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对于社会的每一份子而言,内在精神的支撑引导是有效行动的指南。同样,一个民族倘若没有民族精神的支撑与引导,在行为上则会止步不前、难成大业。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正是这样一个能对整体行为起到支撑作用的科学理念。因此,应当完整梳理并找出这一内容在中国得以长存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中国化应做到三个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武装党员干部的思想,提高党员干部的觉悟,使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也在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丰富和发展,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离不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只有扎根实践、服务实践、指导实践,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样,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如果要实现中国化,就必须融入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相结合。
首先,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只有融入中国社会,扎根中国土壤,才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它不能在我国很好的生存发展,那么指导我国实际发展的目标就无法达成,想要取得成就更是无从谈起。其次,只有不断吸取我国在长期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才能丰富、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进行艰辛探索,在推翻三座大山、推动社会变革、取得巨大物质文明成就的同时,也以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特别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的理想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坚韧的意志品格、强大的人格力量、高超的生存智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哲学宝库。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只有吸取这些精神成果,才能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再次,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从抽象的理论变为行动的指南。毛泽东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按照"中国的特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之中。这样,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才能从抽象的理论变为行动的指南,并发挥改造社会、指导人生的作用,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指导。
1际情况的需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一切全凭中国共产党人去摸索创造。要使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尽量少走弯路、少付代价,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离不开用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来武装全党,用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来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用共产主义人生观来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用愚公移山的品质来激励人们不断前行。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科学性,所以我们要把它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相结合。
在古代,我国的传统人生哲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重要的文化内容和载体。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价值取向、处事方式、人生态度。由于我们所推崇的人生哲学与古代所反映的内容都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质,所以马克思主义能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一)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与传统人生哲学的互补互用。
在我国,人生哲学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就了其自身丰富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思想家强调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不同,我国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知,强调用社会准则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万物和谐之目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主干是儒家人生哲学、道家人生哲学和佛教的人生哲学,此外墨家的人生哲学、法家的人生哲学亦占有一定地位。虽然传统人生哲学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与现代有很大差别,但由于传统人生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本质,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古今的时代价值,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仍息息相通,是可以与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互补互用的。
限于篇幅,这里仅以儒家人生哲学为例,说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互补互用。儒家具有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仁者情怀,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深厚的人文情怀与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强调的共产党人要胸怀天下,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终生,永远做人民公仆的理念不是息息相通吗?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作是自己的亲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在发展个人的同时不侵犯他人利益,那么就能既保证社会机制的良性运转,又可以医治当前社会的"道德冷漠病症".
儒家"舍生取义"的独立人格对中国人起到了广泛的教育作用。孟子曾有论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正是对这种人格价值和人格理想的执着追求,使得在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涌现出了一批"舍身取义",为中国革命胜利和共产主义实现而慷慨赴死、视死如归的英烈人物。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在北方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军阀统治,结果遭到张作霖的残酷镇压,毅然走上绞刑架。邓中夏在死亡面前,没有一丝惧怕,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的壮丽篇章。
儒家"自强不息"的品质,反映出我们古代文明源远流长的本质所在,也是亿万中华儿女心灵的归依。它要求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去创造民族的辉煌。儒家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产生强烈共鸣。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响亮地喊出:"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弘扬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独立完成改革开放、奔向小康,逐渐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民族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扎根在国际的舞台上放射出耀眼光芒。
(二)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批判改造。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虽有很多优秀的成分值得我们继承弘扬,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毕竟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落后,重视人际关系而忽视科技知识的内容要素,使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必须用我们的人生哲学理念对我国古代既有的人生哲学内容进行批判改造,才能使既有的理论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实现其向现代人生哲学进行转型。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批判改造过程。这种批判改造包含两个方面:其一,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功能,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进行合理扬弃,批判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那些陈腐、僵化、封闭、保守的封建性因素,吸取其中的积极合理、具有民族特色和普适性的成分,融入充实到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中。其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为指导,提炼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蕴藏的思想价值,赋予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儒家人生哲学把内圣外王作为人生理想,所谓"内圣"就是修身齐家,通过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臻于圣人的道德境界;"外王"就是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应该承认,儒家的人生理想包含了某些封建糟粕和个人主义因素,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理念。但如果我们对它进行批判改造,就可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如果"内圣"不仅仅体现在纯粹的个人道德修养,而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外王"不再是为君王服务,而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中国梦而奋斗,那么现代人何尝不可以"内圣外王"?
