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

摄影中的视觉形式美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01 共802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3 摄影中的形式美应用

  形式美是摄影作品中的应用内容所要传达的构成方式,是一种摄影画面语言。在摄影画面构成中又分为视觉形式美和内涵形式美。摄影画面的视觉形式美由造型因素光线、色彩、线条、形状和肌理组合而成,与视觉形式相关;摄影画面的内涵形式美是一种内部逻辑关系的表现,与内涵形式相关。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将这两种形式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画面有机统一的目的。最后通过综合阐述形式美在摄影视觉中的应用,形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对摄影的表现产生深刻影响。

  3.1 摄影中的视觉形式美应用。

  与视觉形式相关的摄影形式美,属于摄影的外在形式,也属于摄影的感性形式,是摄影实践中所运用和调动一切物质成分所带来的视觉美。在摄影创作时所调动的物质形式非常多,但还是以影像的物质构成为主,最终构成摄影形式美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色彩、影调、黑白、和线条等。

  3.1.1 色彩美。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作为视觉形式的物质媒介与形式美的重要组成,色彩与其它的物质形式一样,是艺术家表达情感、沟通自然的重要手段。彩色摄影技术的发明是摄影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创新,它使得人类记录生活的方式变得更真实更丰富,由于人类的视觉感受对色彩最敏感,所以色彩所产生的美感也是最直接和最强烈的。色彩作为摄影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应用价值与美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掌握色彩的特性与色彩的表现方式,更进一步探索色彩在形式美中的应用与表现。

  3.1.1.1 色彩的空间造型能力。

  在摄影视觉形式中,色彩拥有独特的空间造型能力和情感表现作用。它能够支撑画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色彩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另一个是由人类的视觉感知与色彩的相互作用产生。在光线与人眼的共同作用下,人们能够看到一切色彩,这些色彩都具有基本的色彩构成:明度、纯度和色相。

  色彩在环境中通过视觉混合现象,以及色调差异和色相对比等方式,使其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空间变化。色彩的空间造型能力主要是通过色相对比、冷暖对比、明暗对比、补色对比和面积对比来实现。

  色相对比。是在人类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色彩对比,色相对比是色彩对比中最简单的对比形式。色相即色彩的相貌,如红、黄、蓝、绿等各自都有自己的色彩属性,色相对比是因色相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这些高纯的的色彩,一般很少会出现在摄影画面中,而且出现时会随着光线的明暗而变化,但在绘画与设计领域,经过艺术家与设计师们的创作与设计,能获得最明确的色相对比和最稳定的色彩结构。色相对比具有非常强烈的特点,同类色、邻近色为弱对比,对比色、互补色直接为强对比。在绘画艺术家中,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将红、黄、蓝三原色设置在画布上严谨的方格子中,通过控制这些色彩的色相大小与方向,创造出稳定的色彩视觉效果。在摄影中,也可以利用画面的构成,通过对色彩中色相面积大小的控制,以求达到稳定的色彩平衡的视觉效果。这幅照片中,色相对比非常强烈,红色、黄色、绿色以及蓝色的明度、饱和度都特别高,但在一个蓝色天空的背景下,色彩之间的对比搭配在画面上并不冲突,反而显得自然和谐。

  冷暖对比。冷暖对比从属于明暗对比、色相对比、互补色对比等色彩对比形式,它可以使摄影画面效果非常清晰,并且在画面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也可以在使用时加以限制而被削弱。冷色和暖色都是色彩感觉,对比色是人的视觉感官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视网膜对色彩的平衡作用。在色环中属于两个极端的对比蓝绿--橙红,靠近青、蓝、紫的一端为冷色,靠近红、橙、黄的一端为暖色。在视觉感受上,暖色具有前进感,冷色给人以后退感,无论是在绘画还是摄影中,冷暖对比在色彩结构中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力是最大的。

  图 3‐2 的作品名称为《冰与火》,是南非摄影师米切尔克罗格(Mitchell Krog)拍摄的作品,他拍摄雷电照片近 20 年,从小就对南非大草原的巨大雷电现象很着迷。他说:"我这幅《冰与火》的作品是我妻子在准备晚饭的时候,突然听到雷声,我抓起相机就往外跑,只看见闪电从天空直击地面,引发了草原大火,把整个天空都渲染成了美丽的橙色,我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切。"这幅照片是典型的冷暖色对比,橙红色的火苗与蓝紫色的闪电出现在同一画面中,使得画面充满了不可思议色彩冲突。

