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社会教育论文 >

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的成效及原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21 共155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民国绥远社会教育现状探究
  【绪论】民国时期绥远地区社会教育研究绪论
  【第一章】民国绥远实施社会教育的背景
  【第二章】民国时期绥远开展社会教育概况
  【第三章】民国绥远主要社会教育事业
  【第四章】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的成效及原因
  【结语/参考文献】民国绥远推动社会教育法举措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四、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的成效及原因 .
  
  (一)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的成效 .
  
  1924 年,绥远省社会教育在当局的推动下顺利开展,设立各种社会教育机关,由教育局拨给经费,通过招收学生等方式来教育民众。“绥远当今之民众教育也很发达,民众教育馆设立在归绥新旧城大马路之间,常以讲演、演剧等事宜传人民之知识,除此之外,更有图书馆、阅报室、问字处和问事处等设置,此为归绥一省会之教育也。”1绥远社会教育的开展“然在此风气闭塞之绥远亦不无小补也。”由此可见,绥远社会教育有一定的成效。
  
  民国时期绥远的社会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绥远省各县社会教育发展不平衡。民国时期绥远省共计 17 个县,“至于其他各县,则以包头萨县、集宁等县较为发达,其他各县,则简直无丝毫之设置也。”其次,受教民众有限。1932 年 9 月,南京晨报调查全国 25 省民众教育结果显示,“全国民众失学者,约在 2 万 5 千万人以上。”但就西北几省而言,情况仍不能乐观。
  
民众受教育人数统计表
  
  由此可分析出,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的成效不大。
  
  (二)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成效不大的原因 .
  
  民国时期绥远社会教育的成效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绥远政局动乱导致战争频发,最终影响了社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经费所限导致绥远社会教育发展不够充分。
  
  民国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7 年)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1928-1949 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1929 年至1930 年,蒋介石、冯玉祥和阎锡山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中原大战,绥远省的政治和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绥远省的社会教育也受到了冲击。国民党统一全国不久,日本就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社会教育事业被打断,内蒙古西部尤其是绥远的社会教育事业继续向前发展。但 1937 年后,日本又发动“七七事变”,进行全面侵华,在绥远,凉城、陶林、固阳、清水河、托克托、和林、兴和、武川、集宁、包头、丰镇、归绥、萨拉齐等县全部沦陷,只有五原、临河、安北和东胜四县未沦陷。在沦陷区,日本进行奴化教育。但大部分社会教育事业中断,如公共体育场和图书馆的设施遭到了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又开始全面恢复社会教育,在 40 年代中期时充实各县民众教育馆、加大经费投入力图推进社会教育。1946年夏,解放战争爆发,绥远社会教育事业又受到冲击,直到 1949 年 1 月,在傅作义的带领下,绥远省和平解放。民国时期绥远历经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使得社会教育事业发展并不顺利,成效并不明显。
  
  经费不足是制约绥远社会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如“经费困难,社会教育,几于停顿。”图书馆“均因经费拮据,甚形简陋。”另外,“本省民众教育之推行亦既历有年所,然而成绩少见,糜费不赀。”1928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以全部教育经费的 10%-20%办理社会教育。
  
  1933 年,绥远省社会教育经费如下:教育总费240535.09 元,社会教育经费为 10857.6 元,社会教育经费约占绥远省教育总费的4.5%,这一比例与教育部规定的比例相差甚远。1933 年,绥远省社会教育经费远落后于其它省份,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绥远省社会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百分比名列第 21 位经费对社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绥远省社会教育的经费有限,导致社会教育发展成效不大。另外,绥远省从事社会教育的人员少也是制约绥远社会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1944 年,“本省各县民众教育馆多为人员缺乏、经费拮据,致对各项工作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