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论文题目: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专家、公众互动模式探究--以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发展脉络为例
关键词:渐进式延迟退休; 公共政策; 公共利益;
退休年龄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极其重要和最为人瞩目的因素, 197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确定了通用的退休年龄标准, 即男年满60周岁, 女年满50周岁, 女干部年满55周岁;工作年限、连续工龄满10年, 因工致残, 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等情况可提前退休.随着人口老龄化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面临着空前的给付压力, 在所有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性与保值增值的改革措施中, 最简便、收效最快的就是延长退休年龄.
近年来政府积极推动延迟退休进入政策议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两年后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延退方案倾向于稳妥渐进式的节奏.延迟退休的政策建议从一提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与讨论.
围绕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乃至大多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角力的政治主体主要有政府、专家、公众三类.在推动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进入政策议程的过程中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包括组织课题组研究讨论, 释放决策气球探听舆情民意等.然而, 公众提出的最大质疑是认为推动延迟退休是相关政府部门推卸养老责任的行为.在决策过程中专家可能会为政府单方面的决策方案背书, 而人们对提出延迟退休的政策建议的专家的责难也主要是围绕其客观公正性展开.网络的匿名性也让民众在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意见容易陷入非理性的方式, 有些甚至是对相关专家的人格污辱, 更有甚者宣称要人肉搜索某个主张延迟退休的教授, 这已经接近违法的边缘了.另外只有少数利益受到相对较大影响的公民和团体才有参与的动机, 不能保证这些发声的公众代表能反映普遍的公共利益, 同时也需要公共部门针对少数人的特殊利益而进行补充设计.
高质量的公共政策需要体现三个基本的价值属性:权威性、公共性和合理性.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之所以面临广泛的争议讨论, 在于它在这三个维度均存在不足.首先在"权威性"上, 政府主张延迟退休带来了对政府是否在推卸养老责任的质疑;其次在公共性上, 各种民意调查无一例外地显示了绝大多数受访民众对延迟退休持否定态度;最后在合理性上, 即使在专家群体内部, 关于在当前中国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仍然存在争议.
"决策气球"是指政府部门在考虑某项政策是否出台、如何制定时利用媒体等途径听取公众民意的方法.通过事件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出, 关于退休年龄的讨论先是在2004年经过相关官员学者的提出延迟退休, 在2008年再次提及并涉及到具体可能的延迟退休方案, 之后引发了很大规模的学术争鸣和网络反响, 最终换成了相对温和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 这可以看作是各方政治主体相互妥协的结果, 也能体现公众意见能够影响决策.目前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问题, 公众对早期政策出台的反对意见明显多于赞成意见, 因此为了保证政策出台后的顺利执行, 必须对政策进行修改以增加与公众达成共识的基础, 否则即使强制推行, 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政策制定过程需要政府、专家、公众三方协调互动.我国体制环境的影响以及传统政策路径的特点决定了官员在政策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 而专家与公众在政策过程中很难寻求利益表达的渠道与机制.随着国内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 公民意识不断觉醒, 对于高公众接受度与高专业技术要求的政策类型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在政策过程中吸纳专家与公众的参与.
具体的,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 对于与公众利益关联度高且对专业技术性要求也高的社会问题, 政府应当在综合分析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 协调与平衡公众间的诉求差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专家的任务一方面是向官员提供政策建议, 另一方面则是面向公众进行政策宣贯、解读.对于公众, 比较具有操作性的是公众对决策主体的政策立项进行监督, 通过监督权、建议权的行使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达利益诉求时保持理性, 否则一些偏激的甚至涉及人格侮辱的言论容易招致其他政策主体的反感.
因为延迟退休这个议题本身的敏感性, 从决策气球的释放到十八大五中全会决定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整个过程一直充满着误解与争论.政府、专家、公众在这个过程中都充分地参与进来, 从中也可以总结出公共政策制定的经验得失.如果用衡量公共政策质量的权威性、公共性和合理性三个指标判断, 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不完美,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公众的接受度不高, 政府、专家、公众之间还未能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 因此如何保证政策出台之后的宣贯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使得政策得到顺利的执行, 需要有关部门继续进行追踪.
参考文献
[1]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2) :32-33.
[2]王锡锌.公共决策中的大众、专家与政府以中国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为个案的研究视角[J].中外法学, 2006 (4) :478.
[3]朱伟.政策制定过程中官员、专家与公众的互动模式研究一一基于政策"类型一一过程"的分析框架[D].南京大学, 2015.
[4]孙旭培吴麟.施放"决策气球"与公共政策制定[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 (6) :9.
[5]孙发锋.政府回应:发挥中国公民社会政策影响力的关键环节[J].广西社会科学, 2010 (5) :121-122.
点击查看更多:公共政策概论论文
本文在对政策扩散理论及其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公共政策扩散的文献量化研究维度与方法。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由学术堂整理,题目为我国公共政策扩散的过程和特点的公共政策论文。原标题:中国公共政策扩散的文献量化研究---以科技...
水危机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水资源危机表面上看是资源危机,实质是水资源公共政策取向的危机。水资源公共政策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不同水利益相关主体,在特定条件下,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实...
摘要由于高校逐年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加上近一两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大批民营企业倒闭,导致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合理利用与配置毕业生资源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湛江市现在实施的促进...
在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体制改革纵深推进,人们对政府治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对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的需求将推动公共政策研究不断向前,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学获得了新的活力,政策科学必将为我国社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以PM2.5事件为例,探究网民如何借助自媒体进行议程设置,并推动公共政策的形成。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由学术堂整理,题目为自媒体议程设置下政府政策的形成的公共政策论文。原标题:自媒体的议程设置:公共政策形成的新路径摘要:新媒体...
公共政策的选择性执行就是,地方政府在落实上级政府下达要求而出台的政策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像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等,对整体政策要求进行选择和权衡,政策效果多趋于个人有利部分,减少甚至忽略不利因素。...
在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决策参考信息的不完整,以及执行时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难以从真正意义上保持各方利益的上策均衡,政策失灵的出现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面对客观存在的公共政策失灵现象,探讨如何完善公共政策的制定、发...
为影响公共政策议程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表达必须通过影响公共政策的强有力渠道——媒体进行弥补了反映民意分散、社会影响力低、反应滞后、关注度低的传统渠道的不足,也就是以网络媒体为民意渠道集中很难直接影响政策的分散的个人意见。...
政府作为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供给者,在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语境下,也存在着创新公共产品供给的改革要求。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浙江省创新政府公共政策供给研究的公共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创新政府公共政策供给的重大举措---基...
第5章结语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舆论传播不再只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武器。舆论传播变成了双刃剑,它甚至会放大社情民意,让公共政策主体处于被动地位。公共政策的受众者在思想上的深刻变化和文化方面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他们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度不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