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研究传播心理学视角下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模型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者:李轩宇
发布于:2021-11-10 共564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传播心理学论文第四篇:研究传播心理学视角下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模型

  摘要:本文首先对部分与大众传媒以及新闻传播相关的传播心理学的理论与概念进行简述,然后基于理论由读者视角和新闻传播者视角构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模型,最终在推演模型发展结果后对新闻传播者所选择的“说服的中心途径”和“说服的外周途径”两种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大众传媒以及传播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新闻传播过程及新闻传播策略的可能思路。

  关键词:新闻传播;传播心理学;大众传媒;新闻传播模型;

  一、引言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新闻数量与日俱增,自媒体等诸多不同形式的新媒体数量亦如指数般增长。虽说传媒“不取诸邻”,但俯拾即是的新媒体同样会产生宏大而庞杂的信息,给新闻传播的效果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以一种更加客观科学的方式分析新闻传播便十分重要。而传播心理学正是一个可以被借鉴的重要学术概念,其以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研究信息传递过程中授受双方的心理状态。值得一提的是,传播心理学的兴起正是源于20世纪中期大众传播快速发展的浪潮,这与今日互联网所带来的另一次信息革命恰相吻合。

  在此基础上,传播心理学完全可以被拿来作为一个分析新闻传播的概念。本文将简述部分传播心理学理论,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提出一种新闻传播模型,进而为传播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种可能的研究思路。

  二、部分传播心理学理论综述

  (一)读者视角下的传播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首先要考虑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双方对于传播过程的影响。如果先从读者的角度对新闻传播进行分析,则需要考虑读者阅读时的状态。具体而言,读者所具有的知识水平、教育背景及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导致读者看待新闻时会存有不同的感受,而这定然会影响新闻本身的传播效果。

  在传播心理学中,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是一个重要概念,意为大众倾向于以自身的十分确信来搜索、解释或回忆信息,这一过程通常会支持或强化其本人先前所固有的信息、观点、价值观。例如,读者在面对一份模棱两可、语焉不详的信息时,会倾向于将其解释为一种支持自己目前现有态度的证据[1]。而在阅读新闻时,由于读者对于读物期望的结果拥有一个极其情绪化且根深蒂固的信念,故而“确认偏误”这种效应毫无疑问地会固存于读者的思维之中,而这种思维同时会影响到新闻的传播。

  与之类似,过度自信倾向(Overconfident phenomenon)也会影响新闻的传播,其是指人们在面对信息时通常会对自身的判断显得过于自信。这一概念同样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得到了印证,例如,在1979年卡尼曼等人所做的实验中,98%的被试者在接受测验时认为自己答对了一道十分简单的地理测试题,题目内容是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估算,而在被试者中,这道题目的实际正确率只有30%[2]。毫无疑问,过度自信倾向会使得读者在阅读新闻时作出较为主观的判断,从而使读者强化自身对于新闻的态度,而忽略了新闻本身想要传达的信息或新闻作者本身的观点。

  除此之外,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也是传播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即人在一定时间内只能专注于环境中的特定对象。实际上,人的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不可能一心多用或在某一时刻对某一现象进行全面的多角度分析,故而人们通常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已知的或感兴趣的事物上[3]。这也说明了在新闻阅读中,读者更倾向于选择阅读自己较为熟悉或很感兴趣的部分,继而说明读者通常只能接受较少的新信息,即使在阅读新闻时,其自身主动的、消耗认知资源和注意力的阅读也只是少数,其大部分对于信息的理解和学习实际上是对自身已知信息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回顾与补充。

  (二)媒体视角下的传播心理学

  如果借传播心理学理论从新闻传播的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即从媒体传播者的视角对传播过程进行考虑,那么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媒体人的传播策略。媒体通常包括权威媒体(如官方媒体)和非权威媒体(如自媒体),两者在撰写新闻稿时所使用的措辞通常不甚相同。究其根源,是因为权威媒体和非权威媒体在传播目的上是不一样的。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必须是对读者负责任的正式信息,因此措辞通常十分严谨,不能允许任何偏激及不科学之处;非权威媒体或自媒体则不同,由于其不具有权威性,其新闻质量通常参差不齐,部分自媒体甚至会故意以偏激的观点博取更高的阅读量,其文风同权威信息相比通常也较为随意或口语化。虽然不乏部分优秀新闻媒体或部分优质公众号等高质量的非权威媒体涌现,但整体而言,权威媒体在对新闻和读者的负责任程度上依然是非权威媒体不可比拟的。

