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微博论战中科学传播的阻碍因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28 共505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论战的科学传播研究
  【绪论】崔方之争的传播效果探析绪论
  【第一章】转基因食品与科学传播概述
  【2.1  2.2】崔永元方舟子论争前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
  【2.3 - 2.5】微博论战中科学传播的阻碍因素
  【第三章】转基因食品安全论争各方与风险收益分析
  【第四章】转基因食品安全不确定性中的受众
  【第五章】科学共同体与媒体的科学传播
  【第六章】从科学传播模型看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传播效果
  【第七章】转基因食品安全论争对科学传播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转基因食品安全微博传播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2.3 微博论战焦点及问题层面

  2013 年 9 月 7 日,方舟子发帖号召全民将参加转基因玉米品尝会并发言,此举招到崔永元冷嘲热讽,"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随即发起"转基因食品,你吃吗?"的话题性微博科普调查活动。2013 年 9 月 8 日,以方舟子回应崔永元试吃大会微博评论为标志,1325 万微博关注的崔永元同拥有 432 万关注度的方舟子论战正式拉开帷幕。

  崔永元和方舟子之间的论战有冷静的分析、有言辞激烈的对骂、有相关事实的罗列,然而始终对准一个焦点话题,即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是否可被人类放心食用,围绕这一焦点,崔方二人的探讨引发以下几个层面的思考。

  一、科学传播扫盲:转基因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区别是什么?

  从崔永元和方舟子微博的回复消息可知,参与论战的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也缺乏客观和理性,甚至一些网民只是为了泄愤而参与论战。从方舟子和崔永元的评论栏里的各种提问可看出,民众对于何为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并不十分了解,甚至还将这种新的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混淆。以水稻为例,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对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可以放心接受,而对同样可以带来高产,解决粮食问题的转基因食品缺犹豫不定。方舟子在在论战的过程中给大家抛出这个问题,促使普通大众向相关学者了解二者的区别,并分析这两种先进农业技术产品受到不同待遇的原因。

  二、科学传播辨析: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方舟子举出多项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已被证实安全,可是崔永元和其他反转人仍然提出了一系列矛盾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大大削弱了科学专家们肯定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结论。

  现象 1:武汉政府销毁转基因水稻农业部曾多次发言称没有粮食作物商业化种植,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规范有序,不存在滥种现象,然而武汉确查出了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大米,并且当地政府部门对其进行销毁,而此事是由挺转人士对转基因大米事件进行了曝光。

  目前,中国没有任何一种转基因主粮同时获得这些许可。因此有民众质疑,如果转基因食品真的安全,为什么至今未获商业化许可?如果转基因食品真的管理规范,为什么还有未获得商业化许可的"黑大米"混入市场,走进百姓餐座,为什么政府要对其进行销毁?

  现象 2:崔永元赴美纪录片位居网络谣言榜首位2013 年,崔永元耗资百万赴美拍摄转基因纪录片引发人们的激烈讨论,褒贬不一。

  虽然一些网友称该片不论是从科研角度还是新闻角度都存在不严谨之处,甚至这部纪录片被果壳网与"科普中国"共建的流言百科评为"2014 年度十大科技谣言"之首,但这部片子确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国民的想法。此外,尽管专家和科学家对片中不严谨、不准确、不客观的地方提出反驳,但对于他们提出的反驳性数据,就是他们自己也不能给出可信的数据来源。而对于崔永元指出的当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与多种疾病高度相关,科学家也只能从无直接因果关系等角度进行反驳,而无法提供强有力的直接证据。

  2.4 微博论战特点分析

  方舟子与崔永元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微博论战以方舟子被禁言而告终,然而他们的论战却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推向全国。崔方的在论战时还发动双方粉丝,分享了很多"挺转"和"发转"的证据,特点鲜明。

