创新能力、营造人文关怀环境、注入积极进取心态等方面;其次,要把文化氛围融入图书馆服务和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中,并重视图书馆场所的环境文化建设,通过精心设计不同的主题空间、极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体现出环境育人的理念,这样既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形象,也可让用户置身其中,在耳濡目染之间受到文化熏陶和激励。

  6.高校现代图书馆应依托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网上信息资源,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开展立体化、多层次特色服务,如可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各种科普讲座、读书报告会、学术沙龙、专题咨询、文艺演唱会、摄影书法美术展览等,为用户提供动态服务,使图书馆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可设置音乐欣赏室、多媒体体验区、主题电影展室、无线畅听室等,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视听和多媒体服务,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和交流环境;同时还应利用图书馆的会议厅、学术报告厅、展览厅、视听室及先进的网络、通信、投影、放映等设备,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学术会议和培训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宣传图书馆,增大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7.高校现代图书馆要以互联和感知的环境和平台作为支撑,以融合与创新为动力,逐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注入全新的强大动力,如图书馆可通过建立多个学科服务团队和设立学科服务基地,形成泛学科化服务体系,更好地实现与用户的沟通和反馈;也可针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条件,根据教学安排和要求,建立泛在智慧课堂,使学生可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随时、随地、随意地安排和参与学习,方便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和沟通。

  过去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学生、教职工,读者固定单一和管理封闭独立,造成服务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图书馆原有的服务模式逐渐发生变化,从体制、理念、机制方面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开始转向辐射型的开放性服务体系,主动接触社会公众,服务对象和群体相应扩大,这不仅使高校系统的用户可以跨校享受高校图书馆服务,也可以使非高校系统用户通过互联网享受高校图书馆服务。

  三、智慧服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最近几年,各个高校图书馆都购买了大量包括电子图书数据库、电子期刊数据库、教学课件数据库、工具书数据库、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在内的数字信息资源,也在原有馆藏文献数字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发展,我们又进入到一个大数据时代,这种数据大集中不仅仅是数据规模庞大,而且数据种类也呈现出多样性,文本、图片、视频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共存。面对如此庞大和种类繁多的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如何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是各高校建设现代图书馆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图书馆的融合与创新,就是把服务、资源和需求转换成符合当下时代特征价值的渐进过程。这其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就是文献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充分利用。

  1.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深度整合和全面共享,始终是建设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也是图书馆提供智慧服务的核心和基础。图书馆应通过建设和不断完善集成化的资源综合服务和共享平台,将各种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整合在一起,使碎片化的信息串联起来互联化,构建起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共享资源库,并实现用户与服务人员、服务前台与服务后台、馆藏资源与用户的智能互联,提供各种馆藏资源的集中展示、集成转换、捷性获取、有效传递、智能处理等功能,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效率,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和智慧化。

  2.图书馆的资源综合服务和共享平台建设应以用户为中心,实现人和知识的高度融合,营造一个和谐的服务生态环境,这主要涉及馆藏资源目录系统建设、数据库导航系统建设、统一检索软件开发、信息传递服务系统建设、集中展示门户网站建设,以及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设等内容。同时还应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跨媒体搜索与推理技术、主动信息服务技术、自动翻译技术等,实现用户信息的自组织和知识空间构建,形成相应行业或学科的宏观知识空间和用户特定的微观知识空间,使用户可以更自由、更自主、更节约、更方便、更泛在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3.技术、资源和服务是构建现代图书馆的三大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再先进的技术没有资源奠定基础,智慧服务体系就会成为“无米之炊”。图书馆的资源主要包括印刷文献类资源、电子数字类资源、网上整合类资源等,资源集成就是要按新的环境、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将各种馆藏资源、各种资源库、各个服务机构等互联成一体并将各种应用系统和平台集成起来,实现跨应用系统、跨服务部门、跨库和区域,不需要进行平台转换、跨媒体融合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资源整合要考虑到网上服务与网下服务相结合,打破时空界限,通过无形的服务和体验体现资源的价值,同时要考虑到常规服务与特色服务相结合,在进行常规资源建设的同时,应从用户需求出发按特定资源或以特定用户群为服务对象开展针对性服务。

  4.图书馆资源的整合也包括将有关网上学术资源按学科进行搜集、分类、描述、组织和有序化,由分散转换成集中展示,由无序转换成有序管理,建立起分类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学科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并为用户提供网络化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导航系统,将网上学科信息资源及时推介给用户,这可使得用户方便地了解并掌握有关学科信息的查找途径,快速地了解所关心学科领域的研究动向、发展趋势和国际动态,对用户掌握学科信息、提高信息素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在图书馆重要的并不是馆藏资源,而是对各种资源的深度整合和全面感知,并通过后台强大的管理系统和集成化服务环境,实现馆藏资源与图书馆管理人员和用户的实时相连,按用户的信息需求将其聚合成各种服务推送给用户,体现出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和理念。

  6.基于对文献资源数字化、数据资源管理网络化和智能化,图书馆应对所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文献资源和数据资源,做进一步的整理、加工和挖掘,实现二次开发,对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和知识服务,这样不仅扩大了服务内容和范围,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也提供了一种用户和图书馆进行双向沟通的渠道,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提高用户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准确度和效率。

  服务资源是实现智慧服务的关键和竞争力所在,在全面感知和深度整合图书馆各种资源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纸质印刷文献资源的建设、流通、数字化、集成等工作,同时也要注意优化文献资源的结构,保持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适当的比例,以满足各种层次用户的需求,还要能及时将网上的有关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进一步延伸、拓宽和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四、结束语

  随着云计算、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各校都加大了图书馆基础环境和平台的建设,特别是随着智慧图书馆的探索和实践,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创新了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转变了其管理形态,在构建智慧校园、和谐校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高校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显示,把握好“融合与创新”这个核心理念和主要特征,就可在这个技术推动创新与融合,发展需求又不断推动新技术应用的信息时代,逐渐打破原有的边界,不断产生新的聚合和理念,引领高校图书馆未来的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积仁,史蒂夫.佩珀马斯特.融合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魏芸媛.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智慧服务实现研究[J].科技视界,2013,(28):172-173.
  [3]方文.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73-75.
  [4]崔国成.浅议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才智,2012,(6):330-33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图书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