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中韩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韩自 1992 年建交以来,两国在经贸、政治、文化交流及民间往来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两国关系在总体符合两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平稳向前发展。推进中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未来两国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两国加强政治互信的重要举措。本部分拟结合中韩当前关系的现状,从不同角度对推进中韩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唯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在推动中韩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趋利避害,对症下药,使两国整体关系迈进新阶段。
5.1 中韩经济一体化的有利因素。
5.1.1 天然睦邻的地缘关系。
纵观世界上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一体化地区,无论是以经济合作为主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国家联盟,还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程度都很高的欧洲联盟,紧密相连的区位关系是其实现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在东北亚地区,中韩两国隔海相望,目前两国之间开通的山东荣成港到韩国平泽港最近海上航线仅 102海里,每周往返中韩之间的航班达到 830 余架次。睦邻的地缘关系决定了两国天然的相互依赖性,便捷的交通也降低了两国经贸往来的成本,使得两国的产品在对方市场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此外,睦邻关系也为中韩加强政治互信提供了保障,一方面有助于推进两国互助互信的安全保障合作,另一方面在发生误解和矛盾时有助于及时磋商解决。总之,一衣带水的中韩地缘关系是推动两国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在还未形成任何区域性联盟的东北亚地区具有先导和示范性意义。
5.1.2 源远的文化沟通交流。
早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即已传入韩国,开启了中韩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沟通交流。在古代中国国力昌盛,中韩文化交流主要体现为中国对韩国的文化输出和影响,进而形成了影响整个东北亚的儒学文化圈。时值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中韩文化中某些领域的趋同性。虽然两国建交不长,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韩人民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有很多一致性。
近代,韩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东西方混合基因使得韩国文化个性突出,灿烂卓著;而中国在继承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也逐渐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因此在文化领域,中韩既有共通的文化渊源,也有各自的文化特质,这既便于中韩文化的沟通交流,也凸显了中韩相互学习的必要性。
建交以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双方的文化交流一直走在前面,在学术研究、文学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韩流""汉风"已深入影响着两国人民的生活。文化交流的深入也拓展了文化产业和精神产品的发展,韩国的影视作品和创意文化在中国市场大开,中国人通过直观的产品感受独具韵味的韩国文化;孔子学院和汉语热也让更多当代韩国年轻人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发展状况,促进了双方人才的交流互通,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5.1.3 共同的政治利益共识。
在上世纪美苏冷战和意识形态分歧的背景下,中韩曾长期处于相互隔绝状态。直到两极格局被打破,双方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后双方高层多次互访,双边关系也从最初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虽然在建交后中韩在一些政治问题上出现过矛盾分歧,但双方仍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的政治利益共识,而这也必将更好的推进中韩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首先,虽然两国意识形态不同,政治制度各异,但两国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目前朝鲜半岛无核化和半岛安全关系到中韩双方的切身利益,虽然在处理问题的思路上仍有分歧,但双方对半岛和平稳定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外交方式上,两国也尽力通过磋商谈判的方式解决,避免半岛矛盾激化,促进半岛和平发展。
其次,从历史政治背景来看,中韩两国都为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国,两国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深有同感,也都有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避免战争的美好愿望,基于此,双方在东北亚地区具有安全保障合作的政治基础。尤其是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崛起,对战争责任、慰安妇、历史教科书和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的态度和行为伤害了中韩人民的感情,同时也增加了中韩双方对历史战争问题的共识,增强了中韩人民的友谊。最后,从两国建交后政治关系发展的轨迹来看,虽然不像经贸合作那样热火朝天,但总体上仍是稳步推进,中韩历届领导人都注意和重视发展与对方的关系,增进政治互信。韩国现任总统朴槿惠更是精通汉语,是典型的"知中派".因此放眼未来,中韩双方在政治领域的合作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5.1.4 互补的经贸合作关系。
