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08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与冲击分析
【第一章】经济危机的形成与防范探究绪论
【第二章】经济危机的一般理论
【第三章】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阶段性特征
【第四章】经济危机对经济与社会的危害
【第五章】2008年经济危机的启示及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如何防范与消减经济危机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经济危机的一般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危机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19 世纪中后期,马、恩针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张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劳动价值论、商品和货币关系理论,特别是资本运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金融危机理论。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将经济危机解释为生产过剩和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以致社会大混乱的现象。也就是说,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实体经济的严重衰退,二是国民经济运行体系的巨大破坏。金融危机是社会的金融系统中爆发的危机,集中表现在金融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金融资产价格等金融指标在短期内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些金融指标包括货币汇率、短期利率、证券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金融机构倒闭数目等。金融危机使金融系统陷入混乱,丧失经济活动分配资本的功能,从而导致经济震动或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按表现形式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国债务危机和系统性危机、股市危机等。系统性危机是多种类型的金融危机形式一并发生,使金融系统不能运行而中断,对经济活动影响最大,促使经济危机爆发。
《新帕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即金融危机主要是发生在金融部门的危机。在现代,由于金融部门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使得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容易导致实体经济衰退,逐渐演变为经济危机。在这方面讲,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二者的区分变得困难。
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和《1863-1865 年经济学手稿》中以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经济危机理论都有所论述,他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谈到:世界市场危机是"资本主义最复杂的现象","世界市场危机必须看作资产阶级经济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
因此,在这些危机中综合起来的各个因素,必然在资产阶级经济的每一个领域中出现并得到阐明。我们深入地研究这种经济,一方面,这个矛盾的越来越新的规定就必然被阐明,另一方面,这个矛盾的比较抽象的形式会再现并包含在它的比较具体的形式中这一点,也必然被说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和雇佣劳动关系以及剩余价值为中心的资本运动规律的主体性分析,奠定了金融危机的理论基础。后来在《剩余价值论》、《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如他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异化与扭曲,使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可能。
马克思同时论述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早期商品经济时期发生的抽象可能性向资本主义时期现实必然性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经济危机的产生成为可能性的原因有二:一是简单商品流通,二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而经济危机的抽象可能性得到进一步发展是在资本流通和再生产过程中实现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显得过剩,而不是与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提到经济危机爆发时的主要表现有"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关门,工人群众因为他们生产的生活资料过多而缺乏生活资料,破产相继发生,拍卖纷至沓来。停滞状态持续了几年,生产力和产品被大量浪费和破坏,直到最后,大批积压的商品以或多或少压低了的价格被卖出去,生产和交换的运动逐渐恢复起来。"马恩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其周期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经济危机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马恩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1.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定历史现象,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性的表现。它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个别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了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原因:棉布充斥,形成市场停滞,工人当然需要棉布,但是他们买不起,因为他们没有钱,而他们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他们不能进行继续再生产,而他们不能进行继续再生产,是因为棉布已经产的太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各个企业以及各个部门及其自身内部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增强。可是由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一旦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或失衡,导致生产过剩,危机便开始爆发。如果要防止或消除危机,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消灭和危机相伴而生的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危机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性地和破坏性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资本主义危机"永远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被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可以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决完全是靠强制方式借以达到资本主义生产下经济比例的平衡,维持生产发展。但是这样做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根除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恩格斯说:"在危机中,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达到剧烈爆发的地步。……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虽然经济危机会在强制的方式下获得了解决,但是这种解决方式只能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发生。
从 2008 年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来看: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使地产商和信贷机构看到了潜在的商机。在利润驱动下,信贷机构一方面大力支持地产商开发房产,另一方面又降低购房者门槛,使一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居民也加入到了购房者行列,从而达到扩大市场需求目的。就这样,在信贷机构、地产商和购房者三方共同的推动下,美国楼市出现了供需两旺的繁荣局面。而在自由市场政策指导下的美国政府,由于放松了对金融的监管,造成信用极度膨胀。
