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河南省人口结构转变对经济的作用探究
【第一章】人口结构新特征对河南经济的影响分析引言
【第二章】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第三章】河南省人口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第四章】河南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结论
【第五章】河南省人口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人口结构变化与地区经济的关系研究参考文献
第四章 河南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结论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当地的人口结构的形式和特点;同时,人口结构特征也反映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河南省人口结构变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给河南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第一节 河南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城乡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 2010 年到 2013 年间,河南省总人口中城镇人口增加了 591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38.8%上升到 43.8%,河南省城镇人口数量在三年间增长了 5 个百分点。河南省城镇人口比重逐年稳步提高,提高了我省的城镇化率,加快了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步伐,但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稳步提高的城镇人口使当前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村人口为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向城市迁移,使得大量劳动力流向城镇,由此产生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留守人口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力短缺抑制农业发展等问题;同时,进城务工的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进城难以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等问题的出现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提高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努力解决农村人口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享受到的"市民化"待遇;具体来讲,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迁移,不仅使城镇人口数量增多,而且也造成了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具体表现在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农村人口抚养比上升、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压力增加等。另外,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难以适应城镇较快的生活节奏,同时,较高的生活成本也加重了农村人口的生活压力,加之农村人口的迁出使得农村家庭子女进入城镇后,无法顾及身在农村年迈、待赡养的父母,弱化了家庭养老的保障,加重了农村社会养老的负担。
二、人口性别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男女性别的失衡会间接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失衡,河南省现阶段的支柱产业是第二产业,男性主要从事第二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省男多女少的性别局面,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创造出了显着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河南省性别比失衡,也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
第一,造成男多女少的局面。男多女少的局面使男性婚姻受到挤压,造成男性单身家庭增加,同时,由竞争造成的"劫贫济富"现象,使年轻女性从落后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转移,对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男女性别比的失衡。
第二,关系下一代健康成长。男多女少局面的出现大多因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与此同时,该局面也反过来加深了人们这一观念,尤其是农村地区,受"重男轻女"这一潜在意识的影响,一些女孩在家庭中失去应有的关心与重视,性格内向、孤僻;同时,农村地区大多数家庭有重男轻女的想法,缺少甚至是不愿对女孩进行文化教育方面的投资,使这些女孩不能像男孩儿一样享受到学校教育的机会,这一问题在初级教育阶段尤为明显。长此以往,文化素质水平和农业技术技能低等成为她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她们大多依附于家庭而难以实现自我经济上的独立,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她们的就业机会(如表 4-1,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女性受教育人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同年龄阶段的男性受教育人数所占比例)。作为下一代孕育者的女性,其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后代的健康成长,女性素质的整体下降必将导致人口整体素质的下降。
第三,带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流失。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女性劳动力因自身素质及家庭等因素的限制大多选择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因此出现大量男性剩余劳动力,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困难,为维持生计,纷纷只身迁往经济发达地区经商、务工,妇女、老人、孩子等弱势群体留守在家,从而使当地劳动力资源流失。
第四,造成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男性就业大多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男性劳动力的大量流出给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女性大多配合从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男女参与不均衡会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三、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年轻型的人口年龄结构为河南省经济提供了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资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省的就业人员总数稳中有升,由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来看,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口总量下降明显,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随着河南省城镇化的推进呈现出不断增加的状态。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河南省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河南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助推老年经济发展
老年人口的显着增加导致老年群体对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日益增长。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社会资源将不断向开发满足老年人所需衣、食、医等日用消费品,老年人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河南省近年来为满足老年社会成员消费需求,提供的产品、服务和劳务等越来越多样化,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发展能充分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的专业化服务队伍,进一步培育并逐步规范老年人消费市场。
(三)加大公共支出压力
与 2000 年相比,河南省 2013 年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 67 万人,所占比例从 8.4%上升到 9.1%了,增加了 0.7 个百分点,老年抚养系数从 11.8%上升到 13.0%,增加了 1.2 个百分点,河南省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养老压力也不断增加。
