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08 共720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水田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第一章】水田人风俗文化传播关联因素探究引言
  【第二章】水田人语言传播探析
  【第三章】水田人习俗传播探析
  【第四章】水田人饮食文化传播探析
  【第五章】水田人服饰文化传播探析
  【第六章】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与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水田文化发展传播途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6章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与对策
  
  6.1影响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的因素
  
  水田文化的传播情况不容乐观,“这种受到瓦解的文化,在今天的世界上--从美洲或南洋到中国和印度--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更常见的过程是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这种过程,一个民族从他的相邻民族那里接受一些文化要素,同时又拒斥另一些文化要素;接受或者斥责都是由这一文化本身决定的。”①水田文化的传播影响因素众多,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6.1.1经济因素推动市场化
  
  “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主要存在两大类问题:政治问题及经济问题。”②经济发展是全国各地发展的重点,其余一切要为经济发展让步。华坪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同时还富含花岗石,石灰石,铝矾土,白云石等矿产资源。同时,华坪境内还拥有丰富水电资源。全县共有中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33座。同时政府大力扶植农业发展,使华坪出产的芒果,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远销国外。政府与个人都将重心放在了经济发展当中,这受到了人们的欢迎。“2011年12月21日,记者走进蒙自市水田乡马次邑村。‘我们很乐意种植甘蔗啊,我家种了3亩甘蔗,仅补助就拿了1000多块钱呢。’村民马桂芳说起甘蔗种植来,禁不住满脸的喜悦。”③
  
  在商业化的冲击下,文化传播方面缺乏经济支撑,吸引不了高素质人才前来进行文化工作。同时,经济发展的机遇吸引大批外地人前来“淘金”.华坪地处四川云南交界处,来华坪的外地人主要是四川人。当地水田人在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与汉族人交流,带来了更先进的观念,由此带来汉族文化对水田文化的深刻影响。汉族人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大量进入华坪地区,水田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已有长久的历史。
  
  从当前华坪境内的水田文化发展看来,经济发展已成为制约水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样式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推动水田民俗文化的传播需要将水田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华坪处于丽江辖区,丽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着名的旅游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风光。纳西文化在丽江这个平台上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纳西文化的商业化开发促进了丽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起到了推动纳西文化继承与传播的功能。华坪目前基本上没有成功开发出来旅游项目,存在极大的开发空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从深度和广度上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形成两个产业相互良性循环的新模式,才会有利于两大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①从民族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丽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窗口。水田人可以借助这一窗口传播自身文化,将文化传播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另一方面,华坪也可以独立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与华坪相邻的四川省攀枝花辖区内有一地处金沙江畔的镇,名为“庄上”,这是另一个水田人聚居地。首先政府出资集中修建具有水田特色传统住宅,将散居各村落的水田人集中起来;设立水田人文化陈列馆,全方位展示水田人文化;在每月特定时间进行进行水田人传统歌舞表演;同时利用当地优秀的自然环境发展花卉产业,吸引大批游客,增加经济收入来源。度假村有一家大型酒店,多家水田人农家乐,游客可在此享用水田人传统美食。如今庄上已经成为攀枝花地区有名的度假村,华坪的水田文化保护可以从庄上的成功经验中取经,开发文化的市场经济价值,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为文化保护提供动力。
  
  6.1.2教育因素推动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
  
  笔者调查走访华坪境内水田人聚居的石龙坝与荣将,前文也已提到,当地为整合教育资源将曾经分散各地的学校撤销并入中心小学。曾经分散各地的学校里有水田学生聚集的情况,调查中有2人选择通过学校学习到了水田人语言,就是通过当初水田人集中区域的学校。但华坪境内民族众多,水田人数量较少,在合并后的学校里水田学生所占比重较小,在高一级别的初中或者高里,水田学生所占比重更小,学校难以在日常教学中传播水田文化,造成水田学生对水田文化缺乏了解。
  