  明暗对比。第一个方面描述的是一个画面中,亮部与暗部之间的相互关系,明暗对比的形成是由于不同光线照射的结果;第二个方面是色彩与色彩之间在色彩明度上的对比关系,简单的说就是在摄影画面中不同颜色的深浅、明暗的变化关系。在同一个色相相同的物体上,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强度不同,物体表面色彩也不同,有着明显的明暗对比。受光面色彩鲜艳,背光面色彩深暗。

  明暗对比的高低也可以用数字来衡量,在摄影中通常用"光比"来描述。所谓光比,是指画面中高光区域与暗部区域的受光度之比,光比越大,对比越强烈;光比越小,对比越弱。不同的明暗对比反映的风格不同,高对比的画面给人感觉较硬;低对比的画面表现较柔和。在明度对比中,由于各种物体具有不同的反射光线,所产生的色彩明暗强弱也不同,其中蓝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为中间明度,黄色明度最高。从摄影的角度来看,明度与光照有关,对色彩明度的把握,是人们进一步了解被摄体明暗关系,色彩关系的重要手段,在摄影中色彩的明暗对比也是表达物象的空间感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图 3‐3 中,利用明暗对比的拍摄手法,降低周围环境和荷叶的光照,突出荷花娇艳欲滴的花蕊,画面既有深度内涵,又有视觉冲击力,在摄影创作中表现突出主体常用的一种技巧。

  补色对比。在色相环上,中央圈内相对的颜色,称为互补色,每一对互补色在色相环中的位置都是相对的,如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蓝色与橙色,这是非常直接地展示互补色对比效果的三对颜色。在光学中,指的是两种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而能产生白色感觉时,这两种光线的颜色就成为互补色。它们之间的相互靠近是色彩会显得更加艳丽,对比更强。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视觉生理特性对各种光谱色的基本反应,初步认识到视觉心理需要建立一种由全部光谱色共同维持的色彩平衡,如果这种平衡由于在我光色的因素而强迫它向某一色彩方向倾斜,那么人的视觉便自动生成那些缺失的部分。

  不管是在绘画还是在摄影画面中,利用色彩互补色确立的色彩视觉平衡,可以明显提高的视觉鲜艳度。另外,两个互补色搭配所取得的最佳和谐效果取决于这两个颜色在画面中所占区域的面积大小。一对和谐的补色对比,可以充分的增加画面鲜明的视觉效果,又能稳定画面,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面积对比。是指画面中不同色块所占的比例。色块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对其在画面的表现力和对人的情感影响差异比较大。面积对比是一切色彩对比中最重要的形式因素,主要体现在各种颜色的明度对比。与面积对比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色相、纯度和明度。色彩可以组合成任意大小的色域,在研究两种或多种的色彩之间的色量比例平衡时,两种因素起来决定一种纯度色彩的作用,就是明度和面积。德国着名思想家、小说家、画家歌德,为这些明暗色调变化拟定了一些简单的数字比例:黄:橙:红:紫:蓝:绿9:8:6:3:4:6
  
  每一对补色的平衡比例如下:

  黄:紫=9:3=3:1=3/4:1/4

  蓝:橙=8:4=2:1=2/3:1/3

  红:绿=6:6=1:1=1/2:1/2

  在将这些光亮转变成为和谐色域时,要将光亮度的比例倒转。如黄色比它的补色紫色强三倍,因此黄色在画面中只占紫色色域的三分之一,才能转变为和谐色域,使画面色彩视觉感受平衡。

  即对补色的和谐色域是:

  黄:紫=1/4:3/4

  橙:蓝=1/3:2/3

  红:绿=1/2:1/2

  因而原色和间色的和谐色域如下:

  黄:橙:红:紫:蓝:绿

  3:4:6:9:8:6

  或者:

  黄:橙=3:4

  黄:红=3:6

  黄:紫=3:9

  黄:蓝=3:8

  黄:红:蓝=3:6:8

  橙:紫:绿=4:9:6

  视觉艺术中,所有的色彩都可以参照上面面积构成和谐色域。科学的应用色彩面积对比原理,会得到平衡稳定的色彩感觉。

  3.1.1.2 色彩的情感表现性。

  色彩的情感表现性是相当丰富的,在视觉传达领域,包括绘画、摄影、设计等,都能通过对色彩的表现,传递出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和对情感表达。

  在这种情感的表现性涉及到色彩的多个方面,包括象征意义、想象空间和主观表达等。人们通过色彩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该艺术家的视觉表达技巧,而且还可以通过对色彩的情感研究,探索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色彩的情感表现性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心理因素;二、文化因素;三、政治因素;四、传统因素等。

  心理因素是能唤起人们对事物颜色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与联想,属于视觉经验。文化因素是因为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如中国古代的用色中,把黄色作为皇帝专用色,而欧洲的帝王专用色是紫色。在政治领域中,色彩一样具有特殊意义,红色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代表革命,因为它是革命旗帜的颜色,而在伊斯兰国家中,国旗颜色基本上都是绿色,这是由革命历史所形成的。传统因素是由过去的工艺水平所决定的,在染色中,紫色是工艺最复杂最昂贵的,只有贵族才能使用,所以紫色是高贵神秘的象征。

  色彩的情感表现性,概括来说可以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色彩的视觉效果;第二个层次是色彩的情感效果;第三个层次是色彩的象征效果。

  色彩的视觉效果是人类面对自然界最直接的观感经验;色彩的情感效果是人们赋予色彩的某种文化特性,并不是色彩本身所具有,这种色彩会在人们的心理反应中产生对色彩的经验性的定位,这种定位就会让人产生对这类色彩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联系,继而会对这类色彩产生某种情感;色彩的象征效果是色彩表现的最高层次,这是由人们积累的生活视觉经验所形成,但这种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交汇时,就会引起人们在心理上的某种情绪。如红色代表喜庆、节日,是因为在有喜事和过节的日子里,会张灯结彩,贴红色的对联、红福字等,因此红色就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3.1.2 黑白美。

  黑白美,是指构成影像的黑白画面所引起的视觉形式美。这种摄影形式美是利用对比、夸张和调和统一等艺术创作手法对构图中的形式美规律进行强化所产生的美感。黑色与白色的单纯可视为是一种色彩的凝聚、包容和提炼。从光学的角度上来讲,白色是七彩的总和,就是所有光线集中照射在一起会形成白色;从美学的角度上讲,黑色是颜色之聚,是几种不同色彩的聚集。研究生理学得知,黑白灰能优先唤起人的视觉神经感知,所以人的眼睛对黑白灰的敏感程度远高于对色彩的敏感。正因如此,黑白摄影是一种最富有表现力的摄影形式。

  着名摄影师亚当斯(AnselAdams)的代表作《月升》。它是亚当斯在一次摄影旅途中偶然拍摄的,面对自然界的神奇景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捕捉到,处理精湛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有发现美的艺术修养,并且还需要表现美的手法。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将黑白摄影的纯白到纯黑分成十个区域,灰色层次越多,成像越细腻。

  黑白摄影的目的并不是精确的模仿现实世界,黑白摄影也不是彩色摄影的一种替代品,而是用来表现被摄体的另外一种形式。黑白摄影运用黑、白、灰的表现形式,对大自然五彩斑斓的色彩进行提炼、压缩,对形体、质感和影调等进行更有感染力的表现。黑白摄影具有五种基本形式要素:形状、面积、深浅、虚实和肌理。

  第一、形状,是指特定事物的一种存在或表现形式。摄影画面中存在自然形态、抽象形态和几何形态。自然形态有树叶、花瓣、蝴蝶等,抽象形态有变形夸张的图案,几何形态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各种形状都具有种种矛盾关系,如运动与静止、高速与平缓、张力与内敛、刚与柔等等。这些对比强烈的矛盾关系关系,经常应用在对形式美的表现中。比如形状大、速度快的物体具有较大的视觉与心理张力,张力大小是测定形状刺激知觉和心理强度的依据;而面积较小、速度较慢的另一方面则相反,张力较弱,给人心理舒缓、柔顺之感;介于二者之间的则为中和、平静。那么决定视觉和心理张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我国着名版画家赵经寰认为:"主要是形状中所具有的尖角的有无与大小及它们给人的'刺痛感'、'方向感'及其程度。锥状与锐角三角形角度最小,最具刺痛感与方向感,因而张力最大;正三角形与正方形的角较大,刺痛感与方向感较小因而张力较大;圆形椭圆形因没有尖角,缺乏刺痛感与方向感,因而张力最小,具有柔顺感;介于角与圆之间的形状,则具有平均的张力。"这种规律是构成形式美的基本元素,可以直接应用在摄影画面中,利用形状的构成,增强画面的张力。