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虚拟的货币资本大大减少,从而它的所有者凭它在市场上获得货币的力量也大大减少。这些有价证券在行情表上的货币名称的减少,虽然和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无关,但是和它们的所有者的支付能力关系极大。"因此,2008 年的危机爆发的原因不是传统上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发生的,相反恰恰是虚拟资本基础上的有效需求过旺造成了经济泡沫,是虚拟经济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次贷的群体是低收入者或是信用度差的人,而房地产商通过降低贷款利息等手段,使消费者举债消费时出现支付链条中断,引发信用危机。正如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支付手段时指出:在支付手段的链条中,隐藏着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虚拟经济空前扩大时,支付链条不断拉大,支付链条的断裂就会发生金融危机。我们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正是由于华尔街老板对金钱无限追求的贪婪欲望借助信用关系对房地产业的推动,使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脱离了社会需要而无限扩大的张力,造成实体经济的虚拟化、虚拟经济的泡沫化,并使生产与消费关系发生扭曲和变形。当经济内部的均衡关系遭到严重破坏需要具有强制性的破坏力来恢复的时候,经济危机也就爆发了。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才有爆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才有其日后变化多端的表现形式。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正是超越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外在表现,深刻剖析至其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即使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演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逻辑使他认识到危机的发生绝不是某个单一的因素或几个因素联动性而发生的,而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属于多因一果。
但其众多现象背后肯定有一个本质,即唯一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
2.1.2 信用危机论。
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以偿还为基本条件的借贷关系运动即信用的产生,为资本的借贷用以扩大商品生产创造了条件。信用打破了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本积累不足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资本主义的生产,但同时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过度膨胀,完全不顾有支付能力需求支配资本扩大生产。信用对资本的扩张作用"促使每个生产领域不是按照这个领域的资本家自有资本的数额,而是按照他们生产的需要,去支配整个资本家阶级的资本。"马克思指出"在这里,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动用,也就是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紧张。这些消费界限也会因再生产过程本身的紧张而扩大……这种信用就会持续下去和扩大起来,并且它的扩大是以再生产过程本身的扩大为基础的。一旦由于回流延迟,市场商品过剩,价格下降而出现停滞时,产业资本就会出现过剩,……有大量的商品资本,但找不到销路。有大量的固定资本,但由于再生产停滞,大部分闲置不用,信用将会收缩。"一旦信用突然停止,现实货币成为了最有效的支付手段,这时危机就不可避免的全面爆发开来。
一旦企业无支付能力遭遇破产,银行机构就会受到重创,这时,信用危机成为了货币危机。
2.1.3 消费不足论。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唯一目的和根本动机。由于剩余价值是附着在商品体上,属于商品价值的一部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除了通过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外,就是通过不断追加资本,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的。而"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资本积累的结果是社会财富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极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越来越富,是财富的积累;一极是一无所有的贫困者越来越穷,是贫困的积累。
从资本主义的本质来看,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取剩余价值,那么资本家亦是以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为其从事商品生产的唯一目的和根本动机的。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二是通过不断追加资本,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的剩余价值最大化。而"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当资本积累的发展以及生产的扩大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时,危机也就随之产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当然危机发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为社会基本矛盾为基础,这样危机才会爆发。
2.1.4 比例失调论。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总是由无数联系着的单个资本运动构成,并且在这个运动过程中要求各个部类、部门和环节之间及其各自内部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比例关系,社会经济才会有序的正常发展。但是一旦此种平衡被破坏或打破,危机就会随即而来。马克思曾指出"有些部门可能生产过多,因此另一些部门则可能生产过少;……局部危机可能由于生产比例失调而发生……,生产比例失调的一般形式之一可能是固定资本的生产过剩,或者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流动资本的生产过剩。"2由于生产比例失调使得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了可能。所谓的比例失调论就是生产的无序或者无政府的状态导致个别企业的生产过剩,从而压缩生产规模,裁减员工,失业人数增多,人们的购买力下降。对此这一现象开始引起一连串相同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发生。总而言之,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是由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的各个工业部门之间商品生产的比例失调所导致的。
2.1.5 资本有机构成论。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其中价值构成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的前提一般是个别资本的增大,这样做可以使个别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而个别资本增大通常采用资本集中与资本集聚两种形式。其中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有力的杠杆。竞争会使,规模较大、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资本家容易战胜较小的资本家,使他们破产,然后把他们的资本吞并在自己手里。
除此之外,竞争也会导致中小资本合并,目的在于增强竞争力。资本主义信用,尤其是银行信用的发展,给个别资本扩大资本数额借以吞并小资本提供了条件,也使社会上较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建立股份制公司成为可能。但是这种方式导致的有机构成的调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一方面它将导致投资利润率下降,投资意愿降低,另一方面导致资本的自由流动受到阻碍,调整各私有生产部门生产的作用受到抑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可变资本比例下降,即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额减少,而不变资本提高,这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下降。因此,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产生大量的失业工人,剩余劳动力的增加,相对应是贫困的增加,这也是引发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2.1.6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周期性的,之所以呈现周期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部矛盾。