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非政府组织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问题探析绪论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发布于:2016-04-12 共740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学生公益创业NGO支持模式优化探究
  【第一章】非政府组织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问题探析绪论
  【第二章】NGO与公益创业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第三章】NGO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NGO支持下大学生公益创业个案分析
  【第五章】国外公益创业的经验及启示
  【第六章】完善我国NGO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体系的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方式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换,就业形势日趋严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结构和方式正在不断变化,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及各高校都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并出台了诸多鼓励政策或措施,力图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在目前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将自主创业作为新的就业选择。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公益创业开始在我国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它与我们所熟知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业创业所不同的是,公益创业将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两种不同的性质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充分发扬了新时代的创新精神。世界各国对公益创业在不同的领域当中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因此,在美欧等发达国家正逐步增加对公益创业的研究,并不断的实现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过渡期,社会生活方面出现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公益创业组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我们不断推崇公益创业的同时,会发现如果没有完善的支持体系,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将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也可能导致他们建立起的组织举步维艰,最终也有可能对公益创业失去信心。目前看来,政府、高校和企业都在积极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但是最为有效的还是非政府组织对大学生提供的支持。小政府,大社会将是未来趋势,政府的职能不断调整,将来需要 NGO 来承担更多责任,NGO 以其高效率、低成本运作等特点在对公益创业的社会支持中表现非常活跃,成为大学生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渠道。面对当今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而言,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不仅丰富了对公益创业的理论研究,而且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本文开展 NGO 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的研究正是在这个现实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从人民网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本文对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研究,不仅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且能够促进公益创业在我国的发展。
  
  (2)中国公益创业的发展相对比较晚,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尝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学生自身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社会资源,在公益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这样需要问题就需要 NGO 作为主体来支持。而在 NGO 支持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公益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完善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体系,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通过本文研究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将会促进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为以后我国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公益创业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中对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研究,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所需要的。本研究依据公益创业和 NGO 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从完善 NGO 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支持着眼,弥补了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的空白,使大学生公益创业理论更加完善,并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公益创业的相关理论。
  
  (2)实践意义。公益创业就是利用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现实中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的过程,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群众中谋福利,实现社会的的变革,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升华,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性精神。①促进制度创新和社会创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推动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公益组织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问题,培养了大学生创业的实践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公益创业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理念与观点,指引着实践的正确方向,必将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对国外文献的研究中发现其主要对公益创业的概念、公益创业者的特质和公益创业发展管理这几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
  
  (1)公益创业的定义
  
  1998 年狄兹(J?Gregory Dees)最早在他的论文中提出公益创业的概念,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界定:第一,公益创业是通过不断发觉新机会来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二,公益是不受现实资源稀缺情况限制,不断创新的过程。第三,公益创业能够持续的产生社会价值。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对公益创业做出概念界定,公益创业是指个人、团体和网络通过发现社会新问题,并创新性的提出新办法,优化社会结构的活动,它既可以指营利性组织的公益行为,也可以是建立非营利性组织利用商业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公益创业者特质研究
  
  狄兹(J?Gregory Dees,1998)在论文中运用创业学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公益创业与商业创业的不同,并对公益创业者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公益创业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具有突破性的创造力,他们不断汲取新知识和新能量,发明新技术克服有限的资源,通过这些来践行这种使命达,并对服务对象和相关利益主真正的做到高度负责。美国学者戴维·伯恩斯坦(2005)认为六种宝贵的品质是成功的公益创业者应该具有的,即勇于纠正自我、甘于分享荣誉、善于自我突破、敢于超越边界、乐于默默无闻地工作、具有强大的道德素质。①
  
  马丁和奥斯波格(Roger L?Martin and Sally Osberg,2007)认为公益创业是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公益创业者应该首先要具有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即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突破的创造力、感染人的激情和热情和果敢的行动力。公益创业者敏锐的发现在社会中一部分人存在被排斥、孤立、忽略甚至被边缘化的不平等待遇,于是他们利用公益创业的机会提出能够减少这些现象存在的行动计划,帮助弱势群体找到自己的社会地位。通过这些努力会不断的优化社会结构,逐步创建一个稳定均衡的社会体系,使服务对象能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确保他们实现自食其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公益创业管理与发展
  