  水田人中年龄教长者掌握水田人传统文化较好,针对水田传统民俗文化来源的调查中显示,半数以上水田人从长辈处了解到了民族传统文化,但是与其他传统文化相同,水田文化曾经被当做封建残余而遭到严重破坏,水田文化的传播出现断层,年轻一代人对文化缺乏了解。现代教育更使年青一代水田人追逐现代文明。
  
  在对水田民俗文化所作调研结果显示,当地水田人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教育水平在专科及以上的被调查者仅占5%的比例,其中学历较高被调查者对自身民族文化了解更多。目前所存在的对水田人文化研究成果基本来自于教育程度较高的水田人。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在于民族本身,其中起到关键推动是教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少数民族而言,它更应当是文化传承的最主要的途径。教育是文化的动力,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得以积淀,产生并传承。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教育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培养民族身份自觉与文化自觉,进而推动自身文化传承与传播。
  
  6.1.3政策因素推动水田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但是华坪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水田人数量较少,并且在1954年民族识别中划归彝族,所以政府在政策上对其难以专门针对水田人产生倾斜。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根据针对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大众传播效果的调查,提出了两级传播,在两级传播中“意见领袖”对传播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水田风俗文化传播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依然明显。在初期水田文化难以得到政策倾斜的情况下,水田文化传播的意见领袖出现,水田人文化学会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建立。在做调查时,我走访其中比较具有传奇性的一位--胡荣安。胡荣安只有小学文化,但是这不成为他研究保护水田文化的阻碍。在过去几十年时间中,胡荣安几乎跑遍所有水田人聚居地,整理记录水田人文化资料。他带领水田人老年协会参加丽江地区比赛,演出,将水田人的传统舞蹈带到了全国观众面前。他与县政府中的水田人一起建立水田人文化协会,协会成立后,成员针对水田文化传播提供相应适度的政策支持,水田人文化的保护工作得到改善,同时大大拓展了水田人的影响力。
  
  6.1.4大众媒介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有专门针对被调查者每天的电视收看情况的题目。
  
  
  
  图标显示,被调查者每天观看电视时长为1-2小时人数最多,为6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2.98%;收看电视时常2-3小时的人数问42,所占比重为22.34%;每天观看电视时常在1小时以内的人数为36,在188的被调查总人数中占比19.15%;日均观看电视时长为4小时以上的人数为28,占调查总人数的14.89%;日均收看电视时长为3-4小时的人数为20人,占比10.64%.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者每天都会观看电视。
  
  
  
  被调查中不上网的人数最多,为82人,在调查者总人数中所占比重为43.62%,日均上网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人数为48,在总人数中所占比重为25.53%,日均上午时长在1-2小时的人数为30,所占比重为15.96%,日均上网时长为2-3小时的人数为14,占比7.45%;日均上网时间为4小时以上的人数为8,占比4.26%;嘴壶,日均上网时长在3-4小时的人数最少,为6人,所占比重为3.19%.
  
  将被调查者日均观看电视时长与日均上网时长可以发现,电视的普及率大大高于网络,对生活的影响更深刻。电视已经全面普及,网络还处于普及过程中。
  
  总共188人的被调查者中,没有人不看电视,但是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有118人没有关于水田人的书籍或光盘,有70人从未看过关于水田人的书籍,光盘。
  
  对大众媒介进入少数民族不必持全面否定的态度,电视在水田文化传播方面也并非全无益处。在针对水田风俗文化来源的试题中,有 34 人表示通过电视,有 14 人通过网络了解到了水田文化。电视的全面普及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意义,它使水田人能够以更快捷的方式了解外部世界,同时带来极好的娱乐效果。但同时,电视中反映出来的并非真实世界全貌,而是媒体塑造出来的拟态世界,过于依赖通过电视获取外部世界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世界认知的偏差。电视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也不可避免,它携带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者,让其接受它所传递的观念。这是对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一种改变和建构导致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的直接改变,最后可能会造成是民族文化最后的消解。大众传媒的影响力难以扭转,水田文化传播可以借助大众传媒强大的力量,寻找到最强有力的传播途径。水田文化的保护需要拓展视野,水田人文化学会应该继续起到领导的作用。
  