  第二、面积,是指对一个平面区域内的表面多少数量单位的测量。面积的比例大小在黑白作品各要素中具有突出的价值。在摄影画面中,可以利用不同材料组成的黑白色块,通过面积的对比形成独特的画面。面积不同的色块对比能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一般情况下,视觉的焦点总会停留在大小适中、独立而突出的面积上,很难停留在很大或者很小及成组存在的面积上。通常大面积色块用于衬托和凸显适中面积的色块,也有用小面积成组的小色块来衬托、凸显出适中面积色块。

  第三、深浅,在黑白摄影中是指黑白灰色调的层次。在摄影中综合成三类,即黑、白、灰。黑色用于稳定画面结构,灰色用于突出画面细节,白色用于提炼画面重点。黑白灰中各个色彩所分布的面积将确定画面的基调,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小节 3.13 影调中来分析。

  第四、虚实,是摄影中的一种对比形式,主要是利用光学镜头的造型特征,控制景深范围,使画面有虚有实。虚,在摄影技术中指焦点不实,影像模糊不清;实,指清晰的图形,画面中清楚的地方。同时,虚实也是视觉感受的基本规律,人的眼球本身就有自动调整对焦的功能。当我们看近处物体时,对焦点在近处物体上,远处的景物是模糊的,就相当与绘画里面的近实远虚;当焦点在亮部时,暗部会变虚;当焦点在画面中心点时,则四周会变虚。在摄影画面中也同理。但在摄影中,画面的虚实变化跟景深有关系,受到景深的影响。而景深是受光圈的影响,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此外,摄影画面中的虚实变化还会受到焦距长短、机位移动和快慢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第五、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通俗来讲就是物体表面各种粗糙平滑、高低起伏的纹路变化。肌理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界中各种物体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它们是构成视觉形象最基本的要素。物体表层的肌理,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如平滑、坚硬、柔软和薄脆等,这些表层的纹理变化,就形成了一种客观的自然形态,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并不是所有的肌理都是美丽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光线下,利用特定的表现方式,才能呈现出某种物体特有的美感。在摄影创作中,将这些自然肌理通过恰当的表现手段,转化为唯美的摄影画面。罗丹曾说过:艺术家所见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深思的。正是那些普通的景物,通过艺术家的创作与表达,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这种载体使艺术家的审美理念、精神追求找到了抒发的依托。

  3.1.3 影调美。

  影调是摄影形式美的构成基本要素之一,是景物中的明暗关系表现在影像画面上的明暗层次。摄影中的影调,指画面中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中的色相明暗对比等之间的关系。利用光影中的变化构成画面在视觉上的节奏与韵律感,可以让观众能感受到光线的流动与变化,也是体现摄影画面中线条、形状和色彩等元素的重要手段,最终通过影调的营造而创作出精彩的摄影作品。

  大自然中的颜色都具有三个主要特征:色彩的明度、色调以及饱和度。在黑白摄影中,面对镜头前五彩缤纷的色彩,最终反映在黑白照片上只剩下三个色阶,即黑白灰。黑白照片只保留光线照射物体的明亮度,缺失了色彩的色相和饱和度,形成明暗层次。彩色照片中,既具有黑白照片的明暗层次,又具有色相和饱和度,由此,可以分为彩色影调和黑白影调两种情况来讨论。