三、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在我国久远的历史中,统治者对人民地位的理性认知早有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此类种种,不胜枚举。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深深扎根于百姓之中,形成了与广大劳动者的深刻而广泛的联系,获得了百姓群体的支持拥护,在我国实际发展的各个阶段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这一种密切相关的联系是我党区别于其他组织最大的理论与实践优势。因此,必须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一)人民群众的革命事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指导。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的力量毕竟有限,要使人民群众从自发走向自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指导。人民群众是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总和,因此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结合,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被广大的人民大众所认同和自觉接受。然而要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深刻领会、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并非易事,因为人民群众所包含的社会阶层非常广泛,不同的人民群众在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各不相同,所以对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认识也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学习宣传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而要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达到深层次、广泛性的效果。
(二)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生命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取决于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程度。如果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认同,并在实践中去贯彻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走向民间,融入实际;另一方面也要号召人民群众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为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与人民群众搭建好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桥梁。我们要根据中国发展中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武装群众的头脑,为他们指出前进的方向;在群众遇到挫折时,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帮助他们辩证分析事态发展情况,引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只有这样,才能使倍受各类价值思潮挑战的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扎根于群众心中,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自觉践行共产主义人生观,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中国化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与其他人生哲学流派的关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人生哲学、梁漱溟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构成了中国现代人生哲学的三大流派。这三大人生哲学流派既各有特色,展开激烈的学术争鸣,又相互影响,分别吸取对方的优点以发展自己,从而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人生哲学的繁荣发展。因此,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与自由主义人生哲学和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的关系。
(一) 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与自由主义人生哲学。
1、胡适的自由主义人生哲学。
胡适借鉴西方的自由、民主、科学、人权、平等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国人自身的特点,系统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建立了自由主义人生哲学体系,在中国现代人生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欧阳哲生将其自由主义思想概括为"在人生观上,他鼓吹易卜生主义,提倡以个人为本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精神;在东西文化论战中,他要求充分的世界化,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本位文化建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他力主和平渐进的改良主义原则,反对'根本解决'的政治革命。"在对自由的主体认知上,胡适认为,个人的人生如果为各类束缚而累,处于身体受奴役、思想受禁锢的状态,则丧失了基本的自由,人生将苦不堪言;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如果一个民族或国家没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就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少了酵母,人身少了脑筋一样,这样的社会与国家是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在自由主义的表现上,他认为自由主义是三种精神的体现。第一,"独立精神".即要求人们具有"独立思想、独立观察、独立判断的能力".凡事个人必须进行独立认知,不能依附于别人。无论是拒绝蒋介石邀请担任国府委员兼考试院院长,还是后期拒绝参选总统;无论是三十年代创办《独立评论》,还是六十年代作为《自由中国》的撰稿人,胡适提倡"独立精神",坚持"独立立场",就是为能自由地发表言论,不为党派思想所左右。第二,"怀疑精神".胡适沿袭赫胥黎的"怀疑主义"和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总结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一经验。所谓"大胆假设"不是胡乱猜想,而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假设。这个假设是基于现有经验和逻辑论证提出判断。"小心求证"即依据证据说话,有几分证据则说几分话,不能凭空任意发表言论和采取行动,否则不是乱放空炮,就是与实际情况南辕北辙。第三,"容忍精神".在胡适看来,容忍是自由的根本。由于人们的主观认识各有差异,因而产生不同的见解在所难免。
但作为个体,必须具有宽阔的胸怀,能够容忍别人的不同观点。如果大家都具有容人之量,就能形成自由开放的风气,防止个人专制的产生。生活中的胡适也能秉持容忍精神,他在推行白话文、鼓吹个性解放时多次受到守旧派的攻击非议,但无论面对怎样的过激指责,胡适都以"忍"字当先,就事论事,从不对他们展开人身攻击,并客观评价他们的成就。胡适的大家风范受到人们赞赏。
2、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与自由主义人生哲学的关系。
胡适的自由主义人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在五四运动之前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时期。然而,随着胡适发表《问题与主义》一文,引发了与陈独秀、李大钊的论战,宣告了自由主义人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分道扬镳。从此之后,陈独秀、李大钊转向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而胡适仍坚持自由主义人生哲学。
就核心分歧点而言,在于二者对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认识上。胡适借易卜生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观的看法,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胡适认为,"自由"的意义在于一切事物由自己而非外物的意志来支配,他对人格中意志品格、德性品格的重视,都是基于人格自由这个中心而展开。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一份子,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而胡适所向往的自由人格,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由,而是把个人与社会改善相统一。他说:"让自己对社会有利,那就要把自身铸造成器。"并且认为个人应当担当起社会成员的责任,"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一方面,要保持个人的独立人格的必然要求,使个人不能被强大的社会势力所摧残、压垮或是同化;另一方面,个体要获取自由必须"占有"社会,积极入世,努力奋斗。
而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理解的个人与社会关系,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在遇到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时,应当以集体利益为先。这是胡适自由主义人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重大区别。
(二) 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与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
1、梁漱溟的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
