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民国绥远社会教育现状探究
【绪论】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社会教育研究绪论
【第一章】
民国绥远实施社会教育的背景
【第二章】
民国时期绥远开展社会教育概况
【第三章】民国绥远主要社会教育事业
【第四章】
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的成效及原因
【结语/参考文献】
民国绥远推动社会教育法举措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民国时期绥远主要社会教育事业。
绥远社会教育事业直接推动绥远社会教育的发展,绥远社会教育事业主要包括民众学校、图书馆、公共体育场、社会及民众教育人员训练机关、各种补习学校、孤贫教养院、民众阅报处、民众问字及代笔处、通俗讲演所、教育馆、公共娱乐场剧场电影场、公园和国术馆等。本文主要介绍在绥远发展教活跃的社会事业,如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公共体育场、国术馆等。
(一)民众教育馆 .
民众教育馆是教育民众的中心机构,民众教育馆分为省立民众教育馆和县立民众教育馆。1925 年 2 月,绥远全区通俗教育讲演所成立,1929 年 3 月将其改为绥远社会教育所,到 1933 年 7 月又改为绥远省立民众教育馆。从绥远全区通俗教育讲演所到绥远省立民众教育馆,其活动内容如下:首先,出版报纸,1925 年绥远全区通俗教育讲演所创办了《绥远通俗画报》,该刊的目的主要是开拓人民的视野,“通过生动的画面,简明的文字,宣传戒烟、戒毒、放足、识字等内容。”1929 年,绥远社会教育所创办了《绥远通俗日报》,后改为《绥远社会日报》,该刊“以推行社会教育为宗旨,设广告、国内外新闻、地方要闻、专载或副刊诸方面。”《绥远社会日报》的文艺副刊很有特色,经常发表青年人的诗作,对教育青年人起到一定作用。其次,讲演。
1925 年,绥远全区通俗教育讲演所成立后,立即开展讲演活动,讲演内容丰富,如破除迷信、戒烟戒赌和普及文化知识等。这些讲演活动改良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且“民教馆还根据时局的变化,配合政府需要,进行政治宣传。”再次,设立讲演传习所和半日学校等。1925 年,通俗教育讲演所附设讲演传习所,1928 年又附设半日学校。
不久之后,又附设平民学校。另外,还成立了绥远区易俗社,易俗社的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方面演戏,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培养表演人才。易俗社经常有戏剧演出,这些活动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改善了社会风气。最后,开展服务性和临时性的工作。1937 年,“民教馆为母亲及儿童节专门绘制了大型民众壁报。”这些是临时性的针对儿童的教育。民教馆所从事的服务性的工作有成立康治诊疗所和巡回文库等。
1949 年,绥远省立民众教育馆并入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绥远省立民众教育馆开展的内容多种多样,如识字教育和出演戏剧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启迪民智的作用。
1931 年,傅作义主绥时又在集宁、陶林、凉城、五原、清水河县等先后成立了民众教育馆。1934 年陶林县设立民众教育馆,逐步开展读书阅报、教育识字、收听广播等活动。1937 年日占陶林县后,沦为日本推行奴化教育的场所。1945 年后恢复活动。
1936 年集宁县民众教育馆成立,组织进步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图片展览、捕贼捉奸、禁妓戒毒、和播放无声电影《秋瑾》等。1937 年,日伪将民众教育馆改组为“俱乐部”,成为聚众赌博娱乐场所。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将该馆关闭。1948 年 9 月,集宁解放,恢复民众教育馆。在陈某、姚画主持下,该馆义务为民写信、寻人寻物、调解民事等活动。1949 年 8 月,集宁县民众教育馆改称平地泉人民文化馆,魏泉深为馆长。
1936 年,“县立民众教育馆统共设有十四处,内多半附设图书馆一处。”绥远省一共有 17 个县,在 1924 年到 1936 年间,绥远省民众教育馆仅有十四处,每个县城平均不到一个民众教育馆。可见,民众教育馆的推行并不是很顺利。直到阎伟任绥远教育厅长时,绥远社会教育才得以推进,“至社会教育方面,民众教育馆,各县均已设立。”有些民教馆附设图书馆和阅报室,如凉城县。
就绥远各县城而言,归绥、萨拉齐、丰镇等县的社会教育发展较好。萨拉齐县的民众教育馆亦是如此。1925 年,萨县图书馆成立,不久更名为社会教育事务所,1934 年又改为民众教育馆,并附设民众问字处和日语讲习所。
抗日战争时期,绥远省政府仍不遗余力的推进社会教育。1941 年,绥远省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整顿各县民众教育馆,“五原、临河两县民众教育馆较前略有进步,但未收到预期效果。东胜、安北两县局以限于经费仍未能切实整顿。”
1944 年,绥远省政府仍继续充实各县民众教育馆,主要是在五原临河两县增加工作人员,并增加民众教育馆的经费。1944 年的绥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指出,虽然一直在充实民众教育馆,“但现在馆人力及设备仍感不足,对所负任务,难以达到期望之完成程度。”抗日战争结束后,各县民众教育馆得以恢复并充实,1946 年,省立民众教育馆及归绥、萨拉齐、武川、固阳、托克托和陶林等县立民众教育馆均已恢复。
1946 年预计恢复增设及原有的民众教育馆共计十六所。另外,这些民教馆大多附设民众学校或民众夜校。各教育馆致力于讲演等事宜,为扫除文盲和启迪民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图书馆 .
