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W·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 20 世纪着名小说家、戏剧家,他的作品享誉全球,雅俗共赏。毛姆一直是一位争议不断、毁誉参半的作家,虽然他的作品在全球畅销,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但在国内外多数文学史教材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近年来我国对毛姆及其作品的研究出现了一个相对繁荣的局面,但相对于毛姆丰富的文学创作而言,国内的研究还是比较片面和单薄,多集中于毛姆长篇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如陈春生的《挣扎中的茫然--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早期的人生观》、金文兵《漂泊灵魂的自救之路--<刀锋>读后》、鲁苓《追寻自我的旅程--读<月亮与六便士>》等;关于毛姆的东方情结的研究,如冯云丽《掀起毛姆反殖民的"彩色的面纱"》、吴超平《屏风上的景致》、林培菊《他者镜像中的自我言说》、张艳花《毛姆与中国》等;关于毛姆的精神探索的研究、如王玲芳《毛姆追求精神家园的三部曲》、庞荣华的《彻悟的澄明--试论毛姆的精神探索主题》
等;关于毛姆小说的叙事特征的研究,如朱慧芳《毛姆小说叙事特征研究》等。
英国作家 J·阿尔德里奇称毛姆"醉心于人们行为中的反常现象"[2].阅读毛姆的小说,不难发现他塑造的人物的确是奇特、异常、甚至邪恶的,他笔下总游荡着一批非正常的人物,他们或特立独行不循规蹈矩,带着疯狂的激情追求着与世人完全不同的理想;或性格畸形心理变态,带着非理性的激情做出偏执古怪的行为。毛姆为何把关注点聚焦于人性的反常领域?毛姆在他的短篇小说《正常的人》及多篇随笔中提起的一件事提供了解答的线索。毛姆在医学院学医期间有件事令他印象深刻,一次,他学习解剖课,当他徒劳地寻找某一根神经却找不到时,他的老师以高超的技术在一处他没想到的地方找到了它。毛姆感到恼火,因为教科书误导了他。而他的老师却笑着说:"你得明白,正常的事情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事情。"[3]
这句话给毛姆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认为这不仅说的是解剖,也说出了人生的道理。多年过去,随着他对人性更多的了解,更进一步确信这句话的真理性。毛姆曾说"在种种最平常的外表下找出人的隐藏着的奇特之处,这让我得到了不少乐趣。我时常惊奇地在一些人身上发现他们可怕的堕落,而这些人你可以说是完全普普通通的人。
最后,我寻求正常的人就如同寻求一副艺术珍品。"[4]
由此可见,求学时的经历让毛姆对正常与反常的关系保持了敏感和兴趣,并且应用到了他对人性和人生观察上。在毛姆看来,真实的人性和生活不是通过理性就可以完全把握的,真实的人性和生活充满着偶然性、不确定性等非理性因素,因而反倒是种种反常现象成了最常见的事。毛姆曾在短篇小说《蒙特拉古勋爵》中借精神病医生的视角说出他多年来观察人性的结论:"奥德林医生由于多年来一直医治精神病人,他心里明白,在人们通常所说的精神正常与神经错乱之间,要划一条分界线是多么困难啊!他知道,人们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表面看来,他们身体健康,心智健全,你看不出他们有痴心妄想;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本分处理日常生活事务,能为自己增添荣誉,替同胞谋取利益。可是,一旦你揭下了他们在社会上为人处世的假面具,你就不仅会看到他们的内心是骇人听闻的反常,还可以看到他们有极端的奢望,不可思议的怪念头。由此,你可以称他们是精神病患者。可是,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把这一类人也关进精神病院里去,那么全世界所有的精神病院也容纳不下。"[5]
可见,在毛姆眼里,"正常的人"是不存在的,"寻找到正常的人成为一种奢望"[6],反而"非正常人物"比比皆是,而且更令毛姆感兴趣,善于观察描写人性的他因此把"非正常人物"的人性作为其关注的焦点,探索人们如何在正常的面具下隐藏他们心中反常的激情,并且从中"得到了不少乐趣".[7]
关于毛姆对人性的描写,评论界普遍承认毛姆以描写人性见长,认为他总是如临床医生般冷静客观地剖析着人性,于不经意间便能揭露人性的弱点和通病。评论界虽然注意到了毛姆着力于对人性弱点和阴暗面进行揭露,但国内少有人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仅有的几篇专门对毛姆人性描写的研究有:研究毛姆对人性善恶交错的描写特色的,如许伟燕《简论毛姆短篇小说中的人性描写特色》、韩红军《毛姆小说中的多维人性书写》,研究毛姆长篇、短篇小说人性书写的,如王鑫《毛姆短篇小说人性问题研究》、马小强《从<人生的枷锁>看人性》。更少有人从毛姆对人性的弱点关注着手,对毛姆及其作品进行研究的,仅有的几篇论文有:唐力伟《毛姆小说中之人性驱恶论》、林琳《<午餐>中人性的弱点》,且无论是对毛姆的人性描写还是对毛姆的人性弱点描写的研究都不够全面深入。更没有人专门研究毛姆笔下的一个个畸形、变态、反常的人物及其反常行为。
