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

2014年泰国经济与商业环境风险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14 共5590字
论文标题

  经济风险

  2012年泰国洪水后的重建工作使其经济增长一度有所恢复,但此后由于国内需求疲弱,泰国经济增长再度减缓。中长期来看,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分歧则是泰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增长波动性明显。泰国近年来宏观经济运行呈现明显波动性。2011年,泰国爆发50年来罕见的特大洪灾,当年的经济增长仅有0.1%。2012年在泰国开始大规模灾后重建工作,在政府财政支出的刺激下,经济增速恢复到6.5%。2013年,泰国国内需求疲弱,出口增速放缓,固定资本投资也大幅下降,加上年底政治危机带来冲击,全年泰国经济增长呈现颓势,全年实际GDP增长2.9%。2014年以来,泰国国内局势并未根本改观,军事政变又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使得未来一段时间内泰国经济增长形势并不乐观。

  人均GDP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持续上升,2013年预计达到5780美元。然而,受到2013年底开始的政局动荡影响,人均GDP在2014年可能会出现小幅回落。通货膨胀水平温和。泰国通货膨胀受国际原油和粮食价格影响较大。

  2012年,尽管政府将最低工资水平提高约40%,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消费,但在全球需求不振的大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乏力,加上泰国政府出台调控措施避免生活必需品大幅上涨,泰国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3.0%。2013年,由于泰国国内消费疲软,消费者信心受到政治动荡等打击,泰国通货膨胀水平进一步降至2.2%。未来一段时间,泰国物价水平则有可能回升,一方面是由于泰国食品价格非常容易受到气候因素影响而升高;另一方面,泰国对酒精饮料的征税预计会使得酒精饮料价格升高7%~15%,也可能对物价水平造成一定影响。

  失业水平较低。金融危机以来,泰国总体仍保持增长态势,加上近年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推行,使得失业率不断下降,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2013年泰国登记失业率仅为0.7%,同2012年持平。

  金融体系

  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但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有限。2013年,由于经济增长趋缓,以及通货膨胀压力减弱,泰国央行将政策利率调低50个基点至2.25%。在2014年3月的货币会议上,泰国央行再次降低政策利率25个基点,至2.0%,旨在帮助经济度过因政局紧张而导致的危机。在许多新兴经济体央行为缓解贬值压力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泰国央行希望通过泰铢的软化来刺激经济增长。鉴于短期经济前景的严峻性,泰国有可能在2015年初之前维持目前的宽松政策。不过,在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泰国央行为避免泰铢过度贬值,并没有太多的政策空间来继续推行宽松政策。因此,除非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否则泰国央行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中资企业当地融资困难。泰国继续执行2010~2014年金融改革规划第二期,减轻机构的运营成本,鼓励机构间竞争,加强金融体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促进资本市场开放,泰国央行推行《资本账户自由化方案》,在2013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允许个人境外投资;允许机构和零售投资商在管理当局设定的上限以内投资外国证券和衍生产品;居民对外国实体进行支付,可在国内的金融机构开设外币存款账户等。2013年,泰国银行系统表现良好,贷款增长11%,坏账率为2.2%。在融资方面,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原则上享受同等待遇。然而,中国目前在泰国企业由于投资额小、固定资产少,在当地银行融资比较困难。目前中资金融机构已经和泰国银行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来解决中资企业融资困难问题。

  财政状况财政赤字下降。2013年,由于消费税、国企收入以及特许权收入快速增长,泰国财政收入增长超出预期。

  同时,随着灾后重建工作顺利推进,对财政冲击逐渐减退,财政开支有所减少,使得2013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下降至2.4%,比上年下降两个百分点。2014年,由于政治等因素,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和拨付遭受拖延,政府开支可能大幅低于目标。收入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导致税收收入的下降,因此从整体看,2014年政府预算占GDP的比重可能会继续下降,预计为2.2%。

  民粹运动常态化。泰国正处于第11个五年发展计划之中(2012~2016年),其目标是发展充足型经济,将民众放于发展的中心,实现均衡性增长。泰国财政政策的特点是政府通过政府预算或预算外融资的方式,频繁使用财政刺激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以此来吸引外国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对贫困人群提供财政资助、为特定人群提供补贴和各种转移支付。

  类似的举措包括对首次购车提供税收优惠和大米收购价格补贴等。尽管这些举措的经济效应值得质疑,因为补贴和税收优惠等临时性措施来提高收入并不能解决泰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但泰国政坛为赢得民众的支持率,类似举措已经常态化。

