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露德是美国华裔女作家,其父亲是苏格兰裔美国人,母亲是来自香港的华人。 虽然在美国旧金山出生,但林露德一岁时便跟随母亲来到香港,与外祖母一起生活,直到 16 岁读大学时才再次返回美国。在香港长达 16 年的生活, 使她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这一经历对她日后的生活以及写作生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到美国后,林露德发现大学教材中很少涉及有关中国的内容,在仅有的几次提及中也多为对中国以及在美华裔的负面描述,这激发了林露德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真实的中国的强烈兴趣,开启了其写作生涯,从而也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华裔作家的独特的写作内容与方式。
林露德的小说《月明珠》以顺德自梳女作为主人公,根据相关史料以及自身的想象,讲述了自梳女冲破传统与婚姻的束缚, 追求自由与个人理想的故事。
在《月明珠》中,林露德运用了一系列中国民间神话,其中“观音”与“龙”的神话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林露德在运用中国民间神话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改写。 因此,本文从林露德小说《月明珠》对中国神话的运用与改写角度出发,探讨其小说中中国神话的作用与独特性。
一、“龙追逐月明珠”与新的象征性和独特内涵
林露德的第三部小说以“月明珠”命名,对于这样一部书写广东顺德自梳女的小说为何采用 《月明珠》这个名字,林露德在序言中的一段叙述可以作为解释:龙能缩小得像蚕一样, 也能伸展得和天一样大;它们吐一口气能使水结冰, 也能喷出燃烧的火焰;它们的咆哮比大风的声音还要大; 它们还能时隐时现。但是,从来没有人看到过龙抓住月明珠。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希望能够做到强大的龙没有做到的事情。
由此可见,“月明珠” 这个词来源于 “龙追逐月明珠”的神话传说,然而笔者查阅了大量中国民间关于龙的传说,并没有发现有关“龙追逐月明珠”的内容,但是,通过林露德在小说中对于这一传说细节的描写,笔者发现其与中国民间传统的舞龙运动非常类似:
颜色鲜艳的石膏与木质的龙头非常巨大,布制的身体长到可以绕神殿的院子三圈。在族里最德高望重的人打开龙的眼睛为它画上乌黑的瞳孔之前,它一动不动地躺在尘土中,毫无生机。
拥有生机后,它的胡须和耳朵飞舞着,它的下巴徒劳地张大试图抓住在它头上盘旋着的巨大的、明亮的月明珠。 然后它蜿蜒着的长长的身体慢慢升高,离开地面直到飞舞起来,突然,它猛地一跳,激起了漫天的灰尘。尽管龙跳得很高,月明珠还是躲避着它,暴风雨和大风也依旧威胁着我们。
从林露德的这一段描述中可以看出,“龙追逐月明珠”是实际上也是一场舞龙活动。 在人们因为持续不断的暴风雨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后,族里的长老们决定通过举办一场祭祀活动祭奠天上神龙,祈求风调雨顺。在中国,虽然舞龙已经成为了一项娱乐活动,但是在传统的民间,舞龙最早是用于祭祀的。 龙的观念大多来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于闪电、雷鸣等的恐惧,至今中国民间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当天空出现彩虹的时候,是因为龙在喝水,不许用手指它,否则手指会断掉;不许外出挑水,因为惊动了喝水的神龙,就会有不吉利的事发生。因此,根据龙的这一传统形象以及相关的传说,中国传统民间将舞蹈与龙结合起来,在祭祀活动中进行表演,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由此看来,中国民间的舞龙活动来源于龙的象征意义与传说,而月明珠的存在更像是为了体现舞龙这一民间活动的娱乐性与观赏性。然而在小说《月明珠》中,林露德却在舞龙活动的背后创造了“龙追逐月明珠”的神话。不仅如此,林露德还改变了龙与月明珠在神话中的地位,给本没有实际意义的月明珠赋予了象征意义,从而也使这个神话有了新的内涵。
在小说关于“龙追逐月明珠”的叙述中,龙不断地飞舞跳跃力图抓到月明珠,因此对于龙来说,月明珠是它所追逐的对象。然而人们希望做到强大的神龙所没有做到的事情,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月明珠,这个时候,月明珠对于人来说,就成了一种梦想和追求,有了新的象征意义。对于月明珠所代表的个人的梦想与追求,小说中的其他地方也有所体现。在女仔屋中时,女主人公影子和她的两个好朋友由于恐惧婚姻而希望自己决定命运自由生活,但又由于世俗的束缚,不敢付诸实践时,影子便曾提醒自己要做壮蚕村第一个觉醒的巨龙。 这样的信念,促使着她们不断地进行周密思考、详细计划,最终冲破了传统观念以及家庭的束缚,发誓成了自梳女,走出了她们追逐月明珠的第一步。然而月明珠对于她们每一个人都象征着不同的含义,影子的好朋友公鸡的月明珠象征着内心永恒的平静,而影子的月明珠则是她的小侄女。 当影子再三努力,哥哥还是从她手里抢走她的小侄女,拒绝让影子接近她时,影子盯着自己空空如也的双手,暗自哀叹这种感觉“就像龙不管飞舞得多么灵活,飞得多么高,都抓不住它的月明珠一样”。因此,对于她们每个人来说,月明珠都象征着她们的追求与梦想。