  彩色影调,指彩色照片中物体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总体倾向。色彩对画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气氛的表现、信息的传达和气氛的渲染等。影响画面色彩影调的因素比较多,除了色彩明度和饱和度外,还有光线的色温、面积的大小、冷暖的对比等多方面因素。通常,影调的形成,是由画面中面积最大的色块所决定,面积越大所占优势越明显,并且可以构成画面的主调。在主调被明确后,在依次按色块大小排列其他色彩。如果画面色彩关系中体量差别不大,而且在色相环中相距较远,是对比强烈的互补色,那么此类色调的构成,就比较复杂,只能寻找出某种共性,再构成画面的调子。

  黑白影调,是指黑白照片画面中的影像明度关系所构成的总体倾向。如果把黑白照片中的影调从白到黑分成 10 个层次的话,其中 0 度表示白色,10 度表示黑色,物体受到光照后,由于受光面的不同而会形成不同的黑白影调,其中在白与黑之间,形成不同层次的灰色。在将这些等级划分为三段,0 至则是高明度区域;4 至 6 是中明度区域;7 至 10 则是低明度区域。明度对比在 3个色阶之内,成为低对比;3 至 5 个色阶之内,成为中对比度;明度对比在 5个色阶以上者,则是高对比度。不同的对比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比如低对比度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中间对比度给人稳重、舒适的感觉;高对比度给人明朗、强烈的感觉。在黑白摄影中,组织和应用不同的调子,可以构成不同的画面效果。

  黑白照片的基调通常可以概括为低调、中间调和高调,如图 3‐5、图 3‐6、图 3‐7. 低调是指画面颜色中的黑色或者黑灰色所占面积较大的照片。低调的照片能给人神秘、肃穆、庄重和力量等视觉感受。中间调是由各种不同的灰色色阶为主组成的影调,又称灰色调。中间调是摄影画面较为常见,虽然在表现力上缺少视觉冲击力,但适合于各类题材,画面贴近生活,在新闻摄影和旅游摄影中经常用到。高调是由白色与浅灰在画面中占绝大面积的照片。高调的照片在视觉上给人轻盈、明快、宁静、淡雅和舒适的感受。黑、白、灰构成了摄影的作品的影调美,他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每一幅黑白摄影照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体与背景的多重对比关系,如大小、明暗、远近等相互呼应的关系。通过这些对比、呼应、平衡等关系,最终构成了摄影作品中的形式美。

  3.1.4 线条。

  在几何学上,线条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它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

  每个物体都存在着自己的外轮廓线,通过一定线条的组合,就能让人们联想到某种事物的形态或运动的轨迹。在造型艺术中,线条是其表现形式的灵魂,因为线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

  在摄影画面中,利用构图、光线、色彩等手段,如图 4‐8,突出表现出不同物体的外部轮廓,达到清晰简洁的视觉形象。

  线条在摄影视觉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线条是摄影视觉语言中重要的造型手段。线条通过对主题、配体和背景的刻画,形成不同的空间感、质感和体量感,用于展现画面的整体结构和塑造画面的整体形象。线条是由于光照在各种物体上而产生的轮廓线,并不存在于客观实体中。线条作为造型手段,能够直接地表现客观形象,指示空间的存在,形成新的结构空间,更有利于突出主体的形状、形象和姿态。

  第二,线条是形式美感产生的源泉。线条是最基本的视觉造型语言和最直接的表现手段。线条有直线、斜线、曲线等,不同的线条排列都能产生一样的视觉感受。在画面中,线条的重复排列能形成视觉上的节奏感,在此基础上的疏密变化能够产生韵律感。又如曲线的作用,曲线是最优美的线条,生动活泼,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线条,极富韵律感,在人的视觉上会追随曲线而流动。因此,利用不同线条的排列组合的对比关系,能产生视觉上最基础的形式美感。

  第三,线条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性。线条总的来分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

  如图 3‐9 中所见,直线可分成垂直线、水平线和斜线等,曲线可以分为有规则曲线和无规则曲线。垂直线可以促使视线上下移动,可以表现高耸的感觉,通常在对城市建筑的拍摄和人像拍摄中表现明显。水平线会导致视线左右移动,产生舒展、延伸的视觉效果,通常应用于风光摄影中对水面和地平线的拍摄。

  斜线会导致视线的扩展,产生不稳定感,同时也富有动感,适合表现体育活动、舞蹈动作等需要强化画面结构变化的作品。曲线会改变人们的视线方向,引导视线的发展,可以强调画面的纵深感和动感。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摄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