图书馆是主要是负责搜集、整理和收藏各种图书资料,并供人阅览和参考的机构。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教育事业,在民国时期,主要是为民众提供阅览和提高民众智识的机构。民国时期绥远省图书馆分为省立、县立和学校附设三种。
绥远省第一所图书馆于 1908 年成立,原为归化城副都统三多创办,名为归化城图书馆。1925 年,在归化城图书馆原址旧城小东街文昌庙基础上成立绥远区立图书馆,1929 年改为绥远省立图书馆。绥远省立图书馆成立时附设第一阅报所,但是,其储藏的图书很少。
1925 年,李泰棻认识到图书是绥远地区文化的枢纽,对此,教育厅力谋充实省立图书馆。“特请都统李鸣钟拨款一千余元,又商准警务处长吉鸿昌发起,演剧数日,助款千余元。”
用这些款项最终购置了各种图书和古物。1926 年时,该馆仅有馆长 1 人、事务员 1 人,馆内设有藏书室、阅览室和各种办公室 1 处,图书馆经费为 960 元。
1936 年时,该馆藏书达 51215 册,工作人员 8 人,规模较之前有所扩大。绥远省除省立图书馆外,还有一处省立图书馆,即 1926 年成立于新城南街的绥远中山学院图书馆,该馆藏书 2000 册,经费每年 180 元。
随着社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绥远各县纷纷设立图书馆。其中,丰镇县图书馆成立最早,于 1924 年 2 月成立,地址设在丰镇县城文庙街,该馆有图书 3842 册,每年经费 240 元。丰镇县图书馆分为成年和儿童两个部,即不同年龄段阅读不同的书籍,可以体现出丰镇县是更有针对性的实施社会教育。不久之后,萨拉齐县的图书馆也成立了,名称为萨县社会教育事务所图书馆,藏书 395 册,经费每年 960 元。萨县社会教育事务所图书馆后来更名为萨县民众教育馆图书馆,其藏书种类很多,包括:总类、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美术、文学、史地、万有文库、小学生文库和精装文献通考等。从种类上看,既包括科普知识,有涵盖实用技术。
此后,集宁、凉城、清水河、五原等县纷纷成立县立图书馆。集宁县民众图书馆成立于 1931 年 4 月,共有藏书 165 册,每年经费 140 元;凉城县图书馆成立于 1932 年 2月,共有藏书 120 册,所需经费每年 240 元;清水河县县立民众教育馆有图书 548部,经费每年 210 元;五原县民众教育馆有图书 350 册,每年经费 1726 元。
但由于经费所限和政局动荡等导致一些县城成立图书馆较晚,如和林县。除省立和县立图书馆外,绥远省各学校也附设公立图书馆和私立图书馆,主要有陶林县立第一小学校附设博爱图书馆,地址在陶林县城南街校内,共有图书 1100 册。
另外,还设有绥远省立第一中学校图书馆、绥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图书馆、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图书馆、绥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图书馆和河套中学图书馆。
图书馆所设管理人员很少,在 1929 年只有 2 人,1930 年 6 人,1937 年 7 人。图书馆每年具体参观的人数不详,目前,笔者只查阅到萨拉齐县民众教育馆图书馆借阅情况。
据统计,萨县共有图书 5676 册。但从表格中可看出,馆内借阅人数和馆外借阅人数一共 466 人,借阅册数共有 619 册。借阅册数约占总藏书的 11%.萨县图书馆借阅人数 466 人,虽然不多,但社会教育的普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民国时期绥远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并不顺利。“1926 年直奉军阀联合进攻国民军,政局再度动荡。绥远区立图书馆与萨拉齐、丰镇县的图书馆虽然幸存,但不过是苟延残喘,勉强维持,教育厅的平民图书馆与清水河县图书馆则消失无形。”
抗日战争时期,图书馆正常的事业被打乱,尤其是内蒙古东部地区深受其害。抗战结束后,绥远省政府着力恢复图书馆事业。但开始时只有归绥和和林两县图书馆得以正常恢复。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经费限制,许多图书馆非常简陋,更有甚者“过去虽有一图书馆,等于虚设。”另外,由于受战乱和灾荒的困扰,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机关,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民众学校 .