  第一,论战呈现阶段性特点。从论争开始到方舟子微博被关闭,崔永元和方舟子围绕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展开的论战激烈持续了 416 天,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最初,双方集中于探讨国人对转基因食品的选择权。崔永元针对刊登于《京华时报》方舟子的"应创造条件让国人天天吃转基因食品"言论进行批判,强调国人有权利对否食用转基因食品进行选择。然后,崔永元抛出"你可以说你懂'科学',我有理由有权利质疑你懂的'科学'到底科学不科学",将论战推进到第二阶段--传播者的科普资格。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科学传播活动,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引起社会反响。然而,在科学传播过程当中,并非所有参与传播者都具备科普资格。在崔方论争过程中,崔永元和方舟子就彼此的传播资格进行辩论。方舟子首先反驳了崔永元的质疑,表示科普的是各国权威科学机构认可的科学,崔永元没有何资格质疑。而崔永元并未从专业知识角度进行辩论,而是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入手,推出方舟子语文和逻辑问题,难以推动科学普及工作。然而这一回复力度不够,没能推倒方舟子具备生物技术专业知识的前提,因此不能够否定方舟子具备科普传播的资格。于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崔永元亲自扛起了科普大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进行调查研究。

  列举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著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语言与逻辑为科普传播者树标杆,就李约瑟关于中医诊断的看法引出中医是否是伪科学的争论,继而由李约瑟纵然有"那么好的学术背景",在世界范围内,对他诸多观点的质疑也从未停止过推出,推广转基因的科学家所说的也不一定科学可信。

  与此同时,方舟子对崔永元的动作也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他承认了科学共同体内部存在观点分歧,表明自己尊重不同观点,同时也点出这"不等于任何不同观点都是有价值的".方舟子指出李约瑟并非"科普大家",他的研究结果是否成立,与中国科技发展无关。在反驳的过程中,方舟子也对崔永元的知识结构提出质疑,他说"现代生物学是高度专业化的学科,不是学这个专业出身的人,不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认为崔永元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用谣言、谎言来妖魔化转基因技术",是盲目的"反转",不仅会导致社会恐慌,还会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不过从整体上看,这一阶段的辩论更像围绕转基因话题的文字游戏,偏离了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的主题。

  随后,崔永元和方舟子开始较为理性地方式进行辩论,整个论战进入例证阶段。

  在这一阶段,崔永元赴美拍摄纪录片,意图用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的社会事实来反驳方舟子的言论。

  然而,在第四阶段,崔方论战最终变成了言辞激烈的谩骂,脱轨到了人身攻击和商业质疑。

  第二,论争双方立场鲜明。在这次论战中,方舟子更多想要呈现出权威专家的样子,以科学"代言人"的姿态出现,精英主义观点浓厚;而崔永元则力图作为普罗大众的代表。方舟子认为转基因作物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对于解决我国 13 亿人吃饭问题帮助很大,同时转基因作物抗涝、抗旱、抗虫,能减少农民田间工作量,提高农民收入,减少杀虫剂使用,保护土壤,种植转基因作物是对自然的保护;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也被多家世界级权威机构所证实,可以放心食用。而崔永元认为转基因食物的试验尚未经过几代人的试验,而且有证据显示近些年某些疾病发病率的提高可能同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存在关联,这种打破正常生物演进的技术对人体和自然界可能存在隐患。

  在此过程中,方舟子一直以生物学专家的姿态自居,质疑崔永元言论的权威性。2013年 9 月 11 日,方舟子在微博中称"现代生物学是高度专业化的学科,不是学这个专业出身的人,不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妖魔化转基因技术的人,几乎全都是电视主持人这样的外行,学生物出身的屈指可数,说来说去就是蒋高明、王月丹那么两三个奇葩",直接针对主持人群体。

  第三,论战具备网络传播的所有特点。

  首先,受众的参与门槛低。参与者不乏无任何相关知识背景的普通民众,双方论战的留言多数是带着情绪和有色眼镜评价,公正客观有理有据的评价不高,整体论战质量不高。

  其次,时效性强,真实性差,网络谣言聚集。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网民可以隐藏真实身份,这样也降低了其责任感,随意发言而不顾后果,危言耸听,甚至造成谣言泛滥和民众恐慌。

