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农产品出口
农产品出口的定义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农业产品通过各种正当的途径(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企业或者政府)来到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从而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或者货币的形式。一般来说,出口分为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两种类型,而农产品出口一般都是指有形的产品,其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赚取更高的利润。
2.1.2 农产品外贸
农产品外贸又叫国际贸易或者进出口,其定义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通过向其他的国家或者地区进行农产品方面的交易。农产品外贸一般包括农产品的出口和进口,农产品出口的定义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农业产品通过各种正当的途径(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企业或者政府)来到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从而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或者货币的形式;农产品进口则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以货币的形式或者农产品的交换的形式向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来交换其农产品或者服务农产品外贸的进行不仅仅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而且对于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同样有利,农产品的外贸代表的是一种商品经济在全球市场上的交换,这种交换不限于地区而进行,让那些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者地区得到一定的发展。一般来说,在国际市场上充当国际货币职能的货币只能是黄金和白银;正是黄金和白银这种被世界各国国家和地区广泛接受的物品来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国际贸易菜得以顺利进行。
农产品外贸的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扩展到了世界各国地区,将世界各个地区都紧密的联系起来,成为世界意义上的商品交换,从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世界各个地区都充分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参与世界市场的分工和协作,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进行。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在农产品外贸中,比较优势理论是国家贸易进行的基础性理论。比较优势是在社会化产业分工和外贸交易的过程中产生,通常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总有当地特色的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许不如其他国家,但是通过交换的形式能够形成自己独有的相对优势。比较优势理论从 Adam Smith 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开始发展到现在大致经过了四个历程。
Adam Smith 和 David Ricardo 分别提出了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的概念。1)Adam Smith 提出,经济活动的各个参与者都是受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达成而进行商品的交换,但是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客观上的促进和发展作用,使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达到了共赢的局面。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参与者都是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参与社会生产,从事社会生产中的某个环节,然后进行交换和优势互补,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当这种交换和优势互补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时,而是扩展到了全球,达到了全球性的交换和分工,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但是,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决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没有特别的优势而参与国际交易或者分工的问题。
2)David Ricardo 提出了相对优势的概念,他提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但是在总体中的一部分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一般来说在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其生产成本会相对较低,这就是相对优势。
其区别于绝对优势的优势在于,尽管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生产总成本高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但是形成生产总成本的组成成本部分总有一些自己的优势,所以把整个生产进行拆解进行分工,该国家或者地区从事该部分的分工,就能够使整个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3)E.F.Heckscher 和 B.G.Ohlin 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生产要素不一样,各个生产品的生产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而各个国家或者地区出口当地比较丰富的要素,而进口当地比较缺乏的要素。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各个地区生产不同商品的各个生产成本不一样的问题。
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变。正式因为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就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创新。比如,针对当前国际贸易的新形势,有专家学者就提出了人力、技术、生产周期等各个方面都对产品外贸产生了很大影响。PaulR.Krllgman认为比较优势理论还应该在当今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添入规模化生产和产品差异化表现等多种新变化。从事比较优势新理论的专家学者认为:1、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优势是基于比较优势而进行的,该国家或者地区一定是其在人力、资本或者技术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2、尽管国家之间的技术水平或者劳动生产率类似,但是因为其实际条件不一样,国家之间的生产产品仍然存在很大差异。3、基于比较优势而进行的国际贸易可以和基于产业不一样而进行的国家内部贸易共同发展。
2.2.2 新贸易理论
从事新贸易理论的专家学者为了对于新经济条件发展下新的贸易形势进行研究,进行了非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外贸的产生是因为边际成本递减和边际收益增加而不仅仅是因为比较优势的存在。这种新的外贸理论让我们传统的外贸思想得到了触动,我们进行了资源条件外的国际贸易的思考。新贸易理论认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贸发展除了比较优势之外还是存在很多地方的差距。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能够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生产量。
2.2.3 竞争优势理论
产品差异化的表现实际上是竞争优势不同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产品的竞争优势可言通过人力、资本、技术的不同而达到;而通过规模化生产、差别化管理业也能够产生产品的差异化表现,从而形成产品的竞争优势。产品的差异化表现能够表明其产品的竞争优势,能够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加收入。而且这种产品差异一般情况下都代表自己产品的优势和特点,是自己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标志。
产品优势的持续保持可以通过企业的不断研究和开发来进行,所以良好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对于保持竞争优势特别重要。而 Michael Porte 在企业的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Michael Porter 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有五个方面的表现:1、产业竞争者;2、产业的潜在进入者;3、产业产品的替代者 4、产业产品资源的提供者;5、产业产品的买主。影响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第一、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第二、影响产品制造的各种需求,包括国内需求、国内需求、各种需求的具体要求;第三、参与产品制造的上游和下游,包括上游的资源、研发和下游的售后、市场等等;第四、产品制造商的市场营销、企业的目标、文化等软实力。在除了波特提出了影响竞争力的四种要素之外,还有专家学者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一是政府因素,企业的生产活动不得不在政府提供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政府的各种行为能够深刻的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从而对企业的竞争进行影响。二是突发状况,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肯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突发状况的出现和突发状况的解决措施对于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Michael Porter 从成本、差异和集中三个角度来提出增加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手段。成本就是企业利用各种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造成企业价格低于同类的竞争品价格,形成价格优势。差异就是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来使生产的产品区别于其他生产产品,形成独有的产品体验和用户体验,从而形成独有的不可复制的竞争力。差异是指企业可以针对特有的目标市场形成特有的企业目标群,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的开发与制造,从而使企业产品形成独有的竞争优势。而企业从事生产的各个活动可以用一个概念就是“价值链”来表示,企业的开发设计、产品制造、市场营销到最后的售后服务都是在这个价值链上。企业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中游的制造商和下游的消费者都用这个价值链来联系,同时这个价值链也是企业产品增值模式,产品的每一步都是产品价值增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