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我国新时期节约型政府的涵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2 共353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节约型政府创建问题探究
  【第一章】改革分析视角下节约型政府构建绪论
  【第二章】我国新时期节约型政府的涵义
  【第三章】我国节约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依据及经验借鉴
  【第四章】节约型政府建设中的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改革视角下的节约型政府建设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节约型政府建设中的不足及对策结论与参考文献
  
   
  2 我国新时期节约型政府的涵义

  2.1 “节约型政府”的涵义?

  尽管目前学术界不少学者对“节约型政府”的概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论证,但是出发的角度不同,分歧很大,所以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概念。而把握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础,笔者认为,研究“节约型政府”建设必须先明确界定“节约型政府”的概念。

  2.1.1 “节约”的内涵

  (1)一般意义上的节约就是浪费的反义词,即不浪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通俗的认为就是节俭,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就是节省、节制、节俭、不浪费。反映在经济活动中就是使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或者持续利用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最大限度的发挥生产资料或资源的价值。而反映在行政管理事务中,则是以最低的政府支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政府运行成本的降低。

  (2)经济学意义的节约讲的是“时间”的节约。节约了时间,就是提高了效率。衡量指标则是“劳动时间”和“劳动效率”.由“劳动时间”节约实现生产成本节约进而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节约,这是节约的最终目的。在物质生产中,遵从节约,可以节省生产领域的生产成本和流通领域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成本是必要成本,交易成本则可以尽可能降低,因此,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是经济发展中最根本也是最终的节约。而反映在政府的节约需求上,就是政府运转过程中交易成本即行政成本的降低和行政效率及服务水平的提高。

  2.1.2 “节约型政府”的内涵

  纵观目前学术界关于“节约型政府”内涵描述发现,学者们尚未形成较统一的论述,多是各自从不同视角的解读。学者黄爱宝直接从政府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指出“节约型政府就是节约资源①”,菅海平在谈预算会计改革时提出“节约型政府是能够以最低的预算产出最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政组织②.”,而周定财则强调“节约型政府应当是一个效益型组织,它以尽可能多地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为最终目的”③.无论学者们是从成本角度出发,还是效益角度出发,都表明节约型政府必须是一个“节约花钱,尽量谋事”的政府。由此可见,上述观点均是基于“节约”两个层次的内涵,来作延伸到“节约型政府”的内涵上。从一般意义上的“节约”上来说,“节约型政府”应是不浪费的政府、节能政府,这是节约型政府的最基本形态。从经济学意义上的“节约”上来说,“节约型政府”应是旨在追求最小的成本投入前提下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①.将两个层次的“节约型政府”结合起来,本文的观点则是节约型政府是指一种政府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行政资源优势,降低政府的制度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提供尽可能多且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模式②.

  2.1.3 “节约型政府”的特征

  作为既定的政府模式:它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规模适度。政府是由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工作职能和活动所组成。衡量政府规模的大小,必须确定其机构、人员及承担职能的规模。机构的大小、人员的多少和职能的多寡影响政府运行中行政成本的绝对值。但并非机构越小越好,其机构层级必须与我国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履行的社会管理职能大小相关。政府层级多,则人员规模就大,机构臃肿,不利于行政效率;层级过少,则不能涵盖管理职能的方方面面,实现不了最佳收益。因此,必须是适度规模的政府。政府职能优化配置,在保证有效履行职能前提下,政府机构尽量精简,并配置的合理人员规模。既有效的控制了政府的绝对成本,又有效的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能。

  (2)成本低廉。从成本-收益角度出发,来衡量节约型政府的成本,必须是“低成本”,这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最基本要求。在节约型政府的建设中必须尽可能的降低行政成本,作为行为主体的政府因为其本身的非盈利性和公共性,在政府实施管理、消耗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定的制度或约束来对成本的消耗进行控制。花公家钱,钱多钱少不重要,只要达到目的即可,这极易形成不计成本的浪费。因此,节约型政府建设必须明确成本低廉的特征。

