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

人口流动下耕地保护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13 共484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清水江流域耕地资源安全问题探析  
【第一章】人口流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影响分析绪论 
【第二章】人口流动与耕地资源安全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清水江流域人口流动特点及传统耕作方式的价值 
【第四章】清水江流域耕作方式的改变对耕地资源安全影响 
【第五章】清水江流域耕地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人口流动下耕地保护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人口与耕地资源安全的问题是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实现了人口与耕地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区域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的,当地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发展状况又制约着人口与耕地的可持续发展。清水江作为贵州省的第二大江,生态环境较好,但是山地较多,可利用的耕地资源较为紧缺。

  流经的 16 个县市中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但由于经济发展较慢,人口的流动性较大,成为贵州省较大的劳动力输出地,大量劳动力的输出使部分耕地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不得不改变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改变带来了众多的影响,如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水土流失等,导致耕地数量、质量的下降,人地矛盾日益加剧,耕地资源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清水江流域的以少数民族人口居多,在早期的时候,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居民是遭受到政治和军事上的压迫而被迫迁移而来。而在现代社会中,人口的流动都是由于经济和教育的驱动,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去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在近十年里,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侗族和苗族的人口总数增长了将近一倍,而清水江流域的人口却持续减少,由于清水江流域的居民以农业发展为主,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一直以种植水稻为生,并且形成了“稻-鱼-鸭”生态系统,不仅适应了当地的种植条件, 还能有效实现生态系统的循环,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但为了加快本地经济的增长,破坏了原有的耕作方式,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因此,传统耕作方式的变迁,对耕地资源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带来了影响。

  针对清水江流域由于人口的流动对耕地资源的安全产生的影响,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要改善耕地质量要从污染源出发,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农药和化肥的施用有所限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耕地保护的主体和责任;其次要结合当地的传统,发展特色产业,推广“林粮间作”模式,不仅可以同时促进林业和农业的发展,缓解水土流失现象,减少耕地资源的流失,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劳动力的输出;再次,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粮食产量,缓解由粮食问题引起的人地矛盾;最后,要开垦后备资源,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协调发展。

  6.2 研究展望

  近年来,耕地资源安全的问题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虽然通过耕作方式的变迁作为桥梁来探究了清水江流域人口流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影响。但基于能力和精力的有限,本文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由于统计年鉴上的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导致有些数据很难收集。例如耕地面积,在 2011 年以后,贵州统计年鉴和黔东南州统计年鉴,均不统计常用耕地的面积,使得在文章中分析耕地面积的趋势使,缺少最新数据的支持。其次,对于耕地资源安全的影响,本文是通过对耕作方式变迁的视角去探究人口流动对耕地资源的影响,没有对耕地资源的安全指标进行量化,缺乏人口流动对耕地安全的定量研究。

  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影响研究,不必局限于农村的人口流动和耕地资源。人口流动对耕地安全的影响的切入点可以有很多,很所学者都做了相关的研究,可以从其他的角度进行解析,分析二者更深入的互动机制。在单纯分析影响的同时,还可以对耕地预警进行探究,更能有效的保护耕地资源安全。


    致谢

  转眼我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在本次的硕士论文完成之际,要衷心的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在本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身边很多老师和同学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

  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导师崔海洋教授。在攻读硕士的这三年,崔海洋教授无论是在我的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关心和鞭策。在我刚踏入校园的时候,就对我要求严格,我现在的成长都与其孜孜不倦的教导分不开。

  我从他的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恩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亲切的教导都深深的影响着我。这次论文从选题到资料的搜集再到内容上的修改,都得到了导师细心的指导。在研究生的学习期间,导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给予了很多学习新知识、认识专家学者的机会,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成熟。在生活上,崔海洋教授也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和关怀。在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的毕业论文才得以顺利的完成。在此,谨向崔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同样,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我的室友和同学们也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在我搜集数据的时候帮助我一起整理资料,在我遇到不懂的难题时一起探讨。我们一起度过了研究生最美好的三年,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分享一起承担,经过这三年的时光我们已经成为彼此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在这个即将别离的日子里,我衷心的向他们表示感谢!

  最后要感谢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在我毅然决然的踏上学习的旅途时,我的家人一直在支持我,给予我力量和学习的动力。在我的即将毕业之际,要向我的家人说声“谢谢!”同时祝愿我的母校贵州大学能够再谱华章!


    参考文献

  [1]Anders Skonhoft,Havard Solem.Economic growth and land-use changes:theDeclining amount of wilderness land in Norway[J].Ecological Eeonomies,1999,37(2):289-301.

  [2]Jeffrey D.Kline,Alissa Moses,RalphJ.Alig.Integrating urbanization into Landscape-level ecological asessments [J].Economies,2001,4(l):105-118.

  [3]K Konagaya,H Morita,K Otsubo.Chinese land use predicted by the GTR-Model[M].Tokyo,1999.

  [4]Lester R Brown .Who Will Feed China[J].World Watch,1994: 9~10.United Nations.Methods of measuring internal migration, Manual VI.1970.

  [5]W.A.刘易斯着,施计,等译,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白南生,杜鹰。走出乡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176-177.

  [7]陈华东。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成因探讨--以港村为例[D].河海大学,2006.

  [8]陈华东,施国庆。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8-11.