  对于公益创业的管理也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课题,他们通过对公益创业机会的识别、公益创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政府对公益创业的作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沙瑞(sharir)和乐勒(Lemer,2006)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时候在以色列建立的众多公益创业企业中选取了三十多家作为调查对象,对影响其成功发展的因素进行了重点研究,发现公益创业者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对花费在企业上的时间和精力多少、建立企业初期的资本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公益创业团队人员的组成、创业领导者对公益创业理念的理解和认可程度、与社会公众部门的联系、是否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管理者有没有公益创业的实践经验,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对公益创业企业能否发展成功产生影响。
  
  麻省理工大学的学者沃克(Andrew M?Wolk,2007)在所研究的美国公益创业组织与政府存在的关系中表明,公益创业将社会部门、非营利组织和私人企业三个部门的特点有机的结合并完美的展现出来,并在社会中引起根本性的变革。又因为公益创业组织经济地位得到不断的提升,其与政府呈现出日益紧密的联系,政府能够为这些组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高公益创业组织的公信力,让更多的群众认识到公益创业的重要性,也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了公益创业组织的发展路径。除此,公益创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政府部门解决了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为维护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因此政府与公益创业组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向着社会更加美好的方向不断努力着。
  
  Dennins R 则认为公益创业是指个人、组织或网络根据环境的变化,抓住新的机遇变革传统结构的创新性行为。施瓦布公益创业基金会认为公益创业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诸如福利、人权、健康、劳工权利、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应采用跨部门、多学科的方法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运用可操作的、创新的、可持续的方法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
  
  创业理论方面,亚瑟?布鲁克斯在其着作中提出公益创业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公益创业关注那些被政府和市场所忽略或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没有被满足的社会需要;第二,公益创业的初衷是被社会利益所驱动,而不是个人利益的诱惑;第三,公益创业通常会借助市场力量,而不是抵制。①郎顿等人则认为公益创业是一个伞形概念(Umbrella Term),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它既包括社区所从事的公益事业,也包括企业所做的社会责任行为。②奥斯丁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公益创业包括所有创新性的创造社会价值的活动,它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而非为个人或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狭义的公益创业则主要是指非营利部门运用商业技能创造财富以求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③公益创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公益创业教育被提上日程,在许多的发达国家意识到公益创业要进入学校的课堂,比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已经将公益创业作为主修或必修课在学院开设课程。其中许多世界知名的院校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致力于对公益创业的研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公益创业的定义
  
  我国也有许多学者对公益创业展开研究,严中华就曾经发表相关书籍认为,广义的公益创业通过创新方法,结合传统的商业运行模式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为了谋取私利。既包括营利组织在社会责任的感召下,有效地整合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也包括非营利组织支持个人或团体建立公司或企业。狭义的公益创业是指非营利性的组织通过传统商业模式获取利润来维持自身的持续发展。
  
  陈劲(2007)对公益创业定义为:“公益创业是指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业者在社会使命的驱动下,通过创新性的方式和方法,果敢的进行大胆创新的尝试的过程。在我国社会大环境背景下这个过程将持续产生社会价值,并且具有前瞻性。”①湖南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在对大学生们公益创业的实践进行情况掌握后也对公益创业进行了解释:个人或社会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社会效果,不断学习新知识,利用新的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活动。也是通过建立新组织,为持续的为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
  
  虽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对公益创业的理解存在偏差,学术界也没有针对性的确定概念,但是对于公益创业结合市场竞争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2)公益创业者特质研究
  
  对于公益创业者的特质不仅发达国家进行研究,我国也非常的重视,因为它关系到我国公益创业的发展情况。陈劲、王皓白在 2007 年的时候认为公益创业者就是那些有远大未来眼光的人,他们在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中,永远以社会公益为导向,坚持着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即使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也能够想出新办法,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与当今的社会问题相结合,不断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王仕鑫和廖云贵(2008)则认为,公益创业者和商业创业者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公益创业者以坚决实现社会目的为动力,努力发现和识别公益创业机会,本着对服务对象极度负责的态度,尽最大的能力满足其需求。学者唐亚阳觉得公益创业者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不畏艰难、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始终让自己充满能力并去感化别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公益创业,并参与到公益创业过程中来等这些品质和素质。
  
  赵莉在其所发表的作品中提出公益创业是以公益性为导向的,所以公益创业者首先是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能够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目标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并无私的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当然他们也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和资源整合利用个能力,唯此,他们才能算是合格的公益创业者。总而言之,大家普遍认可的公益创业者并不是普通人能够胜任的,他们是时代的精英,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变革者。
  