  国际收支国际资本流动、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及本国政治局势导致泰铢大幅波动。2013年初,资本大幅流入泰国股票和债券市场,导致泰铢升值。2013年4月19日,泰铢兑美元达到28.61的高位,同2012年底相比升值7%。之后,泰铢虽然进入贬值通道,但整体来看,泰铢兑美元在2013年仍升值1.2%。2014年,由于泰国政局持续动荡,以及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等原因,资本将继续大幅流出,对泰铢形成压力,预计2014年泰铢将继续贬值,幅度可能在5.6%左右。

  经常账户逆差扩大。2013年,由于外部需求下滑、部分农产品出口价格下降,泰国商品贸易出口下降,贸易顺差减少,收入和转移支付逆差增加,主要原因是汽车产业利润和红利汇出。因此,泰国2013年经常账户逆差有所扩大,占GDP比重增至0.9%,比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2014年,泰国经常账户有望转为顺差,主要原因:一是海外需求的改善带来出口快速增长,二是国内需求疲弱导致进口下降。

  国际储备充足。截至2013年底,泰国国际储备为1672.9亿美元,可支持7.3个月的进口用汇需求,是短期外债的2.9倍。充足的国际储备能够很好满足进口用汇需求,保障短期外债偿付,也能够应对外国资本流动的冲击。然而,如果泰国政局继续动荡,国家经常账目持续亏损,并导致外资大幅撤离,可能会对泰国国际储备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主权债务

  政治动荡对信用评级产生消极影响。2014年的泰国主权信用评级状况基本稳定。2013年3月,惠誉将泰国的信用评级从之前的B B B提高至BBB+,并带有稳定的展望评价。穆迪对泰国的信用评级一直维持在Baa1的稳定水平。2014年6月,穆迪再次确认泰国维持Baa1稳定的评级,认为该国债务状况良好,可以承受经济的周期性压力以及经常性的政治动荡。标普对泰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2012年12月再次确认了其BBB+的评级,认为其政府较轻的债务负担和货币政策信誉足以平衡其经济增速下滑和政治不确定带来的负面影响。2014年以来,由于政治动荡程度加深,穆迪、惠誉和标普都对泰国提出警告,如果政治局势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2014年泰国经济增长恐难达到预期,届时将面临调低信用等级的风险。

  短期债务比例过高,偿付能力较有保障。泰国近年来的债务结构有所变化,短期债务占外债总额的比例由2008年31%逐步提升至2013年的46.6%。从短期外债占国际储备的比例来看,近年来同样呈上涨趋势,由2008年的18.4%增长至2013的33.1%,已达到国际储备的三分之一。考虑到泰国充足的国际储备、外债和债务利息偿付的负担较轻、金融体系相对稳定,以及泰国一贯良好的债务偿付记录,泰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偿付能力仍能够得到很好保障。

  公共外债总体呈增长趋势。从公共外债的绝对水平来看,近年来泰国公共外债规模呈增长趋势。2013年公共外债略有回落,规模为302亿美元,占GDP比重降至7.8%。从外债规模看,泰国具备较好的偿付能力,但如果政治混乱局面持续导致主权信用调降,会导致泰国的借贷成本增加。

  双边经贸

  中国长期逆差,钢铁产品成为贸易摩擦高发区。中泰双边经贸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1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泰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其第一大出口贸易国和第二大进口贸易国。全年两国贸易额达到745.5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310.5亿美元,中国自泰国进口435亿美元,中国有124.5亿美元的逆差。泰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以橡胶及其制品、机械设备、塑料及其制品、有机化学品和电子电器产品为主;泰国从中国进口以机电产品、钢铁和钢铁制品为主。中国同泰国的贸易往来中,中国持续贸易逆差,逆差主要来自钢铁、车辆及其附件、家具寝具和钢铁制品。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泰国钢材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日本、中国和韩国是泰国前三大钢材进口国。近期,泰国钢材市场的贸易摩擦有所增加,对从中国进口的冷轧碳钢卷材和非卷材、合金高碳线材、高碳钢盘条等征收数额不等的反倾销税。双边投资近年来也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中国向泰国直接投资已经达到27.1亿美元,泰国对中国投资截至2012年底也达到了21.3亿美元。

  中泰政府合作紧密。2012年,中泰两国将双边关系由战略性合作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应邀至泰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在曼谷发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以进一步发展中泰关系,加强在政治、经贸投资和金融、防务安全、文教和旅游、科技创新、能源、海洋、国际和地区合作等多领域的合作,希望到2015年实现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的目标。泰中罗勇工业园是中国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主要吸引汽配、机械、家电等中国企业,截至2014年初,合作区已有53家中资企业人驻。