  (3)行为高效。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衡量政府行为的高效,必须是“高效益”.一方面高效更侧重政府的行政效益高,即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赢得行政相对对象更大程度的满意,树立政府威信和形象;一方面高效注重节约时间成本使行政效率高,则更易于节省政府“生产”时间,使得政府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快自身节约型政府建设。
  
  (4)制度透明。着名的交易成本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指出政府也是一个自利个体,因政府掌控着财力资源的控制权,谋求部门和个人私利十分便利,政府寻租行为造就了大量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势必造成巨大浪费和恶劣影响。因此,节约型政府的制度必须透明。这要求政府必须建立一套公开、规范、行之有效的行政制度体系。在这一制度体系下,政府信息得以全部公开,政策决策民主,民众能够广泛参于政府工作全程,并形成有效的监督。制度透明,政府运转才能协调高效。

  2.2 新时期我国节约型政府的内涵界定

  新时期节约型政府的内涵包括:

  (1)节约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法治是一种理念。“治国者先受制于法”,法治的实质就是要依法对政府治理,即政府必须接受宪法和法律的控制和约束,政府所行使的行政权力也必须限制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不能被滥用,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要体现法治的原则和精神,依法行政。因此,建设法治政府不光是行为上的依法行政,还要是理念上的依法行政。在法治政府建设中,政府权力的方式和程序由法确定,政府是否越权和滥用权力由法评价,权力的行使过程及其结果受法律的监督和控制。法治政府必须尊重和保障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是讲究诚信、肩负责任,接受法律约束的政府。从法治的角度看我国的节约型政府建设,就是要依法进行政府改革,依法提高行政效率,避免政府行为的无度、浪费、低效。

  (2)节约型政府是有效政府有效政府的一个关键即政府运作成本低、效率高。有效性要求体现了政府的自身优越性,是政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技术”的有效。“技术”是政府得以积极、健康、向上发展的源动力,是先进的生产力、高端的人才储备、丰富的财力保障和能够积极优化利用上述资源投资生产,实现更高社会效益的综合管理能力;政府还必需具备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政府充分放权,让市场和中介组织发挥生产活力,各司其职,以整个社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民众享受到有针对性、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有效的政府还需要适当的制度予以约束、激励和保障,即具备制度效率。适当的制度的存在,可以使稀有的“技术”资源得到有效的使用,杜绝贪污腐化、化公为私的风险。适当的制度,可以将资源切实发挥效用,有效、有序、均衡地进行配置,防止寻租、滥权的可能。有效政府是“技术”、资源配置和制度三个方面效率的有机统一,是新时期节约型政府建设的最根本内容。

  (3)节约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有限主要是针对政府应承担的职能来说的。有限性则证明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规模、职能、权利和行为均应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个范围由政府存在的社会环境和法律所界定和约束。体现在:在权力方面,政府应放权,将权力严控在法治的框架下,在法治背景下,由法来约束政府规模、规定政府职能、限定政府行为;在职能方面,定位好自己的职能范围,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4)节约型政府是廉价政府廉价政府是由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出的人民政府的最佳模式。它要求精简、成本低。廉价政府的核心便是精简。一是精简机构,一是要放权。精简就是要改善机构臃肿、职责不清、缺乏效率的无序管理局面,充分放权,退出资本生产领域,逐渐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格局,让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和公众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形成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补、互动的关系。

  (5)节约型政府是廉洁政府东汉着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不受为廉,不污曰洁”①,即为廉洁的最恰当解释。廉洁政府就是“廉政”政府。“廉政”要求政府必须“政局”风清气正、公正廉明;“政制”公开透明;“政策”施政于民、为民谋利;“政德”不谋私利、不枉法、不滥权。“政局”、“政制”、“政策”、“政德”是对政府机构及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对民众最基本的承诺,是建设民主法治的节约型政府的保证。

  通过分析,本文把节约型政府是法治政府和有效政府的内涵放在了第一位和第二位,充分肯定了依法治国为改革发展开路护航的重要性,完全符合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策部署,真正诠释了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同时,建立有效地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满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才是十八大以后政府改革的最终方向。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