四、人口文化教育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素质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产业革命以来已由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数量转变到依靠劳动力的素质和依靠科学技术上来,劳动人口素质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对比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2000 年,河南省 6 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 3646.0 万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 928.4 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的人 247.5 万人; 2010 年河南省 6 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 3992.5 万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 1242,3 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的人 601.6 万人。
比较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知,河南省人口文化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升,我国普及 9 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实施以及学校软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推动了河南 6 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初中、高中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都出现了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受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上升幅度最大,而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则从3072.6 万人下降到了 2266.9 万人,文盲和半文盲人数也从 543.2 下降为 399.2.由此可知,河南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高学历人才比重仍然较低,高技术人才呈现紧缺状况,尤其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逐渐在城市聚集,这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人口的文化素质差距,阻碍了农村经济的长期稳步发展。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质量较低,不利于人口质量特别是劳动力人口科学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生产的实现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如此看来,那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丰富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现代化农业生产与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密不可分;然而,当前农村现代化农业生产面临着对新型农民的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对称的问题,农村地区对文化教育的欠缺导致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严重缺乏,加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聚集的现象,农村妇女、老年人选择留守在家方便照顾家庭而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质量进一步降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随之降低也进而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实现,从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二)劳动力转移更加困难
不可否认,河南省加快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使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实现这部分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更容易在城镇中找到工作,而那些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的农村劳动力,则面临着工作难找的问题,因此,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这一情况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转移实现就业再就业的难度,最终使得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选择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维持低水平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虽然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容易实现向城镇的转移就业,然而,在这部分转移人群中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文化水平略低而且缺乏城镇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能够接收他们参与劳作的大多是非技术型、半技术性等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工作,他们中的大部分选择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就业,不利于迁移人口的长期发展。
五、人口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虽然河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但是近年来河南省第一产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劳动生产率,且与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增大,由此可见,河南省亟待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第一产业总产值。由表 4-3,在河南省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始终是最高的,同时,由前面对河南省人口产业结构的分析我们可知,河南省第二产业的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三大产业中是最大的,第二产业对河南省国民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是最为显着的。随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将吸引更多的劳动力,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将不断接近。
六、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据统计,河南省 2000 年外流(相对于流出地来说)到省外的人口占外流总人口的比例为 39.4%,2010 年这一比例为 52.5%,从 2000 年到 2010 年这几年时间河南外流人口占外流总人口的比例增加了 1.31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了 1.07 个百分点,河南省外流人口数量呈现显着增加的状态。
(一)积极影响
第一,增强农民转市民的能力。进城务工农民的视野得到了拓展,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市场经济意识得到了强化,增强了农民转"市民"的觉悟和能力。一方面,农村迁移人口在迁入地持续的城镇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逐渐形成了现代思想文化意识,这种现代思想文化意识加速了农村传统观念和包括饮食、起居等方面的农村传统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转化、发展,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迁移人口大多为处于结婚生育年龄的青壮年,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传统生活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这些年轻人的婚育年龄,从而降低了生育率;除此之外,迁移人口中的已婚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才能在城市中更好的立足、生活,也才会更加重视和更有能力加强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利于人口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第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进城务工,开阔了眼界,更新了思想,增长了手艺,增加了家庭收入,进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通过务工经商和参加当地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学习到了丰富的生产技能,了解了一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现代化生产技术,一些外迁人口不仅通过努力改善了自身的生活质量,还通过返乡创业等途径,积极发展新的生产服务项目,吸纳当地村民就近转化为产业工人,增加了当地消费,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而带动了农村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第三,农村妇女获得一定的独立地位。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选择通过城镇转移实现就业、再就业,大多妇女同家中老人、孩子一同留守以照顾家庭,同时,留守在家的妇女也会耕种土地从事一部分农业生产;更有一部分农村妇女选择跟随丈夫一同实现转移就业,共同在城镇从事生产劳动,就这样,农村妇女通过参加生产劳动获得了一定的经济上的独立地位,一定程度给旧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冲击。