  例如,人类吃转基因蔬菜不孕不育的消息,已被证实是谣言,但还是会被反复提起,传播,扩散。而网络更新和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面大的特点使得管控网络谣言更有难度。

  再次,高度交互性促使网络暴民群体扩大。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对群体进行过研究,他发现人在群体之中更容易失去理性,多数派会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这一研究与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如出一辙。崔永元和方舟子的论战里中双方阵营力量本就悬殊,崔永元粉丝 1325 万,方舟子仅有 432 万人关注,而我国转基因食品问题的接受度原本很低,在多数人的影响下,反对转基因的呼声一声高过一声,挺转人士方舟子在论争过程中也承受着巨大舆论压力,其中不乏是对方舟子的激烈人身攻击。

  总之,固然从整个微博论战的措辞和举证来看,方舟子的论证更加严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支持崔永元而诋毁方舟子的人居多,这当然与崔永元粉丝数量多于方舟子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国内网络民意基本站在崔永元一方,我们相当部分的消费者对食用转基因食品抱有恐惧。

  2.5 微博论战中科学传播的阻碍因素

  根据传播学五要素对崔永元和方舟子微博科普论战进行分析可发现,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的内容控制、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自身共同影响着科学普及的最终效果,即,崔方的微博科普过程受到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的共同阻碍。

  传播者身份会影响受众的判断。崔方之争的两位领军人物都具有多重身份,致使他们的举证和言论在受众眼中不够客观公正,因此难以使他们毫无顾虑地相信意见领袖言论的真实性。

  崔永元是"反转派"代表,在这场论战中,他的观点代表了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意见,因此他的每一条发言都能够引起民众的共鸣。然而,崔永元毕竟是个"外行人",正如方舟子所质疑的那样,崔永元不懂科学技术问题,也没用生物学的知识背景,他反对方舟子言论时所能提供的也是从别的科学家或者研究机构给出的现成结论。

  方舟子则在国内颇具争议。他于 2000 年创办中文网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多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领域的腐败现象和不实之风,曾一度被评为"打假斗士",然而,他过于犀利的语言和激进的行事作风也让很多民众反感。

  方舟子打假十余年,质疑过"基因皇后"陈晓宁、学者于建嵘、清华大学施一公,抨击过节目主持人乐嘉、"打工皇帝"唐骏、作家韩寒和蒋方舟,这使他成为"中国树敌最多的人",也成为国内最具争议的一个人。

  方舟子是留美生物化学博士,在转基因的问题上,方舟子一直是"挺转"代表,与国内绝大部分民众意见并不一致。此外,方舟子还加入美国国籍,在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国美国的某生物信息公司兼任咨询科学家。而美国的形象在一些中国百姓心目中总是和"别有用心""美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等词汇相联系。因此,一些公众难以信任"美国公民"方舟子。

  崔永元和方舟子论战是在微博平台展开的,进入门槛低,权威性相对较弱,而且,个人的精力有限,双方也不能对国民关心和质疑的所有事项一一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官方声音和处于转基因技术研究领域一线学者的官方表态十分重要,然而,在双方论战过程当中,我国政府只是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策略进行阐述,而没有对其安全性进行细致解读。而国内科学界也少有人能够对公众的忧虑做出及时解释,这样的现状不利于科学传播事业发展的。按照方玄昌所说,"过去大环境所产生的信任透支的后遗症,再加上媒体的不恰当报道、官方信息的不公开透明",事实真相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科学传播缺位的地方,谣言就会去填补空白。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性争议话题,转基因技术在其发源地美国的支持度最高,然而欧洲国家却极力抵制,其分歧就在于美国科学家目前并未发现转基因技术的危害性,而欧洲科学家尚不能证明转基因技术的绝对安全。而且,即便是在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最早,接受度很高的美国,专家和民众的观点也并不统一。

  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截至 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 3.27%.尽管这个数字和 5 年前相比已有明显提升,然而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明显,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 3%)、加拿大(1989 年 4%)和欧盟(1992 年 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水平。

  总之,在中国,影响转基因认知的因素是较为复杂的,用传播学"5W"理论分析,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舆论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共同等影响着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科学传播的进程。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