  风险展望

  从上述宏观经济、金融体系、财政状况、国际收支、主权债务和双边经贸六个方面来看,洪灾后的泰国宏观经济发展环境良好,经济取得较快恢复性增长。然而,持续的政治动荡对泰国的消费者信心、投资者信心带来负面影响,成为未来泰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

  商业环境风险税收体系

  税收体系

  完善,税收结构相对简单。泰国目前的直接税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石油天然气企业所得税三种;间接税和其它税种有特别营业税、增值税、预扣所得税、印花税、关税、社会保险税、消费税、房地产税等。泰国并未征收资本利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税务厅依照《税法典》实施征税和管理职能。外国公司和外国人与泰国公司和泰国人一样同等纳税。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14年营商环境指数中的缴纳税款这一分项指标,泰国在189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70位,比2013年排名大幅提高了27位。

  投资便利性泰国对外资持鼓励态度,其在东盟所处的地位也使得其成为受外资青睐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营商环境报告,泰国排名第18位(在东南亚排名第5位),联合国贸发组织将泰国视为全球排位第八位的最具吸引力的经济体。

  政治不确定性影响投资者信心,可能导致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减少。金融危机以来,泰国FDI基本呈上升趋势,2013年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28亿美元占GDP比重为3.3%。其中以服务业、交通业和公共事业项目居多。2014年以来,泰国持续的政治动荡对外国投资形势带来负面影响,据统计,2014年1月~4月,泰国投资申请额比2013年早些时候下降13%,全年预计会有20%,左右的降幅。

  泰国有望出台新的投资促进政策。通过投资委员会,泰国对投资者提供一系列的投资优惠、支持服务和进口关税减免等投资促进措施。近年来,泰国正在策划新的可持续性的投资促进政策,新的政策有望在2015年开始实施。投资促进政策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由原有的基于行业的、区域的、以税收优惠为主的投资促进,转变为有重点和特定领域的,把促进区域集聚、税收优惠和便利化措施相结合的投资促进策略。新的投资促进政策将着眼于利用投资促进重组泰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帮助泰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基础设施

  劳动力质量和数量的不足限制经济增长步伐。人口增长缓慢和平均寿命的延长将使得泰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30年,泰国总人口中约11%将超过65岁(2012年这个比率为9.5%)。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扩大移民准入会有效缓解这个问题,但目前进展缓慢。劳动力数量的限制预示着泰国在未来将处于低失业率状态。同时,泰国政府自2012年起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来提高生活水平,工资收入不断上涨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对泰国制造业部门的竞争力带来挑战。

  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泰国拥有发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交通运输以公路和航空运输为主,全国公路里程共16万公里;全国共有38个大小机场,其中国际机场有七个,曼谷是东南亚地区的航空枢纽。泰国有相对充足的水电供应,现代化的工业区更为投资者提供了全面、成熟的配套体系和一流的服务。电信业相对发达,但在互联网普及上仍有较大提高空间,全国仅有近四分之一的用户能够定期接入互联网,宽带的普及率更低,仅有3.9%。

  政治动荡影响未来基础设施投资。宪法法庭已判决价值2万亿铢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条例法案违宪。政府原先确定投资价值为1400亿铢的交通和水利管理系统基础设施项目似乎已经不太可能实现。政治局势使得2014年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和部署工作陷入停滞。

  行政效率

  政府办事效率有待提高。以世界银行2014年营商环境指数中的开办企业为例来考察泰国政府的办公效率,泰国这一指标的排名从第86位下降到第91位。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一位企业家要开办并正式运营一个工业或商业企业时,完成官方正式要求或实践中通常要求的所有手续所需的时间和费用。尽管泰国这一指标明显好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但较经合组织仍有一段距离。世界经济论坛在2014年所作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也指出,泰国行政机关的繁文缛节是影响其竞争力的负面因素。

  腐败问题严重。腐败问题在泰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均非常普遍,土地、税收、海关和公安部门腐败问题尤其严重。根据透明国际公布的2013年清廉指数,泰国在177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102位,得分为35分。在世界经济论坛所作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泰国无所不在的腐败问题严重破坏了泰国行政体系的质量,使得泰国的竞争力受到负面影响。

  风险展望

  从税收体系、投资便利性、基础设施和行政效率四个指标来看,2014年尽管泰国持续的政治动荡影响该国投资和消费信心,经济增长也受到拖累,不过,泰国经济基础面持续改善,政府致力于吸引外资,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商业环境不断改善,因此,2014年泰国的商业环境风险展望为相对稳定。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际经济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