梁漱溟作为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的泰斗,从十几岁开始就在两个问题上苦苦思索,并把一生的精力都用与此:第一个是人生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活着;第二个是社会问题,即中国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他看来,人生、文化与社会这三者始终是密不可分的。他之所以能够产生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就是因为他善于从人生的经历中不断总结,最终又把所思所想运用在他的人生与社会实践之中。他多次反思自身的思想发展过程,将其总结为近代西洋功利主义思想、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以及中国人的儒家思想三个阶段。在归宗儒学后,梁漱溟将之前的思想积淀运用于儒家人生哲学的研究中,汇通儒佛,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又援引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改造儒家人生哲学,强调生命为体、生活为用,把孔子乐生的人生哲学释义为积极的人生哲学。
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内在要旨的全新阐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生命的存在,重现传统文化对生命的重视,使人们抛开对表层伦理道德的认知,重新从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个人生活角度来审视孔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梁漱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建立于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基础上,即注重尽义务负责任,认为每个人都应当负起自身的责任义务,承担自己对家庭、家族、乡党、邻里、社会、国家与世界的责任。这种责任义务关系铸就了中国人高尚而传统的人生观:在情感上忘却自身的利益,而考虑对方的立场;一个人不仅仅为自己而存在,更为他人而存在。
2、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与新儒家人生哲学的关系。
基于对外无所求取而注重内在精神的"合理生活"理念,梁漱溟对中国现代其他人生哲学流派进行了评价,认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哲学,还是自由主义的人生哲学,虽然都有一定的可取性,但还不是他所理解的"合理生活。"他指出:陈独秀的《人生真义》、李大钊的《今》、胡适的《不朽》等,虽然提出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他们只为平衡"个人"与"社会","负责" 和"享福"的关系,将实际存在的问题弱化,但是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本性中的欲望,转变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梁漱溟极力推崇孔子不计利害、乐生的人生态度,认为这是一种非功利的人生境界。因此梁漱溟提倡,生活必须以情感为基础,必须从奋发向上的乐观主义人生态度上升为"合理的人生态度",他认为这才是现代和未来中国人应持有的人生态度。但是,这种理性设想因缺乏与现实相结合的因素使得它无法解决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在拯救民族命运的态度上,梁漱溟将人生态度和民族精神作为出发点,认为"所谓民族自觉者,觉此也。"呼吁不能盲目学习西方。这个思想本是好的,但是仅凭中国民族精神的自觉而不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
在我国,现代三大人生哲学流派的核心差异就在于究竟是用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还是用儒家"人伦"来指导人生观。说到底,这是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没有真正的对与错之分。只有将时代的需求与真理的内容相结合,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观察,才能进行科学的评价,进而用更好的理论来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基于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合理批判和积极吸取自由主义者与现代新儒家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历史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的需求,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虽然其内容在横向的广泛性与纵向的深刻性上存在缺陷,但它是从辩证的角度对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因而成为中国现代人生哲学的主流。
二、人生理论与人生实践的关系。
回首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人生观的讨论上反映出的是一种"马鞍形"状态。当马克思主义人生理论占据主导地位时,人们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风气随之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状态;反之,如果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人生理论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道德水平就会每况愈下,社会风气逐渐败坏。这就说明,人的发展过程与自然的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人生理论与人生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用正确的人生理论指导人生实践才能不断前行。因此,对于正确处理人生理论与人生实践的关系问题,我们首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在人生实践中分析问题、总结人生理论;进而运用总结出的科学理论,结合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人生实践。
众所周知,人生理论不仅仅来源于已有的知识体系,更需要结合自身的人生实践进一步进行总结。人生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物,由于每个人生长环境和受教育情况各不相同,会遇到不同的人生际遇,这就需要我们在人生实际进程中总结出相应的规律,进而在自己的思想中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人生价值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观。这是一种循环往复对人生进行哲学反思的模式,是运用辩证思维科学进行归纳整合的过程,也是个体逐步从自身茫然走向对社会有清晰认知的历程。
结合自身实际对人生理论进行科学认知后,更重要的是每位社会个体都能够自觉地以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自己在实践中的价值选择、行为判断,不断超越自身既有的素质,不断反思与改进提升。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坚持"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学会辨析并有效抵制种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把马克思主义人生理论灵活运用于生活、工作的实践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提出和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其中,关于人生哲学的新理念是一个重要内容。他指出,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伟大的目标,可谓生逢其时、责任重大,应当努...
第二章梁启超人生哲学的形成发展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着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者。梁启超的人生道路虽丰富多彩,但其人生哲学的轨迹却清晰可寻:1873至1898年是梁启超人生哲学的奠基时期。梁启超在...
本文首先介绍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 而后阐述了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世界的实践, 最后讨论分析了"知识就是力量在我国的践行, 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本质内涵以及更好地进行实践。...
孔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称赞孔子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
知识就是力量自提出以来, 激励了无数人通过学习知识, 改变个人和国家的命运, 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剖析了《论语》中经典的为人处世之道,深入分析了其中的至理名言,并从学习、做人、做事三个方面来看《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从中学习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孔子思想中的人生哲学探析的哲学与人生论文。原标题:浅...
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理论说理为主的学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主要通过讲授教材的理论知识来达到教学目的,学生以背诵、记忆等方式来获取教材中的价值观念。...
论述了知识转化为力量的路径:首先是用科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固化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其次是用科学的知识帮助人们获得自由而全面深刻的发展;最后是用科学的知识对人们的各种实践予以指导。...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基本概念。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人生哲学、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中国化三个基本概念。明确这些概念的内涵,了解其相互关系,对于本论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一、人生哲学。人生哲学...
朱熹仁学博大精深,对于我们规划当代人生理想境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