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法社会学论文 >

大学生就业服务框架创建研究绪论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6-11-22 共453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一个国家的就业率是象征该国政治与经济是否景气的重要指标。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在激发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的同时,也加剧了就业的不稳定性以及就业者的失业风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我国现代化、奔小康的重要后备力量和基础,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自从 1999 年全国各大高校开始扩招,大学教育的“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转变,国际金融及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国内产业结构和大学教育的脱节,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当今大学生在经历过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 2013 年之后,2014 年又迎来了大学生就业的寒冬,2015 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顶峰,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2015 年大约有 749 万大学生求职。
    
  严峻的就业形势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因此,探究大学生就业难、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以及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最终达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目标,是当今以及以后的一项重大课题。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各个发达国家进入大众教育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开始成为社会热点、难点。经过多年研究,国外研究学者主要从就业服务工作方法、就业服务分工和责任、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等方面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提出建议。
  
  就业服务工作方法:Dockery 在对 OECD 国家的研究中,不同国家的国家类型,其就服务的机构和内容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澳大利亚是一种“工作网络”模式,其鼓励对成功模型的借鉴,从而促进本地区的就业服务工作的发展。该文章中作者认为就业服务不能只是对求职者进行简单的工作配置,还得包括 “就业能力训练”和“集中辅助”等方面。在就业服务工作中不仅要完成最基本的工作配置还应加强就业培训方面的工作。
  
  Walwei 提出工作服务配置系统,应该由“垄断系统”变为“共存系统”和“市场系统”,在“垄断系统”中私营企业发挥的作用受到局限,公共就业服务得以发展的原因是员工的需要。
  
  Thuy,Hansen andPrice 认为就业服务是由劳资双方的工作匹配,其工作方法包括求职者的就业准备,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筛选,求职者就业心态纠正组成。
    
  就业服务机构类型:Bronstein 研究揭示私营就业机构对求职者的就业服务提供的工作很多是零时性、短期的,这对求职者的工作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Zweifel, Zaborowski 对公共就业服务和私营就业服务进行研究发现,这两者的服务目标不同,也导致了他们限制不同。在公共服务机构中,在没有特别情况下,其对求职者的申请无法拒绝。在私营就业服务机构中,其对求职者的申请会因为求职者所购买的求职套餐而提供不同的求职信息。通过建立模型,文章分析两种就业服务机构的优缺点,对利益的追求刺激着私营就业服务机构服务的主动性和工作效率,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能愿意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以避免在后期对求职者又一次进行服务。
    
  就业政策与劳动力市场:《东欧的就业政策:两种转型下的政策》的作者保加利亚学者 Katia Vladimirova 在书中论述了东欧向市场经济转型和向欧洲一体化的转型时期的就业政策。他指出失业是东欧各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在此之后,东欧各国把开发劳动力市场当做其就业政策转变的重点,通过重视劳动力市场开发、增加融资渠道、宏观经济调控、社会结构稳定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的资金投入和影响等方式,进一步开发劳动能力市场。改变原有消极的就业政策为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推广国家就业服务。同时他提出,机械地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不考虑各自国家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当的就业政策反而会阻碍就业。
    
  Sandrine Cazes ,Alena Nesporova 着重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就业政策灵活性和安全性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他们研究的目标是在全球、地区、国家和局部层面上实现充分的、生产性的、自由选择的就业,分析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稳定性、安全性、劳动力市场绩效以及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通过调查数据得出,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很多发展中国家有关劳动力市场监管的法律、政策并不滞后,但是在其执行的过程中及执法人员素质上急需很大的提高。
    