危机时期资本主义的再生产环节不能够正常运行,表现的现象为商品囤积,销售困难,企业倒闭,物价下跌,失业人数增多,货币信用制度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入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危机一旦爆发,问题就只是支付手段。但是因为这种支付手段的收进,对每个人来说,都要依赖于另一个人,谁也不知道另一个人能不能如期付款;所以,将会发生对市场上现有的支付手段即银行券的全面追求。每个人都想尽量多的把自己能够获得的货币贮藏起来,因此,银行券将会在人们最需要它的那么一天从流通中消失。"在危机中人们只能接受现金支付,投资变得越来越谨慎。债务导致大量的证券交易所、银行被兼并或直接破产倒闭。经济危机过后,产业资本家逐渐恢复投资,更新设备,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摆脱危机,经济复苏,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逐渐走向经济繁荣,为下次经济危机做了准备。自从资本主义世界于1825 年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此次危机主要发生在英国)以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难逃于此 (见表 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家间的经济往来的密切,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呈现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趋势和特点。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将自 1925 年以来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一一概述,主要以二战后至 198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统计。
2.2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
为阐述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寻找到解决危机的途径和办法,西方经济学家极力试图用不同的经济理论与模型对其进行解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源于三种心理倾向所导致的需求的不足,所谓三种心理倾向,也就是经济行为主体"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对货币的偏好。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则预见到了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负面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以及用私人赤字的增加代替财政赤字来刺激需求必然引发泡沫经济。克里斯。哈曼(Chris Harman)亦是看到泡沫背后所隐藏的生产过剩。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马格多夫(Fred Magdoff)认为金融危机的发展是实体经济的停止和债务大量增多导致贷款人难以偿还的结果。理查德·沃尔夫(RichardWolff)认为美国停滞的工资和增加的剩余使银行向大量的工人的贷款,成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的条件。与以上相比,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Costas Lapavitsas)全面地分析了金融化的历史过程中金融掠夺的产生、银行业的转型、现代食利者的形成以及金融化政策和社会影响,从这个视角分析金融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总之,西方主流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看做是一种自然、自发和最优的经济组织形式,其观点或者否认资本主义社会会发生全面危机的可能性,或者把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政策和行为偶然失误以及外部因素的冲击,并没有从制度的层面上剖析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下,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良好, 进出口比率也逐年上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来往越来越紧密, 贸易量持续增长。...
马克思所着《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金融危机本质做出了揭露,并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必然性以及周期性做出了论述。通过对《资本论》做出了解,不仅能够让我国认识到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与本质,同时也能够指导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用有针对性的...
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正在恶化一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总危机跌宕起伏。在20世纪末,由于苏联崩溃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资本主义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二十年过去了,现在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仍然在继续发展,这个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
所谓技术革命,按照保罗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中的定义即包括生产工艺的改进、新的改良产品及新服务的引进,表现为总生产函数的上移。不断推出的新技术革命在避免平均利润率下降、刺激投资者生产积极性方面无疑有重要作用。在投入既定条件下,技术变革能够使产...
世界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把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重心的货币政策当作公认的原理加以介绍,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和央行,在应对经济衰退时,往往把扩张性或宽松的货币政策当作制定政策的基本范式。我国学术界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信任比西方学术界更普遍,货币政策还被...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迅速的蔓延到金融各个领域,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影响到全球其他国家,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萧条以及金融动荡。这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以及连锁效应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对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成因以及经验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近两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发生的那场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又开始不断被人们提起。很多人认为,几十年前的那场经济危机,是由于市场调控经济运行的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的原因,要避免这类危机发生,必须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从港口到贸易到旅游再到金融,只有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迪拜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荒漠小镇,迅速成长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是海湾地区的贸易、航运、信息和金融中心,也是世界级的购物天堂,更是展示顶级奢华的旅游胜地。迪拜经济一度被誉为中东石油经济...
题目:化工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与建议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坚定信念,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二、强化安全,确保生产安全、稳定、满负荷运行三、从严控制,积极加强内部管理四、重视科研,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五、灵活机动,不断深化经营管理六、提升素质...
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物资源和金融资源在国际间实现了优化配置,但是随着金融深化程度的加深,各国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致使金融风险更易爆发和传染。纵观近些年的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其影响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地增强。金融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