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

构建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14 共5268字
论文摘要

  古时候,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地处皖南的古徽州( 古称歙州) 密布着众多古村落,在“粉墙矗矗、鸳瓦粼粼”的古村落中,最显眼的建筑物就是祠堂。聚族而居的古徽州人民大多是历史某些时期( 主要是“永嘉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耻”3 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中原士族为了躲避战乱而举族南迁的移民,这些中原贵族、大族因逃难而选择了偏僻的徽州并聚族而居,先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也随着逃难而不复存在,然而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却不会因为逃难而失去,为了延续并增强本宗族的文化与信仰,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建设一座座气势宏伟的祠堂,以此让经历过逃难的族人们尽快重拾信心、恢复自信。

  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中,各宗族非常热衷于修建祠堂,据《西递村祠堂寺庙庵堂书院一览》记载,仅明经胡氏一个宗族就建有 26 座祠堂。

  徽州古人为了光宗耀祖而修建的祠堂遗存在今天的徽州大地上依然处处可见,但是却渐渐失去了祭祀的原始作用,今天俨然已成为让人怀古的旅游资源,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对于徽州古祠堂建筑体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时至今日,如果对古祠堂不加以全面的保护,在未来终究有一天,古祠堂会彻底消失在后人的眼中。基于此,试将构建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旨在通过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将徽州古祠堂历史文化的精髓呈现给世人,并实现古祠堂及其相关文化资源永久性、数字化保护,此外,通过该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将为海内外研究徽州古祠堂以及徽州文化、徽州人文和历史等方面的学者提供一个便捷的资源获取平台。

  1 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建设内容选择

  徽州古祠堂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徽州古人为了纪念本族的祖先,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徽州各宗族之间的攀比,归根结底,是徽州人选择聚族而居后,宗族意识沉淀的历史必然。徽州古祠堂文化不仅仅是古祠堂建筑,与之相关的有祠堂的龛室规、祭祖、谱牒、祠规、祭田等文化资源。为了实现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全面建设的需要,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结合徽州文书特色数据库相关资源,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库建设内容如下。

  ( 1) 祠堂基本信息。徽州古祠堂在徽州各个古村落中属于最显眼的建筑。一般而言,古祠堂都是三进式的,第一进称为“仪门”,第二进称为“享堂”,第三进称为“寝堂”。“仪门”即祠堂的大门,一般仪门上有一个正门和两个边门,正门上方的大梁上会高悬一块匾额,即古祠堂的名称; “享堂”即祠堂的大厅,是宗族祭祀祖先、新年拜祖、族人议事、举行庆典以及执行族规的场所,享堂正后上方也会悬挂匾额; “寝堂”主要用来置放宗族中男性灵位。此外,每一座古祠堂内均树立着若干块碑刻,用于记载祠堂的建成、修复历史以及捐助人名单; 在祠堂各个门两旁以及梁柱上会刻画楹联,这些楹联基本出自历代宗族中的名家,内容大多是一些人生哲理。

  ( 2) 祠堂龛室规。徽州古祠堂三进式结构中,第三进即寝堂是专门用来置放族内先人的灵位。但是不是所有逝去的先人灵位都可以置放在寝堂,每个宗族的祠堂都有属于自己宗族的规定,即龛室规,但是所有的徽州古祠堂的龛室规一般必须遵循一个原则: 中龛供奉的是始祖神主,左右两龛则根据昭穆齿德等资格条件对先祖进行排列。古祠堂的龛室规详细地规定了供奉先祖的原则和先祖的牌位摆放的次序。古祠堂的龛室规极好地反映出了古徽州人民的风俗和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理应纳入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范围。

  ( 3) 祠堂祭祖文化。在徽州人眼中,“报本之礼,祠祀为大”。徽州人民不惜重金建造的祠堂,就是为了让他们的祖先的神灵有个安身之处,此外,平时还要勤加祭祀祖先,且不能懈怠,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报本”,因此,祠堂祭祖是聚族而居的徽州各宗族最隆重的庆典活动。在徽州长期的祠堂祭祖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祠堂祭祖文化,这种文化最终以“祠规”的形式流传下来。徽州古祠堂的祭祖文化,即祠规严格、细致地描述了宗族祠堂祭祖的各个环节流程及其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徽州不同宗族及其祠堂祭祖活动虽然都是为了“报本”,但是各具特色,表现在整个祭祖活动的流程和内容因祠堂的不同而各异,目前已经整理好的各族谱详细地记录了各宗族的祠堂祭祖活动,如《歙县桂溪项氏词谱》、《休宁范氏族谱》、《绩溪城西周氏宗谱》等,它给后人研究古徽州民俗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文献资料。祠堂祭祖文化是徽州古祠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纳入到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在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结合已有的徽州文书,在祠堂祭祖文化方面,主要整理现存的徽州古祠堂的祭祖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