除了给月明珠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外,林露德也给这个根据中国民间舞龙活动所改写的 “龙追逐月明珠”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小说的结尾,影子不但得到了家里的认同也终于实现了她一直以来的追求———和她的小侄女生活在了一起。当她给小侄女展示她所绣的“龙追月珠”图时,她小侄女提出了和她小时候一样的问题:“神龙为什么不能抓到月明珠呢?”回想起在追逐月明珠时的千辛万苦, 影子给出了全新的理解:“抓住月明珠就会让龙失去飞舞的原因了。”显然,影子的全新的理解就是林露德赋予 “龙追逐月明珠”传说的新的内涵。 这个传说不再单纯地强调对月明珠,也就是理想的不懈追求,也强调了追逐的过程,赞美了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不但理想的实现令人振奋,追求理想时不断努力的过程同样值得欣赏。 由此看来,林露德在将中国传统祭祀活动改写为神话的过程中,在尊重其本来意义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与内涵,使这个神话带有了西方对个人理想勇敢追求的精神,带有了“美国梦”的色彩。
二、“妙善得道成观音”与西方文化
在小说《月明珠》中,林露德还叙述了一个关于观音的神话。 经笔者查证,在中国民间流传的中国有关观音的神话中,林露德所叙述的观音神话与民间“妙善公主得道成观音”的情节最为相似。
观音初到中国时是男性形象,敦煌早年绘画上的观音便是留着胡须的男性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音在中国之所以慢慢演变成女性形象,于君方在其着作《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中解释道:观音之所以吸引中国人, 并不是因为他/她类似任何一尊中国本土神只,然而正是因为没有任何神只与他/她相似。 然而,一旦观音获得接纳,中国人就以中华文化塑造的模式来看待、理解这位菩萨———正如同佛教一般被接受的模式。
③虽然中国民间也有女娲等传统的女神,但是都不具备观音所具有的这种慈悲为怀、 普度众生的意义,观音作为女性形象的存在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从而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衍生了许多有关观音的神话。在中国民间众多关于观音作为女性的神话中,妙善公主的故事是人们最熟悉的神话之一。
妙善公主的传说最早来源于一篇石刻铭文,通过在中国民间一系列的演变, 不同地区的版本有所不同,但是基本情节大体一致:妙庄王有三个女儿,三女儿妙善自幼宅心仁厚,喜欢修行。到了结婚的年龄,妙庄王为其挑选夫婿,但其拒绝结婚,执意单身,继续修行。妙庄王大怒,将其发配于寺庙做沉重劳役,劳累不堪,周身鬼神见状暗自帮助她。 妙庄王听闻,怒不可遏,下令焚烧寺庙,全寺僧侣死于大火之中,但妙善幸免于难。 妙庄王又下令施以极刑,但对妙善公主仍然无用,妙庄王只得命令她自缢。忽然,一仙人出现将妙善带走,送往香山潜心修行。 妙庄王因其罪恶得了怪病,妙善知道后,用自己的双眼和双手做药引子给其父王治病,她的行为感动了佛祖,因而得道成为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在这个神话中, 妙善公主因为其善良与独立,深受中国传统民间妇女的喜爱与推崇,特别是其抗婚时所表现的勇气与面临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坚韧,更使其成为身处压迫中妇女的偶像。广东珠三角地区的自梳女们,通常将观音作为最敬奉的神,而妙善公主的神话,更是她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妙善公主拒绝婚姻,追求自由的行为对于她们是一种鼓舞。 因此,在《月明珠》中,当影子和她的两个朋友———美珠和公鸡因为擅自拒绝婚姻,发誓成为自梳女而被迫与家里断绝关系后,公鸡与美珠共同讲述了观音的故事作为对互相的激励。公鸡与美珠所讲述的观音的故事前半部分基本与“妙善得道成观音”的传说相似,依旧是一个不关心世俗,为了保持纯洁拒绝结婚的公主,最终得道成为观音的故事。 但是,神话的结尾也即妙善最终成为观音的原因,林露德却再次进行了改写。在结尾处,公主自缢后,灵魂进入了地狱。 她的出现使得地狱变成了天堂,阎王为了保证地狱,恢复了她的生命。公主在南海的荷花中重生,从此成为了普度众生的观音。 中国传统民间流传的神话中, 妙善公主虽然自幼修行,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其牺牲手眼拯救病危父亲的举动感动了佛祖而最终成为观音菩萨,然而林露德的改写却省去了这一重要的情节。 究其原因,这样的改写依旧与其所受西方文化观念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救父母虽然是极端的行为但时常被解读为是至亲至孝的表现, 因此妙善公主神话中这一情节在中国民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然而这一精神, 却是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精神难以接受的,基督教强调耶稣是唯一的神,拒绝祭拜祖先,拒绝其他一切崇拜。 除此之外,西方崇尚自由与平等,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子女对于父母的反哺。因此,无论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林露德还是小说所面向的西方读者,都难以理解中国民间流传的妙善公主神话中这一情节, 从而也体现了林露德改写神话的必然性。
通过以上林露德在其小说《月明珠》中对于中国民间神话的运用与改写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中国民间神话, 林露德基本呈现了其本来面貌与象征意义,利用中国民间传统神话给其小说中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从而也通过神话的权威性增强其历史传记小说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然而,林露德在书写中国民间传统神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细微的改写,或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或进行一些细节上的删减。这样的改写,虽然没有改变中国民间神话的本来意义,符合了其历史传记小说的特征,但却体现了改写背后的西方文化精神。这样的改写与林露德小说面向的西方读者有很大的关系,然而更重要的,体现的是林露德本身固有西方文化模式的影响。在一篇采访中,林露德曾提到,具有西方面孔的她无论是在其香港的家庭中还是社会中,都是一个局外人。除此之外,对于阅读的强烈兴趣也使她更喜欢独自沉浸在书海之中。