民众学校是社会教育事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式的社会教育机关,一般以学校为单位,由学校组织,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民众学校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字教育和公民教育等等。民众学校的设立主要是为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从而加强对失学及年长民众的教育。
据调查,绥远约有人口 200 万,失学民众达 18 万。绥远省政府“欲求教育普及,势非设多量民众学校。”由此可推断,绥远兴办民众学校的迫切性。绥远社会教育刚兴起时,民众学校也开始兴办,其中,萨拉齐县有 1 处,集宁县 1 处,凉城县 2 处,各学校每月经费 20 至 30 元不等,学生共有 200 人左右。
为更进一步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绥远省政府极力兴办民众学校,并且提出了明确的计划,绥远省政府民众教育计划书内容如下:
1、本厅根据部颁民众学校办法大纲第 6 条之规定,拟在本省设立实验民众学校二十处。
2、省会设立民众学校三校,旧城两校,新城一校。(但学生过多时,以求班次的扩充,不求校数增多为原则)。
3、各县局酌设一校。
4、每校最低限度招收学生两班,每班至少三十人为限。不足者不得成立。
5、教授课程,应加授(注意符号)1、千字课本;2、初级常识前四册;3、党义;4、简易笔算;5、珠算;6、习字。
6、每班每日授课三小时。
7、毕业的期限,定为六个月,毕业后,由学校发给证书。
8、省会及县城各校始业时期,春季二月起,秋季八月起。
9、乡村始业时期,每年由十一月至翌年四月。
10、学生待遇,书籍石板完全由校发给。
11、校址,以官有或公有者为最宜。如不得已,而租占私房者,房租按月由校发给。
12、开办费每校约需洋一百八十元。(连二桌凳二十套,每套六元,合一百二十元;带架大黑板十元;小时钟一架四元;铜铃一个二元;教室及教员室应用桌凳二套,合十二元,校旗一面,二元,零星用具及小修理等三十元,合计如上数。)13、经常费每校每月四十四元。(校长兼教员一员,月支二十四元,校役一名,月支八元;公杂费八元,学生习字应用,纸及做引等洋四元,合计如上数。)14、各校校长兼教员由厅直接选委。
材料中对民众学校的规划主要有授课的内容和时间、开学时间及毕业期限、教职员的委派和学校的详细经费等。从此可看出,绥远省教育厅对民众学校的教育计划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划,特别是经费的具体开支都分别一一列出。在绥远省政府及教育厅的大力推动下,民众学校如火如荼的开展。
从 1932 年到 1934 年,无论是民众学校数量、经费、教职员还是学生,其数量都是逐年上升的。尤其是在 1933 年时,民众学校数量由 12 个增至 56 个,经费由 2415元增至 4298 元,教职员数量从 1932 年的 19 人猛增至 109 元,学生数从 353 人增加到 1527 人,是 1932 年的 4.3 倍。由此可见,民众学校在 1933 年发展较快。
1936 年,绥远共有民众学校 84 处,其中,省立 2 处,县立 81 处,私立 1 处,省立民众学校有学生 40 余人,县立学校有学生 4190 余人,私立学校有学生 50 余人,共有学生 4289 人。后来,绥远当局意识到推广民众教育的必要性,于是将设立民众学校作为 1936 年度的中心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民众学校并未停办,反而,在 1941年,绥远省教育厅督促各学校和机关团体兴办民众学校。
有些民众学校虽然属于民众教育馆的附属机构,但是这些民众学校对扫除文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公共体育场 .
