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研究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5-05 共583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梁启超曾在《中国少年说》中说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从而看出,少年,也包括大学生,对祖国的重要性。然而要想真正发挥出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的自身安全则是基本保障,大学生的安全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长久以来,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总是不时发生,又尤其在近些年,频频发生的安全事故充分暴露出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防范能力低、应变能力不足、没有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等问题。

  2008年11月,上海某高校学生公寓楼602女生宿舍发生火灾,四名学生从6层楼高的宿舍阳台跳楼逃生,不幸全部身亡。发生火灾是在宿舍里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所致。

  2009年6月,某高校34名学生上课时突然出现腹湾、呕吐等食物中毒现象,先后被送往医院救治。经了解,出现这些症状的学生,当天早上都曾在同一食品店买过某蛋糕坊生产的三明治食用。当地疾病防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入院学生进行了全面检查,证实导致这些学生中毒的原因是三明治。据卫生部通报数据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46起,中毒1873人,其中死亡31人。与2010年同期相比,报告起数增加43.8%,中毒人数增加42.9%,死亡人数增加72.2%.其中报告学生食物中毒事件13起,841人中毒,1人死亡。③2013年4月,在某高校的门前,一位女大学生在雨中等红灯过马路,巳经等了十几秒了,却在最后没能忍住,开始闯红灯。就在这时,一辆正常行驶的黑色小轿车没能及时反应过来刹车,直接将女大学生撞飞,这一过程也被路口的摄像记录下来。④中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超过上万人。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不按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交通违法行为2649万起,平均每天7万多起。显然,“中国式过马路”②的行为已屡见不鲜,并且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不顾交通法规,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的环境中。

  从以上事例、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安全意识不强。他们在对待自身安全方面不够重视,有的甚至还缺乏安全意识,缺乏应变能力和逃生技能,防范能力不足。因此,要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维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保障大学生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并且也只有在大学生具备较高安全意识的前提下,他们才能能够专心学习,完成学业,从而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2.研究意义
  
  安全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大学生安全意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自身、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研究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助于保障大学生的人身、财产权。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他们有着自身的特点,例如,生理的发育基本成熟而心理的发育相对滞后、社会需求强烈但是经验不足、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强但自我防范能力较弱、安全意识不高等等,这些群体特征就决定了大学生必须面临诸多的安全问题的困扰。并且,在校内外各种复杂的环境和情况中,如宿舍钱财被盗、交通安全问题、女学生被拐卖、兼职被骗等等,仍有源源不断的大学生没能从这些复杂的环境和情况中全身而退,没有保护好自己,维护自己人身、财产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甚至是生命的消失。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权利意识,不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置于危险的环境中,维护自己或他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自身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2)研究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利于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效后勤社会化的发展,高效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校园也越来越开放,从而影响高校安全发展的因素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主体、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有些思想还隐含着不安全的隐患,这些隐患不仅对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还给高校的改革、校园的稳定带来危害。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和谐安定,也只有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够安心努力学习,早日成才。如果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较强,安全知识较为丰富,就能应对突如其来的安全问题,有效地预防非法侵害和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维护校园安全秩序,成为维护学校安全的强大力量,减少校园内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减少大学生生命安全面临的伤害,最终促进学校和谐快速发展。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利于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3)研究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的安全道德品质、安全素质如何,与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乃至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直接相关。具有较高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大学生,有较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对危机的防范和处置能力,能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安全法治观念,进而自觉遵守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和自觉守法,使每个人深感自己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进行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有利于提高国民的安全意识和国民素质,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安全意识的研究要早于中国,尤其是美国、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他们积极探讨安全,是由于这些国家的工业革命发展较早,各种生产安全事故频频爆发。

  其中,美国学者erbert W. Heinrich在20世纪20年代最先幵始对工业安全事故中的人为因素的研究。他通过对上万起的工业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只有2%的工业安全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其余的都是由于存在不安全因素而引起的,其中88%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10%是由不安全状况或条件引起的。随后,安全心理学、安全生理学、安全行为学等接连出现,逐渐对安全意识进行研究,如从人这一主体出发,探索他们的情感、动机、认知、个性、态度、智力等因素与安全的关系,为之后人们幵展安全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依据。

  在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研究中,美国高校做得可谓是较为出色的,他们在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技能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具体可以归结为几点:一是注重安全立法。“美国于1965年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案》,《法案》中第四章第485节规定了校园犯罪与安全的法定条例,此条例被称为《高校校园犯罪统计报告法》,简称《克莱瑞法案》”.此外,“华盛顿州议会率先制定法令,授予各高校建立自身的警察的权力,在公立院校建立警察机构” ,使大学校园内拥有强大的警力,保障校园的安全,最后美国以联邦法的形式明确了警察机构的重要法律地位的是在1990年议会颁布的《校园安全法》。至1994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把国家教育目标增加成8个,其中第七个目标就是“安全的学校”,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二是现代化的防范系统。学校充分利用科技防范技能建立了多功能的电子信息监控及告知系统,如防火、防盗、报警、交通安全等,拥有着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例如,绝大部分的大学都有一个叫做“蓝光紧急电话”的紧急情况电话系统,该系统能够直接向校园警察总部提供电话转接,从而更大程度的保障校园和学生人身财产的安全。三是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美国许多高校在其学校的主页上都提供了关于安全事故的防范与措施的建议,内容详尽,指导性强。如“普林斯顿大学提供紧急事件应对措施,告诉学生遇见紧急事件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其对各种类型事件都有相应的详细指导,如学生遭遇抢劫、火灾、身体意外伤害、化学药品泄漏、自然灾害等”.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为学校学生编写了《安全手册》,主要包括了突发紧急事件时的各种电话号码及各相关部门领导的联系方式、学校的安全服务、遇见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各种安全提示等,其中安全提示涉及到个人的安全、在家里应注意的安全、学生住所的安全、办公室和实验室的安全、在ATM取款的安全、停靠自行车与机动车的安全等”.

