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王献之系东晋书法名家, “书圣”王羲之第七子, 在书法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王”。《大观帖》系北宋官刻本, 第十卷为王献之书作, 较好的保留了王献之书法风貌。历代对王献之书法褒贬不一, 本文依据《大观帖》刻本, 结合历代书评, 做具体技法分析, 旨在展现王献之书法的创新和成就.
关键词: 王献之; 书法; 大观帖;
一、王献之与《大观帖》第十卷
王献之, 东晋书法大家, 王羲之第七子, 生于建元二年甲辰 (公元344年) 1, 王羲之家族乃两晋名门大族, 称“琅琊王氏”。王献之为王羲之第七子, 得到了其父的衣钵, 王献之“得起源”, 其他几位兄长只是得到了其父王羲之“韵”、“势”等。纵观王献之的书法成就,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对其父书法的完美继承;二是表现在自身的书法实践对前人技法的总结与创新;三是把个人感性情感的发挥, 提升一个高度, 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献之的书法, 是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其崇高地位的。
《大观帖》刻于北宋大观三年 (1109年) , 共十卷。刻《大观帖》前, 有北宋初年刊刻的《淳化阁帖》 (下称《阁帖》) 传世, 然《阁帖》原石摹拓严重, 断裂失真有错误, 在宋徽宗的倡导下, 蔡京主持重刻。《大观帖》对《阁帖》的修正补充, 在刻工及选编上, 却超过了《阁帖》。刻帖是宋代文化的时代产物, 北宋在经济上的发展, 使得文化繁荣, 宫廷藏书画真迹极多, 重刻《阁帖》, 宋徽宗拿出内府珍藏, 宰相蔡京主持整部刊刻, 对《阁帖》进行校订选编, 召集能工巧匠, 完成了《大观帖》的刊刻。
二、《大观帖》第十卷王献之作品分析
1. 合乎自然的书写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2这就是说明, 世间所有, 都是相生相克, 相辅相成的, 无高所以无低, 无常所以无短, 无前也就无后。在书法里, 就是“疏”和“密”, “方”和“圆”, “快”和“慢”, “轻”和“重”等等一系列的关系。这些关系都体现在王献之的书法中。如图1中的“相体恕”、“子与至广”、“得集理不念”, 字与字之间靠近挨拢, 与同列的“耳”、“州耶”、“心也”形成对比, 尤其是最后的一个“耳”字, 彻底的打破前三列上部分的整密, 与下部分的疏朗又合为一体, 左下角“足下兄”、“当有”四字则在疏密之间。
图1
图2
图2为其中右“江州助汝”就与左“船迎汝当具”形成对比, “江州助汝”四字相连, 流畅婉转, 笔画相连不断, 笔势从上至下, 连绵起伏。而左五字, 笔笔断开, 字字停顿含蓄, 其中的“返”字, 走之底的书写, 更是有意阻止了行气的贯通, 使行气在“返”字这里稍有停顿, 打破了“江州助汝”的字势流动感, 且不完全停止了行气的流通, 手段高明自然。
这种组合和对比的变化无处不在, 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是一种重叠存在, 断连中有轻重, 轻重中有疏密, 疏密中有快慢, 快慢中有断连等等关系, 周而复始, 和谐统一。照应了蔡邕在《九势》中的“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 阴阳生焉;阴阳生焉, 形势出矣”。3在这一系列的丰富变化中, 无处不凸显自然之理。
2. 王献之书“非草非真”
王羲之将“质朴”变为“妍美”, 且有中庸平和之气。而王献之, 则是在“妍美”之上, 再上一层, 可称为“壮美”, 笔势放纵, 抒情性极强。王献之的书法, 达到了“非真非草”的境地, 真草相参, 变化万千。每一列在组合构成上各不相同, 而又楷中夹行, 行中夹草, 变化丰富, 梯度的变化, 打破了不和谐, 于一篇中同具三体而不杂乱, “破体书”的高超, 在王献之的书作中随处可见。
王献之书作, 虽在速度、结体上变化无穷, 而其中的笔势却始终是一体的, 楷不僵, 行不滞, 而草不乱, 不拘于一体, 在楷行草三体之间游走, 随情而起, 随情而终, 感性, 具有很大的不可复制性。这也使王献之的书作, 有很高的观赏性。如张怀瓘《书议》评王献之所言:“有若风行雨散, 润色开花, 笔法体势之中, 最为风流者也”4
三、王献之影响
王献之逸气纵横, 高深奇崛的书风, 在书法的发展中, 是首创独绝的。王献之在王羲之“内擫”笔法之外, 更开“外拓”笔法, 变妍美之法为超逸之法, 后来的很多书家, 受王献之影响很大。
王献之的书法深刻的影响了唐宋书法的发展, 从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中, 可以看出对王献之精神继承, 热情奔放, 率性大气。颜真卿书承张旭法, 颜真卿更是把“外拓”推到了一个极致, 雍正大气。后来者把颜真卿推到了与王羲之同样的高度上, 唐代行草书法浪漫而又开放, 这是离不开王献之的贡献的。到了宋代, 学王献之, 莫过于大书家米芾。米芾身性狂放, 最得力于王献之, 其书法所谓“风樯阵马, 沉着痛快”实际上是对王献之“丹穴凤舞、清泉龙跃”书风的继承。王铎是“明清样”的中坚, 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留下很多精品条幅, 且每幅都有看头, 变化多, 目不暇接, 在日本书名一度超过王羲之。王铎书法也是从王献之而来, 豪放豁达, 无丝毫妍美之姿。总之, 谈论中国书法, 王献之是绕不过的。