  利用媒介扩大传播范围与影响力。“文化的变迁是不可扭转的,只要发生了文化的变迁就不可能再恢复到变迁以前的样子,要积极的引导文化变迁,以减少文化变迁带来的伤害,这是各种媒介所应该具备的媒介规范和媒介准则。”①媒介具有保护文化的使命,水田文化在保护当中应当恰当地利用媒介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媒介种类的选择,“无线电广播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效能较其他工具弱,这也被经验事实所证明!纸质媒介仍有较大效能,在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仍可有一席之地!而电视、电影、网络等传播工具效能大,因而这些传播工具在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可重点选择及运用!”②这一结论在此次所做的调查中也得到了体现。在调查中发现有少量水田人文化的纸质资料,但大多被束之高阁,政府或者水田人文化学会等机构并未将资料大量发放到居民家庭中或者学校当中。或者即使有少数拥有资料的家庭也并未阅读此类书籍。相比较而言,视觉资料的传播会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视觉影像资料相比较文字资料具有更好地接受度,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针对水田文化的传播,一方面,不放弃传统的搜集资料制作纸质资料如书籍,杂志等,吸引人才或接受民间投稿,提高书籍或杂志的制作水平,但需要拓宽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将水田人歌、舞等艺术形式制作成光盘,在水田人内部与外部进行宣传展示。同时,争取政府投入与民间赞助,将水天人习俗以故事的形式制成影片,在地方电视台播出,或者制成光盘送给水田人或者对水田人文化感兴趣的其他民族同胞。
  
  6.1.5新媒体让民俗文化焕发生机
  
  调查发现,水田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口语传播,人际传播等低层次传播方式上,主要的传播者是年纪较大的长辈且对文化并非有意识进行传播,水田人文化学会的工作重点在于搜集整理文化资料而忽视文化传播。这造成了水田文化传播路径的堵塞。水田文化传播可以最大程度利用书籍,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在新时代开发运用新媒体例如手机,电脑,电视等作为文化传播工具。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56.4%的人每天都有部分时间连接网络,虽然不及电视的普及率,但是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对中国各个行业的影响力正在显着提升,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发展前景。尤其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发展赢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水田文化的传播可以利用这样的时代机遇,加大文化传播对网络的使用率。目前网络在水田人聚居区还属于普及阶段,使用者集中于年青一代。对水田文化的传播与保护首先可以设立水田人自己的网站,展示水田人文化,同时利用手机微信等应用软件设立水田人文化专属公众号,将水田文化以更符合时代的要求进行加工后,在新媒体上进行传播,并利用新媒体互动交流的特征,让更多水田人乃至其他民族同胞参与到水田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将水田文化的受传者同时也转化为传播者,进而达到扩大水田文化传播的目的。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它在观念、方式、手段等方面给我们现有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消费的拓展、文化建设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文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就会越过高山海洋,穿过时空,让更多人接触、欣赏、了解、认同。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将它建设成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弘扬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①互联网产业是未来发展趋势,必将会引起中国产业大调整,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便捷,交互性等特征,使民族文化在新时期抓住契机。
  
  6.2针对水田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6.2.1寻找独立与融合平衡点
  
  此次调查选择云南省华坪境内水田人聚居地作为研究地点,对水田文化进行抢救性搜集,云南华坪境内水田人与各民族杂居,其文化在此过程中逐渐与各民族融合,尤其是汉族文化强势进入,水田文化面临危机。从世界层面看,在如今全球化进程中任何国家想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果都必须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从国内看,任何地区之间也都需要与外部进行交流,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地区全面发展。华坪地区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文化的融合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对文化融合影响的判断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水田民俗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引入了先进的文化,将原有的某些不合时宜的部分淘汰,从整体上得到了改善。但是同时,水田文化在此过程中逐渐被渗透,消解,乃至于消亡。由此,水田民俗文化的保护也需要一分为二进行,不可一味否认与抵制外部文化的进入,闭门造车。“少数民族文化也不能闭门造车,停滞不前,而是要紧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与时代特色有机结合,增加其文化的生命力并保持永久的活力,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必将遭到社会的淘汰,只有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刁能经久不衰,被人们广泛的传播与传承。”①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为我所用,并做好文化的搜集记录工作,这是水田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所应才去的最适宜的措施。
  