自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不的断迈向深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与韩国在过往 20 多年的发展中经济互补性较强,两国加强经贸合作有助于实现双赢。首先,在经济发展阶段上,中国落后于韩国,在中韩建交时,中国才刚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内工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不完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然而此时的韩国已经通过七八十年代的黄金发展期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依靠出口拉动和国家政策的扶持,韩国已经形成了比较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经济阶段上的差距使中韩经贸合作有了共同利益点,基于中国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韩国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成倍增长。而基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人口红利提供的巨大消费市场,韩国电气、机械、电子、化工等先进技术产品和生活耐用品较快的占领了中国市场,也极大的拉动了韩国经济的发展。从中国方面来看,基于中国的农业基础和矿产资源,中国向韩国出口了大量初级产品,有效地开拓了中国产品在韩国的市场,也弥补了韩国国内在农业和资源产业发展中的瓶颈。两国经济上的互补使两国经贸合作依存度很高,双边经贸合作的积累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有人认为,随着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综合国力的提高,加之对环境资源保护力度的增加和对反垄断审查的重视,中韩未来经贸合作会有所降温,经济互补的优势不再,而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对此,本文认为,对于上述客观现象对中韩经贸关系的影响应当辩证看待。的确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客观上仍与韩国具有一定差距,短时期内贸易结构不会被打破,经贸合作依存度不会明显降低。其次,在中国以可持续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中韩经贸合作更将向纵深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各国的主流,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而是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自我的过程。中国虽然喊出了口号,但政策的落地还需要善于借鉴并付诸行动,因此,基于中韩技术水平的差距,在未来中韩经贸合作不再是单纯的货物贸易,而是货物与技术并重的经贸合作局面,一定程度上会加强中韩的经贸合作关系。最后,虽然中国加强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韩国对华的投资和中国对外初级产品的出口,但是也应当看到,环保标准的提高更有助于提高中国初级产品的质量,对于韩国这样资源困乏的刚需性国家来说,对中国产品的依存度会更高。
5.2 中韩经济一体化的不利因素。
5.2.1 经贸合作中的问题。
虽然中韩经贸合作成果显著,但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对韩国贸易额逆差严重,贸易结构不合理。这集中说明在贸易数字的背后,贸易质量和可持续性较差。
就 2014 年统计数据来看,韩国对华贸易顺差达到 898.12 亿美元。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在于,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多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则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从投资方面来看,中韩亦存在巨大逆差。虽然造成上述逆差的原因有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原因,但其中也有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阻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首先,韩国国内有较强的本土产品保护和消费倾向,在韩国市民社会和社会团体比较发达,外国商品要进入韩国首先需要通过这一关,而其较强的排外思想使很多外国产品在韩国陷于尴尬境地。加之韩国市民对中国产品始终抱有低端质差的刻板印象,这在无形中造成民间消费对贸易进口的壁垒,中国产品很难打开韩国市场。
其次,韩国政府对中国贸易保护加剧,一方面韩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例如芝麻、绿豆和大枣的配额外关税超过了 600%,大蒜的配额外关税也达到了 360%;另一方面通过反倾销调查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比如,2011年韩国对中国大蒜展开反倾销调查,打击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和对外竞争力。
5.2.2 政治互信有待加强。
中韩虽然已经进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代,但政治互信仍有待加强。首先,中朝互助合作关系对中韩互信产生不利影响。基于二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朝鲜半岛划线而制,虽然当今世界已经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半岛局势并未缓和,朝韩基于历史和意识形态以及大国操控的原因仍然存在很多矛盾。而朝鲜作为中国的北大门,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友好互助的合作关系,中国力图保持半岛和平局势的思路与韩国尽力实现半岛统一的思路也存在较大出路,因此中国在朝韩之间的微妙关系增大了韩方对中方的猜疑和不满,2010 年发生的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一度使整个半岛局势升级至战争状态,韩方对中方偏袒朝方的做法也使中韩关系遭遇寒流。在韩国方面,韩美同盟也不利于中韩政治互信的增强。美国一直妄图通过盟友韩国、日本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对中国的限制,而韩国也希望通过韩美同盟为其提供安全防卫保障。然而驻韩美军以及韩美在中国东海领域内进行的联合军事演习对中国安全和主权构成威胁。总之,基于历史原因以及第三方外交因素的干扰,中韩之间政治互信不足,政治关系的不确定性不利于两国经贸合作的持久稳定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也将是一块不小的绊脚石。