④因此,由于当时香港文化的特殊性,也由于她从小便就读于英国教会学校,林露德虽然欣赏外祖母与家中妈祖所代表的中国女性的坚强与刚毅,并对中国神话、民间故事感兴趣,但是她却没有亲身体验过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更深入的理解。这样就使得林露德在对中国传统民间神话书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根据其固有的文化模式进行一些改写,从而也使得其对中国民间神话的运用与改写有了独有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Ruthanne Lum McCunn.The Moon Pearl[M].Beacon Press,2000.
[2] 何星亮.龙族的图腾[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 胡朴安.中国风俗(上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4] 吴冰.华裔美国作家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 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6] 于 君方.观 音:菩 萨中国化的演变[M].陈 怀宇,等,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2012.
[7] 乐 黛云,张 辉.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M].北 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为莎士比亚最早创作的浪漫主义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色彩在更多来源上可以理解为是社会与命运的相互交织。...
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是全球化的产物。据作者本人介绍,他的出道作品《且听风吟》,最初几页是用英语写好之后再翻译成日语的。 ...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片小说,主要讲述了出生在南方没落贵族的艾米丽小姐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杀死自己情人的悲惨人生经历。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不再仅仅突显南北方的冲突或追忆南方辉煌的过往,而是着力刻画一个浑身散...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作品,讲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诚挚相爱,却因家族仇恨受到阻挠,最终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两家的言归于好。很...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想产生于《古事记》,《源氏物语》中的很多地方都体现出物哀.《源氏物语》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很多作品都深受其影响。...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着名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杰作,也是20世纪小说的精髓。小说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喧嚣的爵士年代里的爱情故事。近几十年来,一些人开始对文中女主人公黛西产生兴趣,对她做过各种分析。但他们依然偏向从父权角度解读她。...
1互文性理论简述互文性理论是产生于西方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潮的一种文本理论.倡导这一理论的学者们认为:作为存在的基础,语言使这个世界成了一种无限的文本,使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文本化了.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代替了传统,而互文性理论则成了理论家打...
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惨命运来揭示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与悲惨命运,严重谴责、抨击当时男权统治下女性完全丧失话语权的社会现实,女子只能是社会的附属品、牺牲品。...
中文摘要李彦是加拿大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都以女性作为关注对象,描写她们在历史政治困境或移民现实生活中的挣扎与反省,从迷失到成长的心灵蜕变。本论文以李彦的中文小说(包括英文改译为中文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反思、婚恋关系及...
阅读审美与鉴赏,是对文学作品内涵最后的探究途径。进行英美经典文学作品鉴赏,有利于陶冶自己的情操与提升文学阅读的鉴赏能力,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中,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