  6.2.2物质元素与精神元素相互转化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中,物质文化是根本。物质文化是指人类的建筑,交通,服饰,饮食等用于满足生存与发展的物化产品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要素,精神文化是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类意识,并随着物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化。但同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物质文化可以转化为精神文化,同样,精神文化可以为物质发展提供动力。
  
  水田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找到精神文化转化为物质文化的突破口,通俗说来,即水田文化如何转化为物质,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目前看来,民族文化成为经济动力的途径是将视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丽江的旅游开发为本已面临消亡危机的纳西文化再一次注入生命力复活,水田文化依然可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复活”如攀枝花辖区内的庄上,通过对水田风俗文化的开发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旅游度假村,旅游收入成为当地水田人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当精神文化带来经济收入之后,物质的富足将会反向推动精神文化,形成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的循环推动,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便得以保存与发展。
  
  6.2.3历史元素与应用元素双重功能
  
  文化得以成功传承的最重要原因是它依然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否则脱离了实践的文化会逐渐成为历史甚至在缺少研究保护的情况下消失乃至完全遗忘。这对所有文化通用。对于水田文化的保护,关键之处在于发现或推动水田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水田文化如今面临的最大危机是既缺乏系统的搜集记录,也逐渐退出了水田人的日常生活。
  
  由此,水田民俗文化最佳的传承与保护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首先第一方面是对水田文化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使水田文化至少得以以“历史”的形式保存。其次,第二方面便是是寻找当前水田文化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力,将其融入生产生活实践当中,使其从“历史”变为“现实”.这与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的循环推动类似,物质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水田文化要转化为物质,便是通过开发水田文化的经济价值。这能使其成为水田人收入来源,提供水田人自觉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另一方面也通过旅游的方式扩大水田文化影响。
  
  6.2.4民间元素与官方元素循环发展
  
  在对水田民俗文化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水田民俗文化在“民间”与“官方”之间的循环发展,这也适用于其他文化样式。文化在民间产生,自下而上进入官方视野,当民间文化得到官方认可与推广后会增强其文化生命力,甚至成为主流文化自上而下得到大范围传播与发展。官方推动为文化提供了正式的身份并为其传播提供强大的动力。文化史上每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产生之时,在得到官方肯定之前,都只是小众文化。从世界范围看电影从最初的杂耍变成“第七类艺术”,中国来看,明清小说从最初的难登大雅之堂到如今的传统文化瑰宝,云南丽江的纳西文化从濒临消亡到如今吸引全世界人目光,一定程度上这都是因为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水田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并随着水田人的物质生活而改变。在市场经济浪潮下,获取经济收入成为个人生活中的首要目标。在此情况下,单纯依靠水田人的文化自觉实现水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具有实现的基础,水田文化流失严重。2011年华坪水田人文化学会成立,学会的成立使水田文化保护政策产生从无到有的根本转变,大大推动了水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水田人文化学会在将来的水田人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应该起到领导作用,继续推动有利于水田人文化保护政策的实施。在将来,以水田人文化学会为首的机构应该更大的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并将争取到的资源用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当中。目前当地政府每年给予学会2至3万办公经费以及办公场所,这位文化的保护工作进行提供便利。学会目前进行的工作是调查水田人中在外地求学或工作的高学历人才信息。学会可在信息搜集完成以后将信息中蕴含的人才优势化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支持,将水田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扩大宣传力度与影响力,并以此去争取到并以此去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