  ( 4) 祠堂谱牒。徽州古祠堂是序昭穆、辨长幼的地方。聪明的徽州人为了使祠堂里的先灵世系不乱、昭穆有序,他们选择了修族谱的方法,以文字图谱的形式传之后世。《月潭朱氏族谱》的谱序上说: “新安里各姓别,姓各有祠,祠各有谱牒,阅岁千百,厘然不紊。”徽州人民修建古祠堂就是为了尊祖敬宗,修族谱是从技术角度更好地实现尊祖敬祖的目的,正是有了宗谱的出现,徽州宗族历经几百年而世系不乱。徽州各族宗谱的编纂以及付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历时十多年,对于这样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组建一个精干的修谱班子,修谱的费用基本上是在外经商的徽商慷慨捐助。谱牒是徽州古祠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纳入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在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针对徽州祠堂谱牒,拟将收录谱牒内容、谱牒修建参与者、谱牒修建捐助者等内容。

  ( 5) 祠堂祠规。聚族而居的徽州人,当族人犯有过错时,徽州各宗族通行的做法是先内部惩治,实在迫不得已时才送去官府查办。宗族内部惩治的地点均是在宗族的祠堂内,祠堂是宗族自设的法庭,惩治犯错的依据即是祠规。徽州各宗族均有着严厉得近乎残酷的祠规宗约,如《新安程氏阖族条规》规定: “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各宗族的祠规反映了古徽州人民的价值观,它对后人研究徽州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祠规也是徽州古祠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纳入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在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主要收集各个祠堂祠规的内容。
  
  ( 6) 祠堂祭田。徽州古祠堂的建设费用大多来自于在外经商的徽商的慷慨捐助,但是建成后的祠堂,每年都会有多次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花费颇大的祭祀费用从何而来? 《江村洪氏家谱》记载: “宗祀之所赖以久远者,惟田。”此处的田指的是祭田,它专为祠堂祭祀的费用而设置。祭田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祠堂中设置龛祖先的子孙,需捐赠田地给祠堂,类似于会费; 二是来源于族中商人或高官捐置。祭田由祠堂统一管理收租,收到的租金主要用于祠堂的日常开销费用,盈余的话,祠堂管理者会将盈余用于赡济族亲、开办义学、修桥铺路等。祭田是徽州古祠堂的经济来源,它也是古祠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纳入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在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主要收集各个祠堂祭田的数量、祭田的捐赠者、祭田主要贡献事迹等。2 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结构设计。。在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拟将设计 6 个资源子库以实现古祠堂相关资源的管理,这 6个资源子库分别是古祠堂基本信息子库、祠堂龛室规子库、祠堂祭祖文化子库、祠堂谱牒子库、祠堂祠规子库以及祠堂祭田子库。在实际实现过程中,以古祠堂基本信息子库为主线,将其贯穿于其它 5 个子库中,从而实现用户在前台任意点击选择一个古祠堂,则与该古祠堂相关的其它信息均一一展现。6 个子库在数据库中涉及 6 个二元表,每个二元表的字段以及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1】

论文摘要

  
  3 特色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
  
  ( 1) 实景照片拍摄。在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当前遗存的古祠堂进行实景照片的拍摄。由于徽州古祠堂是一个较大的建筑群,为了能够获得古祠堂全方面各个角度的照片,不可避免的要使用航拍技术,这对拍摄人员、拍摄设备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此外,在拍摄过程中,数码相机的光圈、焦距、快门速度、感光度、白平衡以及分辨率和存储格式等众多技术参数是选取与设置直接决定了最终所获取的照片的质量。均对上述技术参数做了统一约束,以求获取满足要求的实景照片。