  [9]陈印军,肖碧林等。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与土地开发整理效果分析与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划,2010,3l(l):1-6.

  [10] 崔海洋 . 浅谈侗族传统稻鱼鸭共生模式的抗风险功效 [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254-16256.

  [11] 常 岚 . 贵 州 省 人 口 教 育 文 化 素 质 与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J]. 教 育 文 化 论坛,2010,02(4):44-49.

  [12]曹国璠,李榜江,杨志华等。浅析贵州耕作制度向现代农作制度转变的途径[J].耕作与栽培,2006,(2):1-2,5.

  [13]傅义强。当代西方国际移民理论述略[J].世界民族,2007,3.

  [14]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13-319.

  [15]葛菁华。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49-51.

  [16]黄贤金。WTO 框架下我国耕地保护的政策选择[J].资源论坛,2002,(1):19-20.

  [17]姜爱林,包纪祥,刘赢洲。耕地概念的界定与耕地质量评价的新方法探讨[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9(5):20~25.

  [18] 孔雪松 , 常旭 . 湖北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时空差异 [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72-76.

  [19]罗康智,罗康隆。传统文化中的生计策略--以侗族为例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0]刘瑞平。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质量的贡献率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4.

  [21]刘勇。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04 年。

  [22]李廷贵。再论苗族的迁徙[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0, (4)。

  [23]李吉和。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原因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1):71-75.

  [24] 李廷贵 . 浅议苗族的生产文化 [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53-55.

  [25] 李 德 建 , 唐 晓 梅 . 苗 族 稻 作 文 化 与 乡 村 旅 游 发 展 [J]. 凯 里 学 院 学报,2010,28(4):50-52.

  [26]刘宗碧,唐晓梅。清水江流域传统林业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及其价值[J].生态经济,2012,(11):136-140.

  [27]李秀芬,朱金兆,顾晓君。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81~84.

  [28]陆大道,郭来喜。地理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 [J].地理学报,1998,53(2):97~105.

  [29]罗康智,杨小苹,林泽夫等。论侗族传统生计对水环境优化的价值--来自黔东南侗族社区的个案分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03(4):8-12.

  [30]罗康智。侗族美丽生存中的稻鱼鸭共生模式--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1):28-32.

  [31] 罗 康 隆 . 侗 族 传 统 生 计 方 式 与 生 态 安 全 的 文 化 阐 释 [J]. 思 想 战线,2009,35(2):11-16.

  [32] 罗康隆 , 谭卫华 . 侗族社会的 “ 鱼 ” 及其文化的田野调查 [J].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1-5.

  [33] 赖 力 , 黄 贤 金 , 王 辉 等 . 中 国 化 肥 施 用 的 环 境 成 本 估 算 [J]. 土 壤 学报,2009,46(1):63-69.

  [34]牛海鹏,张杰,张安录等。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基本问题分析及其政策路径[J].资源科学,2014,36(3):427-437.

  [35]吴瑞君。关于流动人口涵义的探索[J].人口与经济,1990(3):53-55.

  [36] 吴次芳 , 鲍海君等 .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 : 气象出版社,2004:10-26,132.

  [37]王孟孟。“农民工”的身份界定及法律保护[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2):16-18.

  [38]万秋月。贵州民族高等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贵州社会科学,2006,(1):34-36.

  [39] 吴 传 钧 . 论 地 理学 的 研 究 核 心 - - 人 地 关 系 地 域 系 统 [J]. 经 济 地理,1999,11(1):1~6.

  [40]吴正彪,韦德怀。苗族传统生存方式在可持续发展途径中的实践意义--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家庭经与社区发展状况调查研究[J].三峡论坛,2011,(6):22-26.

  [41] 魏 丹 斌 , 尚 凯 . 土 地 整 理 - - 我 国 耕 地 保 护 的 重 要 举 措 [J]. 河 南 地质,2001,(2):93~100.

  [42]徐彬彬,李德成。保护耕地必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J].土壤,1999,01:8-12.

  [43]邢可霞,王青立。德国农业生态补偿及其对中国农业环境保护的启示[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1):1-3.

  [44]杨达。赣南。60 村一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村级社区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8.

  [45]尹红。美国与欧盟的农业环保计划[J].中国环保产业,2005,(3):42-45.

  [46] 叶 秀 如 . 耕 地 保 护 的 重 要 性 及 对 策 浅 析 [J]. 中 共 福 建 省 委 党 校 学报,2004,(11):75-77.

  [47] 杨庭硕 , 罗康智 . 侗族传统生计与水资源的储养和利用 [J]. 鄱阳湖学刊,2009,(2):62-68.

  [48] 尹绍亭 . 人与森林--生态人类的刀耕火种 [M]. 昆明 :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337-365.

  [49] 张士功等 . 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J]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5,21(12):372~375.

  [50] 张 群 生 . 贵 州 省 耕 地 人 口 及 粮 食 安 全 研 究 [J]. 安 徽 农 学 通报,2010,16(15):11-12,14.

  [51]赵翠薇,濮励杰。贵州省 50 年来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特征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5(1) .

  [52]赵其国,周炳中,杨浩,刘世亮。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及相关对策思考[J].土壤,2002,06:293-302.

  [53]朱红波。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土管学院,2006.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口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