注释:
11.刘茂辰.王羲之王献之全集笺证[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9:242.
22.文若愚.道德经全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12.图片出处:图片1、2:孙宝文.大观帖 (第十卷)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
33.黄简.等.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4:6
44.黄简.等.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4:149.
元代书法是复古的时期。二王的一套笔法在宋朝已经被人忽视,尽管有米芾提倡古法,和黄庭坚暗用古法,但是,晋唐的真实面目已经改变了。到了元代书法又走向了回归晋唐古意、复兴古法的路子,是谓书法史上的复古。潘伯鹰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认为:(复...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它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性和艺术欣赏性。书法是借助汉字的形式展现毛笔书写,经过点线之间的变化,来对作者的性格气质、思想感情、学问修养、审美观念等进行表达的精神特性美的艺术。书法是随着汉字实用的演变、书写进而产生并逐渐发展...
目前,高等书法教育已经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书法专业也已进入教育部二级学科目录,学科地位有所提高。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高等书法教育逐步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高校书法教育取得了不少喜人的...
保存在太原市双塔寺文物保管所碑廊中的四条屏证、释读、整理,故撰写本文,仅供同行学者参考借鉴。《子史粹言》石刻为清嘉庆年间进士、着名书法大家祁隽藻所书祁隽藻(1793一1866),字叔颖、淳甫,号观斋、息翁,溢号文端,山西寿阳县平舒村人。清嘉庆进士,...
冯月庵,字霁光,辽宁沈阳人,祖父是清末副都统衙门官吏,其父是就读于高等警官学堂,毕业后曾从事税务、军政和医务工作。冯月庵自幼家教很严,五岁时父亲便教授的“字方”认识其七百余字并背诵《千家诗》多首。...
从《书谱》看孙过庭的书法写意观唐代杰出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不朽名篇《书谱》不仅是他的书学观和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更为唐代书学乃至整个中国古典书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堪称书学理论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具有开创性意义。《书谱》以王...
现代著名艺术家熊秉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内核。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书写的产生、传承、发展和衍变等过程而存在,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一无二的风格著称于世,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民族特色传统艺...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无与伦比的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而茶产品是我国茶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包装设计将二者有机结合,能够提升茶产品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商品价值和时代价值,服务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
“八桂书风”的发展令人瞩目,但与全国几个书法大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期待新一代“八桂书风”书法人不懈努力,推动“八桂书风”走向全面振兴的繁荣发展期。...
书法发展到当代,由于社会生活环境、价值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法摆脱了实用性的制约,走上了展示其独立存在价值和美学意义的艺术本体之路。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诞生,确立了其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社会地位。之后,伴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统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