  ( 2) 纸质文献数字化。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针对徽州古祠堂相关龛室规信息、谱牒信息、祠规信息以及祭祖文化等信息,主要来源于已经被后人发现并整理的徽州文书等历史文献,此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当地居民代代相传的故事。针对流传于当地居民口中的历史故事,在建设数据库的过程中可以较容易的将居民口述故事进行文字整理或者用音频的方式将其录音。针对徽州文书,它是徽州历史的见证者,非常的珍惜和宝贵,很多徽州文书留存于世的仅有一本,徽州文书目前已经大多存于博物馆中,因此徽州古祠堂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只能采取将徽州文书等文献资源进行扫描数字化处理,利用当前高精度书刊报纸扫描仪将相关文献扫描成国际通用的 PDF 格式存放于数据库中,然后再利用 OCR 技术实现文字识别,从而实现相关文字资源快速检索和定位的功能。

  ( 3) 元数据。元数据( metadata) 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data about data)。元数据是描述某种类型资源( 或对象,object) 的属性、并对这种资源进行定位和管理、同时有助于数据检索的数据。元数据是否规范和标准直接决定了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此外,规范化的元数据有利于实现特色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共享。针对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目的和原则,结合《CALIS 专题特色数据库元数据标准》和其它相关的元数据标准,拟将制定《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项目描述元数据标准》,依据该标准,将对徽州古祠堂相关资源进行着录。

  ( 4) 前台页面设计。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最终建成后,将以专题网站的形式对外发布,供相关用户使用。整个网站将采用目前通用的 B/S( 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架构,用户无需安装任何客户端,只需通过浏览器即可完成相关信息的检索与查阅,尽可能方面用户的使用需求。专题网站首页背景拟将选取位于绩溪县龙川的胡氏宗祠正面全景图,顶端设置 6 个一级导航条,分别是徽州古祠堂、龛室规、谱牒、祠规、祭祖文化、祭田,使用浮动菜单方式实现按各一级导航浏览各类信息,进入相关页面后,可进行全局检索,实现对特色资源数据库中所有的文字、图片等资源进行快速定位和浏览。

  ( 5) 数据维护与更新。为了保持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可持续的发挥效益,既要对已经录入的资源进行维护和纠错,又要不断地补充新发现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源。针对已录入资源的维护问题,首先需要维护人员不断的自查纠错; 其次需要高度关注用户使用后的反馈信息,任何一个数据库,在刚投入运行时均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错误,这些错误的发现与补救需要工作人员和用户共同努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目标。针对信息资源更新问题,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保证后续经费及其相关的人力、物力资源的足额投入,更加需要及时跟踪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前沿,可通过参加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年会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讲学和访谈、订阅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学术期刊等途径来收集最新发现的关于徽州古祠堂的信息资源,并及时按照《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项目描述元数据标准》进行着录,使得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时刻保持新颖性和有效性。

  4 结束语

  徽州建筑素有“三绝”之称: 祠堂、民居和牌坊。徽州古祠堂是明清时期徽州宗法家族制度的一个缩影,每一座祠堂都是当时徽州经济、文化以及建筑艺术的具体体现,也是徽州历史的浓缩。拟将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建立一个全面的徽州古祠堂资源数据库,依据该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目标,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筛选能够客观反映古祠堂信息的相关资源,即龛室规、谱牒、祠规、祭祖文化、祭田等,并将它们数据化,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逻辑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数据库物理模型建设的相关关键技术,并最终实现了徽州古祠堂特色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既是对当前遗存的祠堂相关资源的一次有效的整理和归类,也是当前现有的古祠堂相关资源进行地一种行之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也为相关研究者和专家提供了一个资源获取的平台,为徽文化的推广和传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研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即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限制,所选择取的相关资源较少,不能够全面反映古祠堂的信息,如祠堂与宗族的关系信息、祠堂的建筑结构信息等均没有被收集纳入特色数据库中,这些不足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小平. 聚族而居柏森森———徽州古祠堂[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2]姚邦藻,每文. 徽州古祠堂特色初探[J]. 黄山学院学报,2005,7( 1) : 16-22
  [3]方春生. 徽州古祠堂的文化解读[J]. 黄山学院学报,2010,12( 1) : 10-13
  [4]俞乃华,何广龙,汪柏树. 徽州文书整理及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28( 1) : 54-56
  [5]孙晓菲. 数字时代的元数据实践[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6]方兴林. 徽州牌坊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3,30( 8) : 90-9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图书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