既然毛姆认为"非正常人物"是如此常见,并且写下了大量有关"非正常人物"的作品,那么就有必要对他笔下的"非正常人物"进行研究,以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性、反思人性的反常领域的成因,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毛姆同他的人性观。于是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毛姆笔下的"非正常人物"进行梳理分类,分析这些非正常人物的特质、成因,并利用非理性思潮中的相关理论分析他们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并以此探讨传统与现代交锋下的正常与非正常的关系。
将明治时期的日本文学时代视为尾崎红叶时代并没有丝毫夸张的成分, 时代文化的冲突与社会整体伦理观念的交替在日本明治时期被放大和突出, 也在尾崎红叶的文学作品中被细腻的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前言《一天的等待》是海明威一篇着名的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9岁的男孩儿因为不懂华氏度与摄氏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要发烧烧死了,为了不让父亲担心,默默地忍受痛苦,经历了等死的一天的折磨.海明威一直以硬汉着称,他作品中的男性也都充满阳刚之气,喜欢打...
摘要《日瓦戈医生》是一部文体优美、情感充沛的诗一样的小说。它属于一部抒情性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诗意特征。其诗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部小说既有着诗一样准确、精致的语言,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和准确去描写世界,捕捉周围的细节,也将人物...
结语李彦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围绕着女性群体,发散出各有特色的女性声音。纵观李彦的文学创作历程,其小说轻松出入加拿大及中国的文化视域,以局内人的视角勾连历史与现实情境中的两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具有十分独特的亲历性、在场性,同时也有作为局内人的自...
对于英美文学研究,界内一直予以很高的关注,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社会的快速发展影响了方方面面行行业业,对英美文学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为戏剧史上最着名的荒诞派剧作,《等待戈多》自1953年首演以来,被人们多次搬上荧幕。荧幕上的《等待戈多》大多数都是忠实于原剧作,无删减的。...
美国作家塞林格于1951年写作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一经出版,便轰动美国社会,尤其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国青少年中,引起巨大反响,一时洛阳纸贵,青年读者争相购买,小说问世五十多年以来,一版再版,掀起购买浪潮。作家塞林格从五十年代跻身美国文坛到六十年代...
作为莎士比亚最早创作的浪漫主义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色彩在更多来源上可以理解为是社会与命运的相互交织。...
关于《坟墓里的旗帜》①,至少有两件事广为人知。其一,这是一部年轻的艺术家非常想籍此扬名立万却到处碰壁投之无门的长篇。他于1927年9月29日完成该小说的创作,并信心十足地将书稿交给他前两部小说的出版商利弗赖特(Liverright)。在给后者的信中,...
西方社会关于食人族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荷马史诗,①只是,《奥德修纪》中的食人族还仅与希腊语anthropophagy一词相对应,并不具有伦理学、种族学和政治学含义。近代史上,真正令食人族词义发生本质变化的是着名航海家哥伦布。1493年,哥伦布在给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