5.2.3 民族文化认知分歧。
民族文化认知分歧表现为两国对于历史文化界定的争论,其中主要涉及高句丽归属问题。为澄清历史中国于 2002 年启动了东北工程学术研究计划,其目的在于对朝鲜半岛比邻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归属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其中认定高句丽历史属于中国史,并提出了相关依据。对此学术争论问题,韩国学术界反应较大,甚至借此鼓吹中国文化霸权主义,将学术问题政治化,导致韩国民众反华情绪高涨。历史文化认同是推进两国关系的重要保障,中韩在此问题上需要慎重,虽然 2004 年中韩官方对历史问题达成口头谅解,但如何消弭历史文化上的分歧,并避免将学术问题政治化仍是中韩未来关系发展的一大问题。
5.2.4 海洋权益利用冲突。
由于中韩在黄海和东海有重叠的海洋经济专属区,因此海洋划界以及海洋权益的利用是中韩必须处理好的现实问题。应当说海洋权益问题既涉及到两国的经济关系,又涉及到两国的政治关系,目前中韩在海洋权益的核心争点在于苏岩礁的归属问题,苏岩礁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上,目前被韩国实际占领并修建了工事。对此中国认为该岛礁位于中韩专属经济区重叠区,其归属应当通过谈判解决,任何一方单方采取行动都是非法的。并且中韩对此问题具有共识,即苏岩礁不具有领土地位,双方不存在领土主权争端,因此对苏岩礁问题仍应当界定为海洋权益争议。目前,中方对韩方单方占领的行为保持克制,但海洋权益利用问题仍是围绕在中韩经贸合作间的重大问题,也成为中韩合作中的不利因素。
2.3中韩贸易比较优势及互补性分析如果两个国家的贸易互补性越强,两国加强经贸合作越有助于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而实现双赢。因此,需要定量分析中韩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达到何种程度。本文使用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具体分类方法以《国际贸易标准分...
题目: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外贸企业对策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国际电子商务的兴起二、国际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三、中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需求、突破口和战略四、中国利用国际商务促进对外贸易的策略五、结论参考文献以下是论...
原标题:基于目标满意改进的辽宁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辽宁是农产品出口大省,虽然出口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近几年受国内外不同问题和因素的影响,导致辽宁农产品出口出现了瓶颈。本文在总结了辽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辽宁农产品出口...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中非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旨在为今后中非贸易发展提供借鉴。...
一、引言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再次引发人们对全球变暖的思考。全球变暖的主要源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因而控制碳排放成为人们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措施,由此形成了国际碳金融市...
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除了部分国家豁免征收碳关税外,美国政府将对其它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一、美国碳关税政策的实质美国政府从美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以走出经济危机、实现并引领新一...
第3章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3.1发展背景2005年,中国开始根据发展国情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针对性改革,解决因为大量资本流入中国而为人民币带来的升值压力,防止大量出现短期的投机行为,维护好与对外贸易伙伴的关系,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为国...
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标准或手段,绿色贸易壁垒即现代国际贸易中,一、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或动植物健康)而实施的限制乃至禁止贸易的措施。它有另外两个别称是环境壁垒和绿色保护主义。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主要有四个:第一是有合理名义,第二是有广泛保...
第3章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及影响3.1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3.1.1物色贸易伙伴在国际贸易中物色合适的贸易伙伴至关重要。与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更加方便快捷地搜寻到理想的贸易伙伴。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中,外...
全球化以不可逆转之势广泛渗入到我们的经济生活,全球化治理成为客观需要,经贸多边机制就是实现全球化治理的平台。WTO是当今成员最多、运行体系最完备、独立执行权力最大的国际多边经贸组织。通过解析WTO的常态运行模式,能够得到国际多边经贸组织对产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