  ④四是注重模拟演习。美国的所有学校都有制定安全演习的训练计划,内容涵盖了每个地方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安全隐患,在校的教师、学生、各类工作人员都需要定期在模拟的紧张危险的状态下进行演练,以加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相对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在安全意识方面的研究要晚一些。最早是林泽炎在1993年对煤矿工人进行了安全意识的调研。之后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个研究单位对不同的特定群体进行的安全意识方面的调研,但研究的领域多集中于生产领域。直到1998年后才转向了非生产领域,最先是家庭领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工程系受原劳动部委托,对北京市城近郊区居民进行的调查,也是首次获得了我国大城市家庭安全意识方面的、较为详细的数据”.之后就是交通领域,因为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都有近10万人因交通事故而丧失生命,事故的频繁与伤亡人数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因此人们才逐渐重视交通安全中的安全意识。如2002年李延红等人对上海市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进行的调查研究200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孙珊珊等人结合北京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对交通安全意识的分析研究。③于此同时,大学生这一队伍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考取大学,而与大学生相关的各种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不仅仅是交通,还有火灾、盗窃等安全问题,因此,学者们逐渐重视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具体措施。

  目前,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研究的期刊和学位论文不算多,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开始有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对1990年至2013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查阅时发现,以“大学生安全意识”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较少;以“大学生安全教育”为主题检索到文献相对要多一些,尤其突出反映在近五年的文献中,这也表明了我国在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在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的研究中,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研究者谈及的内容也都不尽相同,但都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消防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宿舍安全、信息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社会活动安全等;然而在对这些安全现状的分析中,大部分的研究没有数据分析或仅有少量数据或数据来源不明,仅有部分研究者在使用问卷或访谈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了更为真实可靠的研究成果,如:黄迎兵2007年对河南8所大学进行的调查研究、蔡江2010年对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进行的安全意识调査、张惠丽2011年对西安十余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吴琪和荆珊珊2012年对江苏省10所大学的调查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从总的来说,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是:缺乏安全意识或安全意识水平不高,有的甚至还比较低;防范意识差,应对能力自救能力不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在近些年的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研究中,具体深入分析关于影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因素和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的原因比较少,吴现、荆珊珊在《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对策研究》中从学校、社会氛围、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原因;张董在《研究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从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两方面对研究生安全意识不高的原因做了分析;朱忠祥、童政权在《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为例》中从安全教育缺失的角度去分析大学生安全意识不高的原因;郭宏、李耀炜在《大学生安全意识探究》中从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条件和个人层面上去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因素;辽宁省委党校讲师,博士后赵阵在《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途径和对策研究》中从大学生的自然特质教育背景(认知水平)和社会特质三个方面去分析影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主要因素。无论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实质上也都包含在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这四个主客观方面,只是分析的次重点不同。

  从目前的研究对策来看,研究对策的涵盖面比较广,有的强调学校和社会的重视,有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探讨的,但为数不多,深入研究的也较少,目前张莹2010年在其硕士论文中论述的相对比较全面,以及程海梅与陈思源2012年发表的关于高校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还有的从教育方法上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如张依国与谢小群在2005年提出的及时培养、重复培养、交叉培养、重点培养、整体培养。多数学者从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制订安全制度与齐抓共管创建良好安全环境的角度进行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建议与思考。但笼统阐述较多,观点不够鲜明,不少对策实效性、实际操作性并不强。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在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对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的调查问卷,并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视、确立科学的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纠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自身安全素质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作为教育研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本文遵循文献的査找、阅读以及鉴别这一系列步骤展开研究,通过目录、期刊、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在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站上查找有关“安全意识”“安全教育”等研究文献,并根据所列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作为线索,跟踪追査,进一步查找所需的论文和专着等资料。对于国外的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研究资料则主要在国外的一些高校的网站中查询。

  (2)问卷调查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安全意识问题,根据食、住、行和网络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分为食品安全意识、住宿环境安全意识、交通安全意识以及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四部分,每一部分又都涉及了大学生对该项安全知识的了解、日常的安全行为习惯,以及对发生安全问题时的处理方式等内容,从而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3)访谈法:对不易通过调査问卷而获得的信息采用访谈法加以辅助,通过与大学生个体和老师的交流而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状况和一些自身的想法,并从中获得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