  1.2.2 国内研究现状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改变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此,国内学者对解决大学生就业而形成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总体上讲,国内学者对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之一,国内学者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讨也论非常的多。陈建刚提出公共就业服务是指“就业公共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通过就业服务机构,帮助劳动者获得就业岗位和提升就业能力,帮助用人单位寻找合格劳动力的一系列服务性工作的总称”,包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就业指导服务、职业介绍服务、就业培训、就业委托服务和就业管理服务等”.公共就业服务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己经进入政府政策工具的视野。郭欣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构成,主体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和人社部所辖各级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市场和职业介绍所等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服务内容包括:高校毕业生登记工作、建设职业介绍信息化平台、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实习和技能培训、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提供其他事务管理服务等六项,并对大学生就业服务做了基本性的介绍,为研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变引发了劳动力市场变化,进而导致了某些社会群体的就业出现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当其冲。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其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国内学者也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着作有:
  
  陈代明、赵琪主编的《大学生就业概论》(2007),以及戴树根、周湘浙等编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这些着作介绍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并且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就业去向的确定、择业观念的树立等问题提供了积极的建议。武汉大学马延齐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岩松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苏州大学何可凝的《中美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比较研究》等一定数量的有关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硕士论文通过分析我国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比对国外先进、发达的就业服务体系,从而为我国构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出了一定有价值的建议。
  
  1.3 研究意义
  
  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也是家庭教育投资的一个收益目标,还是高等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持续动力,更是人力资源投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就业稳定与否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牵动着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力量。大学生希望通过就业把多年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家庭希望通过大学生就业达成对大学生的教育投资的目标,高等院校希望通过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社会也期待着大学生这一优质的人力资源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社会革新提供无尽的动力。本文研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大学生摆脱就业矛盾与就业危机,最终产生以上所提及的多方面的好处,是本文研究的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1.3.1 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在目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进一步延伸,丰富并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从理论上看,在现有的“以政府为主导、高校服务,劳动力市场支持和毕业生自主选择”就业服务体系基础之上,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介绍,深入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其不足,结合权利保障理论、新公共管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以最新的大学生就业率、分布率等为支撑,既能为强化政府责任、合理安排高校就业服务人员和建设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系统等完善建议做理论支撑,也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理论方法。
  
  1.3.2 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前途发展,还关系到其家庭期望的实现和教育投入的回报,更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有序、经济良好发展。合理的法律、政策导向、规范的专业设置和多级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是构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关键因素。本文从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入手,提出要在现有的就业服务体系基础之上,政府应强化自身责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法律法规,高校应规范专业设置、法制化就业服务机构,劳动力市场应建立多级就业信息共享网络,以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论述,分析法社会学与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关系。借鉴官方数据对大学生现今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论述。在论述完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内容之后,总结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历史沿革,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从而得出现今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成就和不足。最后,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经验,得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一点建议。
  
  1.4.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搜集、鉴别和整理文献的一系列方法。理论文献研究有利于了解大学生就业理论基础和内涵,对于明确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概念,建立科学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借鉴。
  
  (2)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时期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比较,揭示其普遍规律和特殊表现,借鉴国际经验,从而得出符合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法律体系的客观实际的结论和完善建议。
  
  (3)统计分析法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问题,光有理论论述、没有数据支撑是无法实际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对此,笔者收集了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率、就业地区和专业分布、大学专业和就业率等数据,以期对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议有所支撑。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论文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从权利保障为出发点,论述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法律法规对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的重要性。建议在现行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基础上,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条例》,以期更全面地保护大学生的就业权。论文以最新的大学生就业率、就业地区和专业分布、大学专业及其就业率等数据为支持,分析我国现代大学生就业分层的不平衡,建议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以期政府从宏观层面出台与现实情况相匹配的法律法规、高校从中观层面“因材施教”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个性化服务、个人微观层面搜寻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岗位。
  
  1.5.2 不足
  
  由于关于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法社会学研究方面的参考文献比较缺乏,笔者学术水平尚浅、个人精力有限,而且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一个多方参与和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文字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比如,缺乏实证研究,无法通过自己调查的数据,直观分析大学生及高校对现行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看法;最后本文虽然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未必能完全可行。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