  在此基础上,新闻传递人这一角色需要被考虑。新闻传递人的角色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其不仅要决定信息的传播内容,更要决定信息的传播策略。在传播学中,把关理论(Gatekeeping theory)对这一现象做了很好的诠释。这一理论最早于1943年由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旨在说明由于信息的庞杂和多元,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需要有的放矢地作出选择,大部分情况下新闻报道只能提炼出重点信息,不可能完全覆盖新闻事件的所有细节。因此,当某一事件发生时,媒体中必然要存在一个“把关人”(gatekeeper)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将与这一事件相关的信息传递下去[4]。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无论是记者、撰稿人、编辑、审稿人还是媒体,都是新闻的“把关人”,他们将决定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进而决定其传播效果。而由上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新闻传播者作为“把关人”会出于不同目的和新闻预期效果决定新闻不同的传播信息和传播策略,对新闻的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与此同时,新闻以传播信息和说服(persuasion)读者为第一要务,因此,新闻传播者采取何种说服策略使得读者对新闻感兴趣并愿意相信新闻的内容便十分重要。在传播心理学中,如果要分析说服策略,说服的中心途径(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和说服的外周途径(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这两个概念就应当被纳入考量[2]。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说服的中心途径主要以客观分析和大量论据为基础,其效果得以保证的前提是读者业已拥有某种目的来进行阅读,如获取某种信息的需要等等;而说服的外周途径以煽情等方法为主,主要以文字内容引起读者某种特定的情绪,进而使得读者和新闻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可见,两种说服途径虽方式不同但各有其效。

  三、模型构建

  如前所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的信息传播效果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那么新闻传播模型首先需要定义理论上的最佳信息传播效果θ。

1.png

  在公式(1)中,F的定义是新闻的传播效果,而θ是一个理想化之后的最佳结果,代表新闻在最大程度上起到了其应有的传播效果。由于读者的知识体系、阅历经验及其自身已知信息量不尽相同,且受制于传播心理学中的“确认偏误”这一效应,读者本身自然会带有其自身在阅读新闻前的固存偏见;同时,大部分读者出于自身兴趣且受限于知识水平而导致的对于新闻信息的选择性注意,使得读者自身定然会对新闻产生误读或出现新闻的信息遗漏。因此,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传播模型定义读者的知识状态为:

1.png

  其中,P为读者自身的确认偏误,即由于其本身固有的对某些信息和新闻所持有的观点和态度而导致的对所读文章所带有的偏见。如前文所述,这一偏见在新闻传播中应当被纳入计算。ε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如由于其兴趣偏好或知识水平所致的对某些新闻信息的选择性注意)造成的不可避免的信息误导和信息遗漏。由于这一过程(即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所导致的信息遗漏)本身及其影响带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本文假定ε在数学上符合正态分布。

  公式(2)旨在说明一个道理: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很可能与作者所期望表达的有所不同。而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读者的阅读与作者本身的写作并不完全对等,亦可以说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自身不可避免地会被不同读者进行不同的理解。

  在定义读者状态后,就应当讨论新闻的实际效用。如前所述,对于读者而言,传播过程本身带有的不同理解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理论上来说,任何新闻信息在传播效果上都不能完全传达作者本人经验域与信息域内对新闻的全部认知,所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因此,本文将新闻传播效用函数处理为负值,其定义式为:

1.png

  在此基础上,还需考虑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本身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此处可以称之为“主观认知成本”。如前文理论综述部分所言,产生这一成本的原因是读者的过度自信倾向会给新闻带来较强的主观倾向。但要指出的是,这类主观倾向带来的效果通常是两方面的:其一是读者可能夸大其刚刚获取的新闻信息;其二是读者也可能马上忘记其刚刚阅读的文字。也就是,过度自信倾向这一现象实际上会给读者带来或强或弱的两种影响结果。鉴于新闻对于读者的影响可大至重塑三观,小至阅后即忘,若以对于数量级影响较大的指数形式定义,那么主观认知成本则会由于指数型增长所造成的数量级失衡导致这一定义过于强调前者的作用,故而此处以幂函数的形式表示,定义主观认知成本为:

1.png

  由上述主观认知成本的定义式,不难定义读者自身在阅读新闻时的效用函数,即:

1.png

  以上五式从读者角度出发,对新闻传播作出了最基本的定义。下文将以线性关系提出信息传播者视角下的基础模型,其中b为斜率,依据“把关人理论”,此处将斜率b定义为“把关人”人为通过决定新闻传播方式(如采取说服的中心途径或说服的外周途径)和内容所决定的新闻易读程度,公式如下:

1.png

  在此基础上,联立公式(2)(4)(5),可以得到读者效用函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1.png

  计算读者阅读新闻时的期望效用的最大值时,需要对公式(6)求关于P的偏导,即:

1.png

  结果说明,如果新闻传播者关注信息误导或信息遗漏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则需要相应提高斜率b值,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者需要以改变新闻传播内容和方式等办法提高新闻易读程度,从而使读者更容易对新闻感兴趣并(正向)获取其核心要点。

  更进一步,本模型还需要讨论在读者效用达到最大值这一前提时,新闻传播效用函数的最大化条件。即在选择读者偏见P为b的前提下,新闻传播者如何选择斜率b和截距d实现最佳新闻传播效果。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者在理论上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策略决定新闻易读程度b及其传播效果,这也与传播心理学中的“把关人理论”不谋而合[5]。上文已经提出新闻传播效用函数,此处将公式(2)(4)代入,对b和d求偏导:

1.png

  不难看出,新闻易读程度b与理论最佳传信息播效果θ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若使用新闻传播效用函数在保证读者阅读新闻时期望效用的最大值的条件下进行计算,可以看出这一前提条件同样也在影响新闻实际的传播效果。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新闻传播者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方法增加新闻易读程度到达读者阅读新闻时期望效用的最大值,但由于新闻的预期最佳传播效果需要一定的信息量和不失科学权威性的传播方式,因而最佳传播效果本身并不因新闻易读程度本身而增加。这个结果带来的启示是理论最佳信息传播效果实际上并不与新闻易读程度呈相关关系。因此在撰写新闻时应考量的是不同新闻如何选择其具体容纳的信息量,又应当如何选择措辞与文体,从而使新闻以或通俗易懂或保有权威性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方式进行撰写。

  实际上,在传播心理学中,说服的中心途径是通过增加信息量和客观分析以降低新闻信息易读程度来保证新闻传播效用在客观上对于具有阅读目的的理性读者的传播效用达到其自身值的最大化,进而保证新闻自身的高质量与权威性。但与此同时,由于这种策略增加了阅读时所需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背景,导致其会不可避免地降低读者阅读新闻时的期望效用。而如果新闻传播者通过突出关键词、减少信息量或引起情感共鸣等说服的外周途径来撰写新闻,则是通过提高新闻易读程度保证大部分读者在阅读新闻时的阅读效果,从而保证读者期望效用的最大值。但如此一来,新闻本身以调动读者情绪为主,缺失大量客观的分析及一定的信息量,会导致新闻传播效用相应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通常客观且权威的新闻虽然质量高却曲高和寡、回应寥寥,而一条偏向性较为明显或过于极端的所谓“爆炸性新闻”却会激发大量读者进行回应[6]。

  四、结语

  根据本文所创建的新闻传播模型可以看出,理论上信息最佳传播效果与读者对新闻的兴趣度以及新闻的易读性并无直接相关关系。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通过以增加信息量和客观分析等方法为主基调的说服的中心途径减少新闻易读程度并以此保证新闻传播效用的最大化通常是信誉度较高的“把关人”(诸如权威主流媒体)的选择;一些自媒体则主要通过增加新闻易读程度以增大读者阅读新闻时的期望效用进而保证新闻的吸引力,突出关键词、减少信息量或引起情感共鸣等说服的外周途径是其最为常用的传播新闻方式,但这一策略也会很有可能降低新闻的传播效用。

  基于传播心理学,新闻本身需要被有效地传播下去,也就是说,新闻需要被读者理解并被读者纳入其自身知识体系。因此,新闻传播者所选择的说服的中心途径和说服的外周途径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希望新闻被有效传播下去的策略,并无优劣之分,因为新闻本身既可能由于专业性较强而无法规避大篇幅论述推理与逻辑分析,也可能由于信息过于重要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写出从而被每一个人所理解。而在此基础上,新闻传播者本身作为“把关人”完全可以依据不同类型的新闻做出不同选择。但应当指出的是,一个负责任的作者必须在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考虑新闻传播效果,这也是媒体人的基本操守。

  参考文献

  [1]梅纳德德纳海滩游客的心理:确认偏向的重要性、行动和提高离岸流安全性的意图[J]自然灾害, 2018(94) : 953-973.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博尔德:维斯特维尔出版社,2014 , 80-81,182-189.

  [3]贝拉迪克斯.行动、体验、沟通:研究多模态、多感官情境的三种方法论范式[J]定性研究, 2014(14) : 656-674.

  [4]克耶尔德潜意识把关:死亡思想对新闻写作中对外群体偏见的影响[J].大众传播与社会,2018(15) : 24-40.

  [5]白红义媒介社会学中的“把关”: 一个经典理论的形成、演化与再造[J].南京社会科学, 2020(01): 106-115.

  [6]周海湘.人际互动视角下“蚂蚁森林"的传播心理学分析[J].传播力研究, 2019,3(29): 14-15.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原文出处:李轩宇.传播心理学视角下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模型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2):13-1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