  (3)公益创业管理与发展
  
  在我国公益创业成为一种趋势受到普遍的关注,并在实践方面也采取了行动,例如湖南大学和一些高校开始设立有关公益创业的课程,且设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从教育抓起,让年轻新一代更多的认识公益创业。同时,有部分企业也开始认识到公益创业带来的价值,积极投身公益创业的大潮中,投资举办相关公益活动,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公益创业机会的识别,我国学者严中华(2008)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在社会进程中必然伴随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能仅通过某一方的力量加以解决,公益创业就是通过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新的机会,利用新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性过程。在对社会问题进行评估的时候,公益创业者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价值观念、公益创业经验和有效的社会资源来对社会影响、创业机会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唐亚阳也曾对公益创业管理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公益创业战略决策、创业管理团队建设、创业资金的使用及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4)对 NGO 的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存在许多对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NGO)的研究,贾西津从 NGO 的概念、社会功能、历史方面、组织方面、法律政策方面、不同地域比较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对 NGO 进行了深入研究。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omon)教授通过对四十多个国家的走访和调查,对不同地域的 NGO 进行比较研究,最终得出较为权威的认知,总结 NGO 主要包括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几方面的性质。NGO,在组织形式和规模大小上可能会略有不同,在不同领域所组织的活动中也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是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和志愿性这四个性质确是它们所共有的。
  
  总而言之,我国关于公益创业的相关文献不断涌现,为公益创业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的研究较为普遍,没有一个关于公益创业的统一概念,也没有对公益创业环境进行具体研究,甚至公益创业的实践速度都超过了理论研究速度,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NGO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思想,在丰富大学生公益创业理论研究的同时,希望通过 NGO 的支持,将其公益性的特征发挥到极致,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公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其提供发展自身才能的广阔平台,促进我国公益创业的长足发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本文将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 NGO 的自身组织运行介绍及其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影响,分析目前的大学生公益创业需要哪些支持和帮助,构建 NGO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新模式。其目的是扶助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协助政府解决就业难题,活跃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和谐。此研究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对公益创业相关理论和文献的研究。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定义、特点等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对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采用访谈调查法,了解大学生及 NGO 工作人员对 NGO 支持大学公益创业的认识程度,大学生公益创业需要的条件以及对公益创业的发展前景的认识。为所做研究提供基本的资料支持,寻求更为完善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体系。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目前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目前我国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情况及影响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因素。分析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构建 NGO 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体系总结经验。
  
  第四部分,介绍美国、英国及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 NGO 支持公益创业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其先进管理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体系。
  
  第五部分,提出 NGO 应实现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加强自我内部控制和管理等方面为构建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体系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多元化支持体系。
  
  1.4.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前期准备阶段,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公益创业的理论论着和文章,并收集浏览了内地的有关重要网站,如 NPI 网站、NGO 发展交流网、社会企业研究与发展中心网站、南都公益基金会网站等,通过专业网站搜索大量关于公益创业的文章、报道和案例,充实实证资料,丰富自己对此类研究的理论基础,确定相关研究的指标变量并结合实际进行了修订,确定自己研究的方向。
  
  (2)案例分析法
  
  本文通过结合国外典型的公益创业和中国相关的公益创业的案例分析,借鉴其经验来分析我国 NGO 应该如何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更好的为我国公益创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饱满,观点也更加切实可行。
  
  (3)访谈法
  
  访谈者在进行访谈前,提前设计好需要访问的问题,在访谈时,通过受访者的回答,获取想要的资料和信息。在访谈的过程中,访谈者通过与受访者的互动,感受到受访者的态度和情感,根据这些主观感受,形成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性理解。本研究采用了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根据访谈问题,对 NGO 的从业人员及大学生公益创业者进行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得出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1.4.3  主要创新点
  
  (1)从研究视角上,尚缺乏从 NGO 支持的角度写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研究。目前我国的公益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能够搜集的资料来看,关于公益创业的理论专着不算多,并且对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方面,缺乏 NGO 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的研究。本文旨在探讨 NGO 在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作用,为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体系提供更为合理及实际的建议。
  
  (2)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在深入分析 NGO 在我国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外 NGO 对公益创业的支持体系,构建了一套能够适应中国国情的 NGO 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的新的支持体系,为以后 NGO 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1.5  本章小结
  
  本章绪论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相关概念阐释、论文主要内容以及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几方面内容,旨在充分理解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 NGO和公益创业的基础上,结合 NGO 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把握论文的整体脉络、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为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