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30 多年后, 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水平下降明显,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口过快增长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人口的低生育水平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由于城乡差别,在广大的农村,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 家庭养老还是目前主要的养老形式。计划生育家庭同多子女家庭相比,在家庭的保障功能方面要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1].
诚然,30 多年前计划生育政策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那么在当前"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的大背景下,计划生育政策也应同其他社会政策一样进行"升级换代",如何实现这种转变,2006 年 12 月,《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概括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主要内容,介绍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就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利益上的救济、扶助、补贴、反哺、激励、惩罚等多种手段和方式,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和人群的基本权益,约束非政策生育行为,引导公民树立按政策生育的观念,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2].如何建立和完善利导政策体系是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河北省实行计划生育 30 多年来,全省共少生 3800 多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 6.5‰以下,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成功实现"两个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计划生育政策目标由降低生育率向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转变。使计划生育工作逐步从社会约束方向向利益导向方向转变。近年来,面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形势、新任务,河北省致力于打造"惠民计生",逐步形成了以"少生奖励、特困救助、服务免费、政策优惠、贫困扶持、养老扶助"为主要内容的"六位一体"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使计划生育家庭在许多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优先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与河北省实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数据研究、分析研究和个案访谈, 发现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丰富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理论研究。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下将计划生育工作和社会民生问题相结合,全方位的提高广大计划生育家庭的生育质量和生活水平,使计划生育家庭在许多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优先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提升计划生育工作满意度,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各国根据不同的现实背景制定出相应的人口政策,但利益导向政策在许多国家人口政策中均有所体现。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些亚洲国家,如韩国、菲律宾针对少生育的家庭少征或免征所得税。而欧洲各国随着生育率水平的下降,制定了为改善生育水平的人口政策,其中以家庭为单位的补助扶持政策,包括家庭补助制度、税款收益、住房补贴等,体现了物质补偿的利益原则,如家庭补助制度是指根据每个家庭的孩子数量由政府进行补助,孩子越多补助越多,从而保障多子女家庭的生活水平[3].这些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概念,但体现了物质奖励与惩罚、优先和优惠措施等物质保障特点,反映了人口政策不仅仅是控制人口,还有补偿性、奖励性与诱导性的政策特点[4].
我国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者和计划生育实际工作者进行了不断的深入和探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共同推动了利益导向政策的完善与发展。
杨魁孚(1992) 提出了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重要性,不仅要通过宣传教育改变人们养儿防老、人财两旺陈旧的生育观念,而且要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生产、生活困难,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利益导向,引导他们走上致富之路。他还提出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内涵,主要是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对计划生育家庭给予一些奖励、照顾和优惠,以引导人们主动实行计划生育[5].
顾大男(1998)提出了"生育需要产生生育动机,生育动机引发生育行为"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理论,还提出了区域差异、经济社会因素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生活服务[6].
于学军(2006)认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是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引导人们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从而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从免费技术服务制度,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患者家庭生活补贴制度,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保障制度,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或养老补贴制度,生育保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制度,西部地区"少生快富"扶贫等 8 个方面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制度建设[7].
钟水映(2008)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激励机制是由许多工作机制组成。提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要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生育的预期,即转变生育期望,包括文化观念、保险激励、养老保障、计生服务等方面。还提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政策研究要根据国家政策和实际情况来进行研究[8].
周长洪(2008)从生育需求的可替代性、利益诱导替代再生育的效用、利益导向机制的良性价值取向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作用原理。
他认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再分配方式,用于奖励和补偿农村计划生育弱势家庭,解决这些家庭发展经济和养老保障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原则,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9].
刘泽军(2010)认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等投入不足、政策覆盖面不广、补助标准太低等。他还进一步提出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利益导向政策;加强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的协调;增加资金投入、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保障措施[10].
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是计划生育工作 30 多年的实际探索,是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基石,为利益导向政策形成和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文献研究法:阅读相关的书籍、论文、报告等研究资料,了解现有的政策信息、研究成果,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
定量定性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年份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利益导向政策的持续改进。
个人访谈法:通过对一些实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个案进行访谈,找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效果,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完善提出对策。
按照惠远镇党委、政府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统一安排,2015年惠远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在确保圆满完成年度人口控制目标任务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并落实一系列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加...
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生育以及生育的结果对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生育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需要诱发,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所产生的结...
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正陆续婚恋育子,独生子女父母逐渐步入老年阶段,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俨然成为当下我国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探讨人口快速老龄化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
4问题及原因分析4.1申请再生育高峰问题分析新政实施初期,出现育龄群众扎堆申请办理生育证的现象。政策刚刚执行的前几天,每天到泰山区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再生育查体、参加再生育培训的人员一天能达到200多人,排队的人员从四楼排到一楼大院,场面火爆...
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计划生育制度在法治化过程中,一方面要改变政策主导的计划生育工作方式,通过限制公权力树立法治的权威,依法进行计划生育事业;另一方面需要找到实现计划生育目的与人权保护、社会公平的契合点,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实质法...
5对策与建议5.1加大宣传力度,帮助群众合理安排再生育(1)摸清底数,为工作开展打下基...
计生工作主要指计生宣教工作,计生宣教必须依法进行,规范生育行为,维护计生对象的合法权益。计生宣教不应停留在计生工作的经验层面,而要提高到法律高度。为此,计生宣教需要把握的法制尺度。和谐社会核心思想基本与《计划生育法》的核心思想一致,从构建...
近日,笔者对人口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在对队伍现状、主要做法、取得成效、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思考。1基本情况河口区属东营市市辖区,渤海南岸,黄河北侧,总面积2365平方公里,辖4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
二、我国计划生育法治化过程中的不足(一)计划生育与权利保护计划生育政策制定初期,公权力强行介入公民个人的生育活动,限制公民的生育行为,计划生育工作中侵犯相对人权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公民权利的忽视一度成为大家诟病计划生育的一个重要原因。随...
摘要形式法治注重形式合法性。建立一套注重效率、明确、自治的规则体系,可以有效地限制权力的行使并为人们的行为提供预期,有助于法治的实现。在法治化程度不断加深之时,复杂的社会状况与预定的法律规则、日益强化的公权力与权利、普惠与特惠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