(二)消极影响
第一,外流人口融入流入地难。据有关报告显示,河南省跨省向外流出的人口数量占河南向省外流出人口总数的 61%,跨省向外流出的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等沿海地区,这些地区都具有城市化水平高、社会经济发达、资源丰富等特征。受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外流人口在流入地往往面临就业分布不均衡、医疗无保障等生存、发展难题,因此,为较少因外迁产生的生活成本,大部分迁出人员都选择了独自一人外迁;另外,还有一些外迁者因初到迁入地,对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等不了解,强烈的陌生感使他们与当地居民少有沟通和交流,迁入地部分人员的排外思想给外迁者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得他们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的各种压力,增加了他们融入当地生活环境的难度。
第二,农村人口老龄化、低龄化加重。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普遍出现青壮年外迁,妇女、老人和少年儿童留守在家的现象,这一现象加速了农村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低龄化,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外迁移,一方面使照顾家庭的责任和农业生产落到了妇女、老人的身上,由于体力、身体状况等因素,妇女、老人难以承担起农业生产的担子;另一方面,农村适龄劳动力比重的降低,提高了留守人口的抚养比,加重了农村家庭赡养留守老人和抚养留守儿童的负担。同时,一些由老年人照顾留守儿童的家庭因长期受老人隔代亲的溺爱、疏于管教以及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发展受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淡化等诸多隐患。
第三,增加了家庭的不稳定性和赡养抚养问题。在区域间迁入迁出流动的人口大多是未婚青壮年,这一群体由于长期在外受城市文明的影响,未婚人口的婚恋观念发生了改变,晚婚晚育意愿加强,在迁入地其主要精力多投入到了学习和工作中。另外,已经结婚的家庭,其部分或者全部家庭成员长期在外,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与亲朋好友之间因区域之间的距离沟通交流的障碍大大增加,与亲朋好友长时间的感情疏离对迁移人口家庭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二节 结论
本文主要运用了实证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分别从人口的城乡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教育结构、人口产业结构等方面对河南省人口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河南省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河南省现有的人口结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庞大的人口数量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丰富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当前城乡人口结构中城镇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河南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男多女少的性别局面,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老龄化助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农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目前的人口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当地农村经济缺乏劳动力,也带来了农民"市民化"的难题;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性别比例的不均衡,带来劳动力资源的流失和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老龄化趋势减少了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农村劳动人口素质偏低影响农村地区对人才的长期培养和发展,进而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也增加了劳动力通过转移实现就业的困难等。因此,河南省应通过优化人口结构,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概述鄂州市是湖北省的有着特殊地位的地级市,承任着湖北省乃至国家很多改革任务,如农村土地置换制度改革、房产税试行等。鄂州市正试行着很多政策,这些政策成功的实现,有赖于对鄂州市自身的条件,如自然资源条件,社会资源条件等有着清楚的了解。人口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在稳步提升。自2009年国家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开始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了改革重点之一。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疾病防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关键性的,其功能...
今天,人口流动现象变得十分普遍,流动人口促进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们本身却面临着社会融入的困境,这种现象凸显出当前我国体制与文化还存在着一些欠缺之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一方面是因为宏观原因,...
1、问题提出近十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转型,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迁居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显著的社会现象。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问题已逐渐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困点,引发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2013年7月发布...
按照惠远镇党委、政府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统一安排,2015年惠远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在确保圆满完成年度人口控制目标任务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并落实一系列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加...
第五章故事背后的启示:办法、建议与思考的问题一。小丁村走出困境的具体办法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关于农村人口流动形式与造成影响也各不相同。东部发达地区或地处城郊的农村,因有较大的人口接纳能力而成为人口的流入地,有的村庄既是流出地也是流入...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供给充足,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一般认为人口红利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二是抚养负担相...
一、农村人口迁移的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质量提升的城镇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文化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2013年,河南城镇...
第3章辽宁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及人口迁移特点3.1辽宁省城镇化发展水平3.1.1辽宁省城乡人口状况根据上表3-1的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辽宁省总人口近43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规模为27187963,占辽宁省人口比重62.15%;乡村人口为16558360,占比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