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

学习王羲之书法应读懂其书法的风格和审美倾向

来源:未知 作者:7号编辑
发布于:2014-05-14 共2149字
论文摘要

  东晋书家王羲之被世人称之为“书圣”,其书体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将魏晋的书法推向极致,彰显了中国书法史上的这一特殊时期的风采。似乎东晋以后无论哪朝哪代的书家,都必须承认他们所师承的源头就是书圣王羲之,唐太宗更是将其地位推向极致。
 
  王羲之书法是经典之作,后人学书学习前人的经典是没有错的。历代书家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并形成独特风格的书家颇多,如:赵孟頫、米芾、黄庭坚、董其昌等,都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王羲之书法具有中和之美,中和美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最高的最高理想。它像一把无形的尺子衡量着中国历代书法的优劣。中和是最理想的审美状态,但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如果未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住其审美标准,便会走向中和的另一端,出现学习上的弊端。
 
  魏晋书法已是历史的遗物,是禁止凝固的,可以任人反复仔细地阅读临摹。但是久远的东西后人研读起来总是容易出现偏差,不是不及就是过头。
 
  首先,王羲之书法雄逸,有种矫健美。看似阴柔,实则天马行空骨力遒劲。但若没有把握好骨力,而夸大了其书法的柔美,便会使书写过于软弱,如死蛇挂树。这是学习前人书作容易出现的问题,夸大地理解了前人书作中的特点,在学习运用的时候未能控制适当,就会出现学习上的极端。
 
  其次,张怀灌在《书断》中就批评王羲之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王羲之书法具有女性的柔美,如出水芙蓉。这样的审美是与魏晋人士崇尚有关的。但是每个时代都有顺应这一时代而出现的独特的审美标准,因此用另一时代人的眼光去衡量或者解读晋人王羲之书法的柔美风格,是很难能够恰如其分地把握和领悟到。柔美的反面便是矫揉造作,为了达到羲之书法女性的柔美,便使线条结体书写过于圆润走向俗气更是不少,殊不知羲之书法的柔美韵味是与魏晋时代人的独特的审美推崇有关。后人很难回那个时代去感悟王羲之所处的时代的风气,只能靠文献记载去咀嚼琢磨,因此对那个时代的书法风气的理解和把握始终是隔着一层薄膜未能洞达,容易出现对前人书法把握上的偏差,这是学书者的遗憾。赵孟頫是一位敏锐的书法家。他继承了王羲之书法的妍媚,又能够参入李北海碑学书法,克服了学习王羲之书法上易陷入过于柔美的误区,在继承了王羲之书法柔美的同时有使其线条富有了碑刻所特有的遒劲,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因此学习羲之书法便要能够正确地把握审美的“度”,能够在继承与创新中达到平衡。
 
  学习王羲之书法是很热门的,就算当今的书坛离魏晋书坛那么遥远,但仍然是学必二王展必二王,这种审美方向是正确的。当今的展览多是大幅作品悬挂于展厅之中,然而我们所阅读到的不仅仅王羲之留下的作品甚至魏晋的书法大都是小品,字数寥寥、幅式很小。但是其书法的精神力量并不会因为幅式的小而有丝毫的减弱,我们反而能从小中见大气象。可如今应展览的需求,以二王小品为学习范本的书家便也只能将字写大。然而小作品做壁上观难度很大,易暴露书写的弊端。若无法很好地把握王羲之书法的精神气息,只能将字写得软弱坍塌,毫无力道,只会是大幅式小气象。
 
  再者,晋人简札书写都很自然,行云流水,吐露自如,无一丝一毫的习气。无论你的书写技巧如何,自然与不自然都是你内心的产物,自然对书写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现在的书法展览和比赛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书法家们都在寻找一种方式,如何能让自己的作品在这些琳琅满目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寻求的道路上,许多书法家所追捧的便是“求奇”、求“个性”,从而来吸引众人的眼球。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展览中有不少书家是学习王羲之的书作,然而为了能在众多学王书家中独树一帜,书写上故作姿态,充满心机和欲望,这样一来便失去了魏晋书法的平和简洁、天真烂漫的气韵,与魏晋书风相去甚远。有好的范本却学坏了,相当可惜。
 
  然而有些书家并未在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的基础上大刀阔斧的“革新”,而是小心翼翼,认真仔细的研读临摹,可称之为学王的保守派。有不少展览出的作品的字都可在羲之书作中找到出处,甚至有些能够临摹得惊人的相似,像一个模板刻出来的。而且书写完整字形妍美,无破笔败相可循。学者对范本的观察的细致和学习功力的深厚值得赞赏。但是这样的作品无个人的情感,或者有意避免个人情感的介入。工匠式的书写,很平均很好看,可是一但盖掉姓名就分不清是何人所写。因此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有时也会出现为了追求与前人的相似度而机械地移植前人的书法弊端。若书写作品不能够随心所欲的表露和展现自己,有自己的追求和尝试,书写将失去趣味。王羲之书作是经典,固然值得学习,但是我们在向经典膜拜的时候不能将自己困守在经典之中,失去了自我发挥的意愿,成为了书奴。
 
  因此,我们在学习王羲之书法时,要能够力求读懂其书法的风格和审美倾向,循序渐进。如果学习不得要领,离范本形神越来越远,就值得我们去反思,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学习经典的路上远走越偏。做到在书写时能够正确地把握分寸,找到正确地表现技法。若方法得当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越勤快联练习越容易走进死胡同。在创作的时候也要能够做到继承其书法的优点后又能够用之展现个人的审美风采。将经典学好不易,需找对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正成.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3] 张彦远.法书要录[M].洪丕谟,点校.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4] 张珂.意造宋代[C].深圳:海天出版社,2012.第1版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书法篆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