国民的身体素质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公共体育场是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它教育事业,绥远体育事业起步较晚,绥远省社会体育是伴随着学校体育发展起来的。1933 年,绥远才建成第一个体育场,即绥远省立公共体育场,第一任场长是赵允谐,不久场长由田永安暂代。绥远省立公共体育场成立时只有经费150 元。受经费所限,公共体育场非常简陋。刚建立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只能借绥远省民众教育馆的房间当作办公室。绥远省公共体育场设场长 1 人、指导 1 人、文书 1 人、勤杂员 2 人。不久,绥远省开始加强建设体育设施,最终建成 1 个兰球场、1 个足球场和 400 米的田径场。抗日战争时期,绥远省立图书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抗战后,又重新进行了整修。1934 年,绥远省共有 7 处公共体育场,其中,省立公共体育场 1 处,县立公共体育场 6 处,投入经费 5950 元。
1936 年,绥远省政府为省立公共体育场添置各种器具,费用共计 540 余元。同时,“建立办公、会议阅览等室及宿舍二十余间,共用工料洋一万八千六百余元。”“自 1941 年至 1946 年,绥远省体育经费逐年增加,由 4585、15000、119927、296800、212112、12317000 元。”
1941 年,值此抗日战争时期,为强健民众体魄,在陕坝市安设双杠、单杠等体育用具。另外,又在五原、临河等县设置民众体育场。1944 年,绥远省决定在人口密集的乡镇设立乡镇简易体育场。关于体育场的应用情况,有如下记载:“致乡镇简易体育场虽经充实完备,因经费所限,仍嫌简陋??致乡镇简易体育场则按年筹划经费,徐图充实改进,以期实效。”抗日战争后期,1945 年 2 月-7 月间,绥远省有县立专设体育场 92 处。
1946 年,绥远省体育经费高达 12317000 元,这些经费主部分投入到恢复体育场和推行国民体育方面。
一方面,着力充实各乡镇简易体育场,拨给经费 70 万元,用来购买兰球、足球、双杠等体育器具;另一方面,为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举办县市运动会。1946 年 10 月10 日,省县运动会召开,一共 1842 人参加。同时,各县运动会也先后开展,安北县有 635 人参加运动会,固阳县有 310 人参加,五原县有 827 人参加。然而,其他县城因经费拮据未能举办。
虽然绥远公共体育场设置较晚,设备比较简陋,但是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中,民众的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据统计,1946 年召开的省县运动会中,运动员的数量尤以学生最多,民众很少,可见,公共体育场乃至国民体育对民众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五)国术馆 .
国术馆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教育事业。1928 年,在张之江的领导下,正式成立了国术馆即中央国术馆。“1929 年 1 月。中央国术馆分函各省市组织国术分馆。以期恢复固有技能。强种强国。”在这种情况下,绥远省国术馆在傅作义和吴桐的推动下正式成立。馆址设在归绥旧城西五十家街。该馆的主要宗旨是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同时,国术馆也招收学生,开设术科课程和学科课程。 “入馆学员有百余人,所学的拳械有太极拳、八卦拳、弹腿、长拳、枪、刀、剑术等套路。”1933年萨拉齐县国术馆成立,馆址设在县城东门奶奶庙内,“一切章程均按绥远省国术馆对县国术馆的要求办理。”而至于其它各县“因财力困难,未能成立。”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事业除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公共体育场和国术馆外,还有民众阅报处、电影场和巡回歌咏戏剧队等社会教育事业。为普及图书教育,绥远省政府在较大的乡镇设立乡镇书书报阅览室,“并尽量选购有关三民主义及应用常识书刊杂志,以供民众阅览。”19 世纪 30 年代初,绥远省民众阅报处发展概况如下表: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民众阅报处的数量是逐年上升的,但是,民众阅报处的经费在 1932 年达到最高,为 1952 元。教职员的只有 6-20 人不等。民众阅报处的设置主要是让民众阅读报纸增长知识,从而提高民众素质。另外,绥远省还设立了电影场,希望通过影片使民众收到教育。1944 年,绥远省大力推进电化教育,“本年拟成立电化教育服务处,并设法训练技术人员。同时,设置电影施教队,划定播音教育区,购置放映机及收音机,切实推进工作。”此外,由于个别地区居民居住分散,于是设立巡回歌咏戏剧队进行巡回演出,以此加强对民众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