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运用辩证论治和治未病理念诊治小中风

来源:未知 作者:7号编辑
发布于:2014-06-28 共2448字
论文摘要

  中风系危急重症,其来势凶猛,卒倒暴仆,不省人事;如疾风暴雨,风驰电掣,不可少缓须臾。其后果严重,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假如在中风之前,能够及早发现中风之兆且能未病先防,即治未病;则可消除隐患,阻止病情发展,降低中风风险。中医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有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独有的整体观念及治未病的理念,以及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防止中风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兹讨论如下。
  
  1 小中风及中医诊疗优势
  
  小中风,亦称中风先兆,即现代医学所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生短暂的语言、运动或感觉障碍,历时几秒至数小时,无后遗症。
  
  小中风的记载首见于《杂病源流犀烛·中风》:“又有小中。小中者何?其风之中人,不至入脏腑、血脉之甚,止及手足者是也”。《证治汇补·中风》对中风先兆作了描述:“平人手足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医学衷中参西录》亦云:“不知凡病之来,皆予有朕兆,至脑充血(中风),其朕兆之发现实较他证尤为显著,且有在数月或数年之前,而朕兆即发露者。”可见小中风之发作,有演变为中风的可能。从小中风到中风,是个由小到大,由轻变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加强对小中风证候的重视和防治,是中风病防治中力争防微杜渐,降低中风死亡率、减少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由于小中风无统一诊断标准,所以中医诊疗有显著优势。因中医以人为本、整体观念及系统的证候学的医学模式。诸病于内,必形于外,见微知著,知外而揣内;善于从现象到本质的观察和研究。在西医未能确诊之前,即可及早发现中风先兆。其独特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和治未病的优势,以及方便、个性化、丰富多彩的传统疗法,便于及时治疗小中风。
  
  2 及早发现小中风
  
  2.1 病因病机
  
  小中风的形成是因体质、起居、饮食、情志等长期失调,导致正气虚弱;风、火、痰、瘀相互为患。虚邪上扰或横窜经络,致清窍蒙蔽、经络阻塞,清阳不能升发,气血瘀阻,五官四肢失养,所致各种证候。
  
  2.2 主要证候
  
  小中风的证候特点是:突然发病,短暂发作,可自行缓解,但易于反复。因风为阳邪,主上、主外、主动。故其临床症状部位主要在头面、五官、四肢等清阳之处;病性善动而数变。如《临诊指南医案·眩晕门》:“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会,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乃肝胆之风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眩晕
  
  突然感到眩晕或摇晃不稳,甚至晕倒。
  
  朱丹溪云:“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2.2.2 头面症状
  
  时常头痛,或头痛的性质或形式和往常不同,如突然头痛难以忍受或头痛由间歇性变为持续性,由普遍性变为局限性等。《医林改错》亦云:
  
  “有头无故一阵发沉者……有头项无故一阵发直者。”或不由自主头颤,口唇麻木如有蚁行,面部肌肉瞤动或口角歪斜,时有流涎。有中风十多日前,哈欠连连者。
  
  2.2.3 神志改变
  
  神志迷蒙,整天昏昏沉沉地嗜睡。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或觉脑中昏聩,”“或睡中神魂飘荡”。或顽固失眠,心烦不宁,多健忘。在智力和个性方面,突然一反常态,丧失了正常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医林改错》云:“有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者,有忽然说话少头无尾,语无伦次者。”
  
  2.2.4 耳目改变
  
  即耳不聪目不明。如耳鸣、耳胀或耳聋。视物模糊或短暂歧视或一过性眼前黑蒙。《医林改错》云:“未得半身不遂以前……有无故一阵眼睛发热者,有眼前见旋风者”。
  
  2.2.5 肢体麻木
  
  一侧肢体突感麻木不仁,软弱无力,不能移步握物。尤其一侧手指麻木更为常见。《卫生宝鉴》云:“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
  
  2.2.6 胃脘部症状
  
  胃中常常有气上冲或阻塞不适感,或时有气从下焦上行作恶逆,泛泛欲吐。或头重脚轻,如踩棉絮,欲旋仆。
  
  2.2.7 舌强言謇
  
  突然舌胀僵硬或歪向一侧,出现暂时性说话困难或含糊不清。
  
  2.2.8 脉象
  
  脉弦硬而长,大于常人数倍,而毫无缓和之意,或寸盛尺虚。
  
  临床结合患者家族史、遗传史、既往史、体质、年龄、性格、生活习惯等,全面分析。密切关注患者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必要时做心脏及颈动脉B超、头颅CT或MRI等,以早期防范高危因素。
  
  3 辨证治疗
  
  笔者临床分以下四个类型3.1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治宜平肝熄风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30g,代赭石(均先煎)30g,黄芩12g,夏枯草12g,桑寄生15g,牛膝18g,夜交藤24g,菊花12g。
  
  3.2 肾精不足型
  
  症见眩晕而神疲健忘,脱发,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失眠多梦,视物不清,舌红苔少,脉细无力。治宜填精补肾。左归饮加减:熟地黄24g,山药15g,山茱萸12g,菟丝子12g,枸杞子15g,鹿角胶10g,龟板胶(均烊化)15g,牛膝18g,女贞子15g,旱莲草12g。
  
  3.3 气虚痰湿型
  
  症见神疲体胖,面色萎黄或虚浮,眩晕头沉,少食多寐,脘痞胸闷,痰多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脉虚濡。治宜补气化痰。四君子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党参、茯苓、黄芪、泽泻各15g,白术12g,天麻、半夏、陈皮各9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3.4 风痰瘀阻经络型
  
  症见眩晕,头痛头颤,口唇肢体麻木,筋剔肉瞤,舌强言謇,甚至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熄风化痰活血通络。解语丹加减:白附子、全虫、胆南星各6g,天麻、钩藤各12g,地龙9g,石菖蒲、远志、桃仁各10g,龙骨、牡蛎各20g。
  
  4 案例
  
  刘某某,男,51岁,2010年12月8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八年,偶有头晕头痛,遇事烦躁易怒。12月7日与人发生争执,情绪过激,突感天旋地转,右侧肢体麻木,语言含糊不清,约10分钟症状消失。当晚重复发作三次,于次日来诊。查:面红目赤,坐卧不安,舌暗红苔黄,脉弦滑数。血压165/110mmHg,其他辅助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辨证属肝阳上亢,治宜平肝熄风潜阳,佐以凉血活血。天麻钩藤饮加牡丹皮10g,丹参、益母草各12g。每日1剂,连服二周,再未发作,血压亦稳定在135~145/85~90mmHg之间。嘱观察、控制血压,慎起居,调情志。间服上方,追访半年,未见复发。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神经病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